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忠廟,為主祀雙忠神張巡許遠)的廟宇,張巡和許遠乃是唐代知名忠臣,其信仰流行於福建潮汕臺灣,臺灣的建廟地區主要在大臺北地區,稱集應廟集順廟忠順廟等。部分地區也將雙忠廟稱作翁公廟(俗寫作ㄨㄤ公廟)。

頭達濠巡司埠雙忠古廟英靈顯赫匾額和雙忠神像

潮汕雙忠古廟

 
赤港龍田雙忠古廟

達濠赤港龍田雙忠古廟

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位於汕頭市濠江區達濠赤港龍田西田路中。建築石構精巧,至今保存完好。

達濠巡司埠雙忠古廟

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位於汕頭市濠江區達濠巡司埠內,為達濠埠商眾所共立。20世紀50年代後曾先後易作達濠抽紗廠工場和達濠鎮二小學校舍,1997年重修予以恢復。建築三進、三開間。大門石匾題「雙忠古廟」,石匾後題「保障濠江」四字,為乾隆四十四年原物。前廳後有抱印亭,中廳和後廳之間有拜亭相聯。後廳主祀張巡許遠二將,兩旁另祀南霽雲雷萬春二將。雙忠古廟外兩側有神農聖廟和珍珠娘娘兩廟。

 
達濠巡司埠雙忠古廟
 
巡司埠雙忠古廟
 
「雙忠古廟」
 
背面題「保障濠江」

台灣雙忠廟

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

清聖祖康熙年間,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高、林、張三姓人士奉請尪公(保儀尊王)、夫人媽(申國夫人)渡臺開墾,一同奉祀神明。但在頂下郊拚事件後抽籤分家。高姓人士抽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在各地建廟奉祀。

清文宗咸豐十年(1860年)始建,廟址原於竹圍(今景美國小南側操場旁),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遷於現址景美街37號,建築形式二進二廊二護室是臺灣清治時期中型寺廟的代表。1985年由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

萬隆集應廟

林姓人士在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立廟於三塊厝(今日臺電公司文山區變電所附近),分香自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日治時代大正十年(1921年)由當地士紳林金隆獻地,遷廟建於現址,1947年整修;1985年重建,並將一樓規劃為里民活動中心,二樓以上祀奉神明。

木柵集應廟

張姓人士於清德宗光緒甲午年(西元1894年)始建於現址(木柵保儀路76號),分香自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1978年舊地重建二樓廟宇,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二月初五,是木柵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當地學子時常到本廟祈求考試金榜題名,只要來本廟祈禱的學子考中理想學校,廟方即會辦桌慶祝,俗稱「狀元宴」。淡水義山集應廟淡水小平頂集應廟木柵集應廟同屬張姓族人創建,並且建立起完整的九年輪祀制度。

木柵忠順廟

日本大正九年(1920年)始建,位於今日台北市文山區,每年農曆四月初七皆會舉辦遶境,是本地宗教盛事。

汐止忠順廟

臺灣清治時期,由泉州安溪陳姓移民奉保儀大夫金身在汐止開墾,後由蘇姓仕紳奉祀雙忠的正廳,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被徵收,1945年日本投降,汐止仕紳改建為忠順廟。

深坑集順廟[1]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始建,廟址位於深坑區。早期福建泉州安溪移民來深坑定居時,因為飽受瘟疫原住民出草攻擊,於是居民便搭建草庵奉祀兩位在安史之亂中捨身為國的大將,期能幫助平定「番亂」,以求合境平安。日治時期將茅草廟宇改為木造房屋,二次世界大戰後改興建磚造廟宇,還奉有關聖帝君清水祖師太歲星君福德正神與全臺名廟六尊媽祖,是深坑莊居民的心靈寄託。

石碇集順廟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始建,奉祀保儀尊王純陽祖師,為茶農與礦業工人的守護神。[2]

嘉義雙忠廟

清聖祖康熙廿八年(1689年)始建,俗稱元帥廟,廟址位於嘉義市文昌里忠孝路88號,是嘉義市(諸羅城)最早造建的漢人廟宇。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宗廟攝影~新北市深坑區-深坑集順廟[永久失效連結]
  2. ^ 石碇集順廟.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 《汕頭市達濠區地名志》,1988年,汕頭市,達濠區地名志編撰委員會
  • 臺北市民政局編,《臺北市寺廟概覽》,1994年,臺北市,臺北市民政局
  • 臺北市民政局宗教查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