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軍區
希臘軍區(希臘語:θέμα Ἑλλάδος,羅馬化:Thema Hellados)是拜占庭帝國位於希臘南部的一個軍區,囊括了中希臘部分地區、色薩利,在約公元800年之前,還包括伯羅奔尼撒半島。其建立於7世紀晚期,存續到了11/12世紀,此後被拆分為一些更小的區劃。
希臘軍區 Ἑλλάς, Ἑλλάδα, θέμα Ἑλλάδος | |
---|---|
拜占庭帝國的軍區 | |
687/695年至12世紀 | |
約公元900年拜占庭希臘的軍區與主要定居點 | |
國家 | 拜占庭帝國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 |
• 成立 | 687/695年 |
• 拆分為更小的區劃 | 12世紀 |
今屬於 | 希臘 |
歷史
7至8世紀
古名詞「希臘(Hellas)」在6世紀就在行政中被用於指代希臘南部,在《全輿志》中是指亞該亞行省[1][2]。6世紀末7世紀初,隨著拜占庭帝國多瑙河防線的崩潰,大批斯拉夫人侵入並定居於整個巴爾幹半島上。自578年起,斯拉夫人侵襲到了色薩利與希臘南部。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忙於與東邊的薩珊波斯以及北部的阿瓦爾人進行漫長而又血腥的戰事,斯拉夫人幾乎得以為所欲為地侵襲與定居。在6世紀末和7世紀初的襲擊之後,斯拉夫人開始定居於此,相較而言,南部伯羅奔尼撒和北部馬其頓受到的影響,遠大於色薩利和希臘中部,但是設防城鎮大多仍然掌握在希臘本地人手中 [3]。然而7世紀的最初十年裡,斯拉夫人仍舊可以隨意的襲擊色薩利,南部也相對暢通無阻。根據《聖德米特里的奇蹟》記載,約615年,斯拉夫部落建造獨木舟,劫掠了色薩利沿岸與諸多愛琴海島嶼,使得其中許多地區人口減少。一些希臘人逃往要塞城市、離岸島嶼,以及義大利[4]。
希臘軍區設立可追溯至687至695年間的某個時候,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第一次在位期間(685-695年)[1],可能是因為他在688/689年擊敗了斯拉夫人[5]。軍區的第一位將軍最早於695年證實,為原安納托利亞軍區的將軍利昂提奧斯,他在賽巴斯托城戰役中恥辱性地戰敗,於是起兵反叛並推翻了查士丁尼二世的統治[5][6]。8世紀之前的來源並未以軍區來稱呼希臘,而是以「στρατηγία(strategia,統帥)」稱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從一開始就是以一個完整的行政實體建立的,並管轄著原亞該亞行省殘存的土地[5][7]。軍區最初的領土尚不清楚,但是基於(假定的)拜占庭控制的領土,其疆域應當包括希臘主陸的東部沿岸(希臘中東部與優卑亞島,以及色薩利部分地區),可能還包括伯羅奔尼撒東部,以及斯基羅斯島、凱阿島等愛琴海島嶼[1][5][8]。尚不清楚軍區的最初首府是雅典還是底比斯,不過更有可能是後者,因為它在10世紀時已經確信擔任了這一角色。10世紀下半葉,將軍的治所遷至了拉里薩[7][9]。
由於缺乏腹地,軍區起初可能面向海洋,包括了拜占庭海軍可以控制的沿岸地區[5]。到了利奧三世統治時期,才將主要的陸地活動記載下來,到了9世紀早期,帝國對腹地的管控得以完成重建[10]。查士丁尼二世將數千馬代特人送往希臘定居,馬代特人則像當地海軍提供駐軍與船員,即便如此,軍區存在的整個時期內,其陸軍的數量都相當低,沃倫·崔德戈德估計為2,000人[11]。在726/727年的反聖像破壞叛亂中,希臘艦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8世紀時期,帝國的統治得以延伸至內陸。當地的斯拉夫定居者被基督教化,並服從於拜占庭帝國的權威。他們通常是在由自己的執政官管理的自治地區生活[12][13]。大約在746/747年來自保加利亞斯拉夫人的另一波定居浪潮干擾了這一進程,但並未將其終止;帝國的財產似乎也未被太多波及。事實上在766年,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甚至仍能從希臘以及群島上徵召500位工匠到君士坦丁堡,表明該省份與帝國中央之間保持安全和定期的聯繫[14]。783年斯陶拉基奧斯進行的一次反斯拉夫征戰再一次收復與擴展了帝國控制的區域,尤其是伯羅奔尼撒及希臘北部。在希臘中部與色薩利,這次軍事行動更像是在秀肌肉,以加強帝國統治並征服新的居民。在伯羅奔尼撒,可能確實與斯拉夫人進行了交戰[15]。儘管伯羅奔尼撒當地的斯拉夫人並未被完全征服,但因帝國於當地的權威不斷加強,公元800年後不久,伯羅奔尼撒還是拆分成了單獨的軍區[15]。
9至12世紀
9世紀至10世紀初期,希臘遭受了撒拉森人的侵襲,尤其是820年代阿拉伯人征服克里特並建立起克里特酋長國之後。其中阿拉伯塔爾索斯埃米爾於880年代進攻了歐里波斯(哈爾基斯),但被擊敗;902年,撒拉森人又跟隨叛變的塔爾索斯達米安圍攻了港口城市德米特里阿斯。在911/912年伊梅留斯試圖收復克里特的行動中,希臘軍區派遣了十艘船[16]。918年與932年,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一世襲擾了該地,甚至到達了伯羅奔尼撒並可能摧毀了底比斯[17]。儘管如此,自9世紀晚期開始,一些證據表明整個希臘都在逐漸繁榮起來,例如硬幣數量增加,一些新的城鎮得以落成,新的行業建立(最知名的如底比斯的絲業)[18]。撒拉森人的威脅於10世紀逐漸減弱,並在960至961年拜占庭征服克里特後完全消除[19]。但在沙皇薩穆爾時期,保加利亞人的威脅捲土重來,他們於986年占據了色薩利,並由此處出發劫掠希臘中部與伯羅奔尼撒,直到997年在斯佩耳刻俄斯戰役被擊敗[20]。
10至11世紀,希臘軍區與伯羅奔尼撒軍區通常由同一位將軍進行管理,其他許多的民政官職也合二為一[1][21][22]。色薩利於11世紀自希臘軍區分離出來,併入到塞薩洛尼基軍區,但在12世紀之前,斯佩耳刻俄斯河的河谷地區仍歸屬於希臘[23]。11世紀大部分時期,希臘軍區「將軍」仍舊可以證實存在,另在12世紀中期以後,還出現了「底比斯與歐里波斯公爵」一職[24]。到了11世紀末,希臘與伯羅奔尼撒的聯合區劃開始由拜占庭海軍大將軍掌管。但因其通常不在省內,當地行政主要由地方的法官維持[21][25]。另外隨著許多更小的行政區劃的建立,希臘與伯羅奔尼撒逐漸不再作為一個行政實體[21][26]。
11世紀希臘南部基本和平,除了1040至1041年的彼得·德利揚起義、1064年突厥部落的侵襲以及1082至1083年間諾曼人的襲擊之外[20]。義大利海上共和國與威尼斯共和國第一次開始在該地區建立起存在,一直到世紀末,標誌著義大利人開始在海上貿易中占據優勢並逐漸接管了拜占庭的經濟:在諾曼人入侵失敗後,阿歷克塞一世第一次向威尼斯人提供了商業特權,給予他們稅務豁免並允許他們在特定的城鎮建立商業區,其中希臘有歐里波斯、底比斯與雅典。阿歷克塞的後繼者試圖限制這些特權,導致威尼斯人於1171年圍攻歐里波斯予以報復,1198年阿歷克塞三世甚至被迫給予更多特權,允許威尼斯人在所有沿海城市建立貿易站[27]。
1148年,西西里魯傑羅二世旗下的諾曼人洗劫了底比斯,掠奪走了巴勒莫的紡絲工人,但是當地的紡絲業倖存下來,並得以復興,部分可能是猶太工人的緣故,1165年圖德拉的班傑明拜訪此地證明了他們的存在[28]。班傑明以及阿拉伯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都形容12世紀中期的希臘人口稠密,十分繁盛,班傑明還記載了底比斯、克里薩(Krisa)、歐里波斯、拉維尼卡、澤圖尼(拉米亞)等地猶太社區的存在[28]。但是這一情況在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末期發生了改變,其軍事行動導致了稅收增加。再加上官員的腐敗和專制,導致了各行業的衰落和農民的貧困。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暫時止住了衰落,他派遣能幹的尼基弗魯斯擔任此地的法官,在前者去世後仍得以留任[29]。
13世紀初,拜占庭國家的離心傾向變得越來越明顯。在伯羅奔尼撒西北部,納夫普利翁統治者利奧·斯格魯斯占據了阿爾戈斯與科林斯,並侵犯了阿提卡。利用帝國專注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機會占領了雅典,並且兵不血刃地占領了皮奧夏與色薩利。在成為一個包括希臘東部大部分地區的准獨立國家之主後,他又試圖通過與被廢黜後待在拉里薩的阿歷克塞三世的女兒結婚,來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30]。在1204年4月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同年夏季,蒙菲拉托的博尼費斯率軍進入希臘,利奧試圖在溫泉關抵抗十字軍,但其士兵臨陣逃脫。於是他逃往位於伯羅奔尼撒的一處要塞並抵抗了幾年[31]。博尼費斯將占領的土地分給了自己的追隨者們。希臘地區主要的拉丁國家有雅典公國、波多尼特薩侯國、薩羅納領主國以及內格羅蓬特三主國[1][31]。
參考資料
腳註
- ^ 1.0 1.1 1.2 1.3 1.4 ODB,"Hellas" (T. E. Gregory), p. 911.
- ^ Koder & Hild 1976,第52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54–55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55–56頁.
- ^ 5.0 5.1 5.2 5.3 5.4 Koder & Hild 1976,第57頁.
- ^ Pertusi 1952,第170頁.
- ^ 7.0 7.1 Nesbitt & Oikonomides 1994,第22頁.
- ^ Pertusi 1952,第171頁.
- ^ Pertusi 1952,第172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57, 59–60頁.
- ^ Treadgold 1995,第26, 66–69, 72頁.
- ^ Nesbitt & Oikonomides 1994,第22–24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57–58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58–59頁.
- ^ 15.0 15.1 Koder & Hild 1976,第59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0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0–61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1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2頁.
- ^ 20.0 20.1 Koder & Hild 1976,第63頁.
- ^ 21.0 21.1 21.2 Nesbitt & Oikonomides 1994,第22, 62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1, 66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2, 66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6頁.
- ^ Magdalino 2002,第234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7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4頁.
- ^ 28.0 28.1 Koder & Hild 1976,第65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5–66頁.
- ^ Koder & Hild 1976,第68頁.
- ^ 31.0 31.1 Koder & Hild 1976,第69頁.
書籍
- 亞歷山大·卡日丹 (編). 牛津拜占庭辭典. 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1. ISBN 0-19-504652-8.
- Johannes, Koder; Friedrich, Hild. Tabula Imperii Byzantini, Band 1: Hellas und Thessalia. Vienna: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76. ISBN 978-3-7001-0182-6.
- Magdalino, Paul. 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1143–1180.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19-10-05]. ISBN 0-521-526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 Nesbitt, John W.; Oikonomides, Nicolas (編). Catalogue of Byzantine Seals at Dumbarton Oaks and in the Fogg Museum of Art, Volume 2: South of the Balkans, the Islands, South of Asia Minor.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4 [2019-10-05]. ISBN 0-88402-2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Pertusi, A. Constantino Porfirogenito: De Thematibus. Rome, Italy: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1952 (義大利語).
- Treadgold, Warren T. Byzantium and Its Army, 284–1081.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19-10-05]. ISBN 0-8047-316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