ㄈㄨ,又作敷州隋朝以後始專作鄜州

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於杏城置東秦州(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南),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改名北華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北華州置敷州,治所中部縣(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南)。隋朝大業二年(606年)改鄜州,大業三年(607年)以州為郡改鄜城郡,尋又改為上郡,郡治遷往洛交縣(今陝西省富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為鄜州。治所在洛交縣,領六縣:洛交縣、三川縣伏陸縣洛川縣、中部縣、鄜城縣。轄境約當今陝西省甘泉縣以南,宜君縣及黃陵縣以北洛河中游地區。武德二年(619年),分中部、鄜城二縣設坊州(治所在中部縣),轄境後縮小為今甘泉縣、富縣及洛川北部地地區。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洛交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鄜州。

北宋永興軍路鄜延路至元六年(1269年),坊州廢,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轄境擴大到富縣以南,銅川金鎖關以北的洛河中游,西南境至今旬邑馬欄鎮、銅川玉華宮。屬延安路明朝時,屬延安府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鄜州直隸州,直屬陝西省。1913年降州為縣。今名富縣。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開皇元年 區劃 大業三年
敷州 上郡
內部郡 敷城郡 內部縣 三川縣
鄜城縣 洛川縣
洛交縣
內部縣
三川縣
敷城縣
洛川縣
唐朝鄜州刺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