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樹蛙

兩棲動物物種

白氏樹蛙學名Litoria caerulea),別稱老爺樹蛙綠雨濱蛙[2],是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樹蛙,後被引入至美國紐西蘭。白氏樹蛙屬雨濱蛙屬Litoria[3],它在生理學分類上很接近同屬的大雨蛙Litoria splendida)和巨雨濱蛙Litoria infrafrenata)。

白氏樹蛙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雨蛙科 Hylidae
屬: 雨濱蛙屬 Litoria
種:
白氏樹蛙 L. caerulea
二名法
Litoria caerulea
White, 1790

與澳大利亞常見的其他蛙類相比,白氏樹蛙的體形較大,體長約10厘米;壽命較長,人工飼養環境下平均壽命達16。白氏樹蛙性情溫和,與人類相處融洽,經常出現在室內的窗戶上捕捉燈光引來的昆蟲

白氏樹蛙是人類最為熟悉的蛙類之一,因為它近人的特性和可愛的樣貌,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它常被作為一種奇異的寵物而飼養。白氏樹蛙皮膚的分泌物含有抗及抗病毒成分,這或許可以成為相關藥物的原料,為人類所用。

分布

白氏樹蛙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及新幾內亞島的南部[4],主要分布於溫暖潮濕的熱帶地區。在澳大利亞東部稍冷的地區有少量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的維多利亞州也有發現,但是白氏樹蛙並不能適應澳大利亞南部寒冷的氣候,無法過冬。

在新幾內亞島,白氏樹蛙主要分布於較為乾燥的南部地區,它的分布範圍由伊里安島莫爾茲比港,尤其大量分布於達魯島Daru Island)。在新幾內亞島北部地區,白氏樹蛙也曾有被發現的記錄,但一般認為是由人為引進的結果。

白氏樹蛙也被人為引進到美國和紐西蘭,在美國它僅分布於佛羅里達州的兩個地區,分布數量很少,其引進很可能是源自寵物貿易[5]。在紐西蘭,曾經有相當數量的白氏樹蛙存在,但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便再沒有被發現過[6]

分類

 
約翰·懷特書中的「藍蛙」,1790年

白氏樹蛙得名於這個物種的發現者約翰·懷特(懷特為「white」的音譯,英文原意為白色)[7],在懷特的1790年的書中首次被描述[8]。它是澳大利亞第一個被科學分類的蛙種,它的最早標本被存放在英國,但在二戰德國轟炸英國時被毀壞。[9]

白氏樹蛙全身為綠色,但最初卻被命名為「藍蛙」(Rana caerulea),因為白氏樹蛙最早被帶回英格蘭標本遭到了防腐劑的破壞,由綠色變為了藍色[7]。事實上,白氏樹蛙全身的綠色原本是由一層黃色覆層覆蓋到藍綠色素上形成的,而防腐劑會把黃色覆層破壞,於是將藍色顯露出來,它的拉丁文名稱「caerulea」同樣也是藍色之意[10]。現在,白氏樹蛙的常用名稱已改為綠樹蛙,但這個名稱也經常與澳大利亞很多綠色的樹蛙混淆,如美國綠樹蛙Hyla cinerea)。

體形特徵

 
紫褐色的白氏樹蛙

白氏樹蛙體長可達10厘米[7],腹部膚色為白色,背部膚色隨所處環境溫度和顏色的不同由棕色至綠色而略有差異[4]。部分白氏樹蛙背部會無規則地分布有一些白色小斑點,一般直徑不超過5毫米,其數量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白氏樹蛙的腳趾末端長有吸盤,直徑在5毫米左右,這可以大大增強白氏樹蛙的攀爬能力,使其在光滑的豎向玻璃面上都可以自由的行走。白氏樹蛙的前腳趾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有蹼連接,後腳趾約四分之三[4]。白氏樹蛙的眼睛呈金色,並有水平虹膜,這一點也是雨濱蛙屬的特有之處[7][11][12]。它的的鼓膜是肉眼可見的。

白氏樹蛙的樣貌上也經常容易與大雨蛙和巨雨濱蛙發生混淆。大雨蛙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西北部,主要特點是頭部有很大很明顯的腮腺頂突腺[9][13]巨雨濱蛙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北部,主要特點是沿著下頜的邊緣有一道明顯的白色條紋。這些外貌特點都是白氏樹蛙所不具備的。

 
左側是巨雨濱蛙,沿下頜的邊緣有一道明顯的白線;中間是白氏樹蛙;右側是大雨蛙,頭部有明顯的腮腺和頂突腺。
 
棕綠色的白氏樹蛙

白氏樹蛙是典型的兩棲動物,剛孵化出的小蝌蚪體長有8.1毫米,全身皮膚為棕色,帶有雜色斑點,成長過程中,下腹顏色逐漸變淺,最後至成年的白色,蝌蚪發育至最大時體長約44毫米,白氏樹蛙在兩歲左右時達到性成熟,卵為棕色,包裹在一層透明的卵膜內,直徑為1.1毫米至1.4毫米[4][10]

雖然白氏樹蛙有,但它的呼吸都全部是通過皮膚來完成,為了保證呼吸順暢,它的皮膚必須保持濕潤。然而濕潤的皮膚有利於細菌的成長,易遭受病原體的入侵。為了預防此種情況的發生白氏樹蛙的皮膚會分泌一種抗菌肽,其中含有許多包含抗菌和抗病毒成分的縮氨酸。其中也包含另一種類似膽囊收縮素主要成分的物質,有助消化和抗飢餓的作用。[14]皮膚分泌出的部分縮氨酸成分也被發現可以破壞愛滋病病原體而不會傷害人體T細胞[15]

生態學,生活習性及生命史

 
在把蜘蛛吃掉後,卻被蜘蛛網纏住的白氏樹蛙。樹蛙最後成功逃脫。

白氏樹蛙性情溫順[12],白天會躲在潮濕陰冷的地方休息,很愛夜間出來活動[7],在春季夏季,每到傍晚他們便開始鳴叫,夜晚進行捕食。在冬季,白氏樹蛙則很少出來活動。

白氏樹蛙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最常見的是,生活在湖邊的樹蔭里;在稍冷的季節,他們也會選擇長滿蘆葦沼澤中;白氏樹蛙也經常生活在有水源的室內環境中,如下水道廁所[7]。此外,下水管、水池、水槽等,只有較高的濕度,並且溫度較低,就會有白氏樹蛙的身影。在交配季節,它們多會聚集到下水管和小型的水容器中,因為這些物體可以放大他們的叫聲[4][12]

白氏樹蛙的鳴叫低沉緩慢,重複多次[4]。在每年的大多數時節,它們會選擇較高的位置鳴叫,如樹頂或屋頂的水槽,在交配季節,樹蛙則會來到地面,選擇水邊附近,提高鳴叫的音量。同許多蛙類一樣,在交配季節,白氏樹蛙的鳴叫可以吸引異性的到來,在非交配季節,它們的叫聲也會暴露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雨後,經常是成片的樹蛙同時鳴叫,但其中的原因還未有明確的解釋。當有危險靠近時,它們會發出重音大叫[7]

白氏樹蛙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蟲蜘蛛[7],但也包括小青蛙甚至小的哺乳動物[12]。白氏樹蛙的牙齒不適於切斷食物,所以食物必須足夠小以使它能夠放入嘴中。許多青蛙都靠伸出舌頭粘住獵物來進行捕食,白氏樹蛙也用此種辦法捕食較小的獵物,至於一些較大的獵物,則主要靠突襲,然後用前爪把它填入嘴中。[9]

白氏樹蛙有幾種澳大利亞本土的天敵,包括蜥蜴歐洲人來到澳洲大陸後,也帶來了包括在內的一些外來天敵。白氏樹蛙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平均壽命為16年,少數甚至可超過20年[12],在蛙類中較為少見。但在野生狀態下,由於受天敵的威脅,平均壽命要略低一些。

繁殖

 
白氏樹蛙的蝌蚪

白氏樹蛙的交配季節為春末夏初,此前雄性樹蛙將在前掌腳趾的內側生出黑色的繁殖墊,這可以幫助雄蛙在抱合時緊緊地握住雌蛙。

在抱合期間,雄蛙將趴在雌蛙身上。雌蛙將以一定的速度將卵排出以保證精子可以進入卵內。每次將會有200至300枚卵被排入水中,由上至下總計約半米左右。卵沉入水中後會自動附著在水中的物體上。兩隻白氏樹蛙將保持抱合約兩天時間,在這期間,排卵將進行多次,總計約2000至3000隻卵將被排出。每隻卵在3天後孵化成蝌蚪,水溫必須在28攝氏度至38攝氏度,水深在5厘米至50厘米之間,蝌蚪才能存活。蝌蚪的蛻變將在兩個月至三個月後發生,2年後達到性成熟。[10]

保護狀況

澳大利亞政府給出的白氏樹蛙的保護依據為《1999年聯邦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案》[16]。目前,許多白氏樹蛙的自然棲息地已被破壞,部分白氏樹蛙也有感染蛙壺菌。這兩個原因導致白氏樹蛙的數量不斷下減。但是由於白氏樹蛙平均壽命較長,關於白氏樹蛙數量減少狀況的精確統計則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觀察。

寵物

白氏樹蛙是蛙類中一種較為受歡迎的寵物,它溫順的性格,類似卡通形象的外貌,較長的壽命,都使它很受寵物飼養者的喜愛。此外,白氏樹蛙飲食範圍較廣,宜於人工餵食,抗病能力也相對較強。但飼養白氏樹蛙經常遇到飲食過量的問題,在野外,它們要捕食獵物,逃避敵害,可以消耗很多體力,但人工飼養環境下,它們一般都被限制在有限的活動空間裡,被直接飼養,這樣就減輕了它們捕食的壓力,體重不斷增加,大量脂肪堆積,導致過度肥胖。[12]

注釋

  1. ^ Jean-Marc Hero, Stephen Richards, Richard Retallick, Paul Horner, John Clarke, Ed Meyer. Litoria caerule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9年1月28日]. 
  2. ^ 兩棲動物分泌物可能可作防蚊液.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2006-02-23 [2012-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7). 
  3. ^ Egerton, pp. 379–388.
  4. ^ 4.0 4.1 4.2 4.3 4.4 4.5 Vincent, L. Litoria caerulea (PDF). 詹姆斯庫克大學. 2001 [2005-06-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4-04-22). 
  5. ^ Litoria caerulea (White, 1790). Nonindigenous Aquatic Species. 美國地質調查局. June 2002 [2007-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6. ^ Introduced frogs. New Zealand Frog Research Group. 2006 [2007-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Egerton, p. 383.
  8. ^ White, John. Journal of a Voyage to New South Wales with sixty-five plates of non descript animals, birds, lizards, serpents, curious cones of trees and other natural productions. London: J. Debrett. 1790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7). 
  9. ^ 9.0 9.1 9.2 Tyler, Michael J; Davies, Margaret. Family Hylidae (PDF). Fauna o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1993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04). 
  10. ^ 10.0 10.1 10.2 Bruin, T. Litoria caerulea: Information. Animal Diversity Web (Museum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0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6-12). 
  11. ^ Litoria caerulea. Frogs Australia Network.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7-23).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Fact Sheet: White's Tree Frog.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Smithsonian. [2005-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6). 
  13. ^ Tyler,MJ; Davies M and Martin AA. A new species of large green tree frog from northern western Australia.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 1977, 101 (5): 133–138 [2013-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14. ^ Salmon, A.L.; et al. Isolat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activity of a Novel Neuromedin U Analog from the Defensive Skin Secretion of the Australasian Tree Frog, Litoria caerulea.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0, 275: 4549–4554 [2006-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15. ^ Frog secretions block HIV.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5-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7). 
  16.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 1999. 澳大利亞政府. [2005-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