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桐(1918年11月22日—2009年1月6日)北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學家,中國共產黨檔案工作和中央檔案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的創立者和奠基人之一[1][2]

生平

青年時在上海圖書學校印製科學習。1936年9月到1937年12月,在北平清華大學當練習生期間,閱讀了大量著作並逐漸接受抗日救亡思想。1938年1月,辭職離開清華大學,加入山西臨汾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併到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5月到1940年2月,在延安馬列學院擔任圖書管理員。1940年2月到10月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10月到1951年,在中共中央秘書處材料科工作,並任科長,負責中共中央檔案的管理工作,參與編輯出版《六大以前》、《六大以來》等文獻彙編,組織參與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央檔案的轉移[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到1954年,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辦公室副主任、副處長。1955年到1959年5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副局長。其間參與策劃了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檔案專業教育機構,並親自講授《中國共產黨組織史》。1959年5月到1966年,任中央檔案館常務副館長。他還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殘酷迫害,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7年到1979年,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人民來訪接待室副主任。1979年到1981年,任中央檔案館第一副館長。1981年離休後,歷任中國檔案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2]

早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便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並派代表常駐。其間形成大批檔案。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檔案留在蘇聯。1956年蘇共中央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將保存在蘇聯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檔案移交給中國。中共中央派出以裴桐為首、田鳳起樂爾耕參加的三人工作組前往交接。該批檔案共2萬多件,歷時一個月完成交接,檔案運抵北京[1]

裴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創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界第一份專業工作刊物《材料工作通訊》(《中國檔案》),起草了《黨務材料分類表》、《黨務材料管理方法》、《中國共產黨中央和省(市)級機關文書處理工作和檔案工作暫行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等文件。離休後,在擔任中國檔案學會理事長期間主編會刊《檔案學研究》,組織開展檔案學術研究。他還擔任《當代中國的檔案事業》一書的主編。在中國檔案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名譽理事長,並獲授檔案學研究榮譽獎。1989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1991年3月5日,獲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章。1992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

2009年1月6日,裴桐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2]

著作

  • 《裴桐檔案工作文集》[2]

參考文獻

  1. ^ 1.0 1.1 費雲東、劉靜一,裴桐——耕耘在檔案沃土半個世紀的老人,檔案天地2010(7):44-46
  2. ^ 2.0 2.1 2.2 2.3 2.4 2.5 裴桐同志逝世,中國檔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