中秋帖》,是晋朝书法王献之墨宝,全文二十二个字。

历史

现存此帖一般认为是宋朝米芾根据《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

乾隆皇帝将其与《快雪时晴帖》和《伯远帖》合称“三希”,并在养心殿西暖阁设立三希堂收纳这三件书法。民国初年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北平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在“品古斋”购得《中秋帖》和《伯远帖》。郭葆昌向故宫博物院文物馆副馆长马衡徐森玉和科长庄严允诺,百年之后将此二帖无条件归还故宫。1940年,郭葆昌去世,此二帖归其子郭昭俊所有。1949年,中共解放军解放北平前夕,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逃到台湾。郭昭俊向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庄严表示愿意出售“二希”。当时台湾经济凋敝,庄严四处筹措资金,终究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拿出钱来。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远赴香港,将《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以十多万港币抵押给香港汇丰银行,赎期定在1951年11月底。

1951年10月初,正在香港的徐伯郊得知此事,立即向郑振铎报告。徐伯郊又写信给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衡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报告此事的原委。1951年周恩来有意愿将《伯远帖》、《中秋帖》以50万港币购回并指示:“同意购回《中秋》、《伯远》二帖。惟须派负责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并须经过我方现在香港的可靠银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无讹骗或高抬押价之事,以保证两帖能够顺利购回。”由徐鹿君、徐伯郊和郭昭俊三人化装成船员赴港与汇丰银行方面谈判。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远帖》回到了北京。23日,“二希”在北海团城进行第一次展出,马叙伦陈叔通章伯钧等均在受邀之列;马叙伦曾告诉马衡,《中秋帖》并非真迹,而是米芾所临[1]。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亲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原文

《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
  •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帝题跋,并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相关影视作品

外部链接

注释

  1. ^ 马衡的日记中写道:“夷初(马叙伦)我见甚深,指《中秋帖》为出自老米所摹,不知老米正从大令(王献之)出也。见米未见王,故有此见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