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种饪食器和礼器

ㄧㄢˇ[註 1],中國古代的一種飪食器和禮器,一般為制或青銅制。

一尊青銅聯體甗

形制

 
帶有十字孔的箅子

甗在器形上可分為聯體甗及分體甗,分體的甗由上面的和下面的構成,聯體甗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上面與甑相似,下面與鬲相似。考古發現的青銅甗以聯體的居多。[1]陶甗多為灰陶和黑灰陶質,器身有繩紋,有的在口沿下有雞冠狀附加堆紋。

甗下部的鬲用於煮水,上部的甑放置食物,兩者以相隔,甑上可能蓋有蓋子。部分甗出土時未帶有箅和蓋,可能為竹、木等其他材質,也可能埋藏前已經遺失。出土的青銅箅一般有線形或十字形的孔,供蒸汽通過。[2]

商甗多為甑鬲合鑄,連為一體,甑上多立耳,甑體較深。這種甗不僅見於中原,邊遠地區也有發現。而上下兩體分鑄可以分合的甗,一般為一甑一鬲。晚商出現了一鬲三甑甗,三件甗聯為一體,故名「三聯甗」,如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三聯甗。[3]

甗鍑,戰國後,隨著灶台的使用,鬲的袋足逐漸退化而成為「釜」,而「甗」則成為甑的別稱,根據自身銘文由甑和釜構成的炊具也被稱為「甗鍑」。[1]

歷史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一尊灰陶甗,商代前期文物,鄭州市二里崗出土
 
一尊分體甗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陶甗,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流行。

青銅甗的流行時間較長,從商代早期綿延至戰國晚期,初期數量較少,商代晚期開始增多。甗在其自身的銘文中自我提及時的名稱多為「獻」或「鬳」。出土的商甗多不見箅,西周以後的多有銅箅。商周甗可分為聯體和分體兩類,直至戰國甑還多與鬲組成統一的炊具而不單獨使用。至戰國中晚期時,圓形分體甗的鬲的袋足逐漸萎縮,底近平,上甑下鬲的甗逐漸消失,有部分地區開始將甑稱為甗[註 2]。秦代、西漢時期甗的下部已經變成了釜形,釜中腰有用於卡於灶口的楞。下釜上甑的甗一般自名「甗鍑[註 3]」。[1]

圖集

注釋

  1. ^ 「甗」,拼音yǎn注音ㄧㄢˇ南京官話iän3,魚蹇,音同「演」
  2. ^ 西漢《方言》: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甑
  3. ^ 此處「鍑」為「釜」的通假字

參考

  1. ^ 1.0 1.1 1.2 朱鳳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 ISBN 978-7-5325-5055-5. 
  2. ^ 張劍. 春秋晚期青铜带流甗. 新浪收藏-收藏快報.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3. ^ 蘇強等. “妇好”青铜三联甗.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202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延伸閱讀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甗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