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興大數位台灣與文化/Draft:阿潑

阿潑
職業媒體工作者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政治大學新聞系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體裁公民散文、非虛構寫作
代表作《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
獎項兩岸紀實文學獎 星雲全球華文文學獎 鍾肇政文學獎 開卷好書獎 國際書展大獎 台灣文學金典獎

阿潑,本名黃奕瀠,六年級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第59屆,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曾擔任過遠見雜誌以及中國時報記者、偏遠地區與開發中國家志工、NGO工作者。現職為專職寫作。 曾獲吳舜文新聞獎,兩岸紀實文學獎,星雲全球華文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 、開卷好書獎、國際書展大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著有《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

生平

六年級生,大學受過新聞學,而研究所受過人類學的專業訓練。畢業後投身媒體,後來以「要完成一本書」、「照顧父母」和「陪伴自己的老狗」為理由,辭去工作,從台北搬回彰化老家。現在成為了專職作家。

寫作風格

阿潑在畢業後,從事記者工作,必須以客觀的角度、知識性的論述去編寫文章。 在辭去工作後,阿潑開始寫書,為了區別工作時期的文章,她聲稱:「要從記者轉成作者,首先要對抗的就是媒體撰寫災難的筆法,在保留記者的全景式觀察之外,必須更靈活的運用次級資料和訪問素材,形成立體的個人觀點。」[1] 再加上阿潑熱愛自助旅行,而且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旅行的目的是以「是否和當地人同桌吃飯」作為旅行成功與否指標。如此豐富又與眾不同的旅遊經驗使得阿潑的文字帶有廣闊且獨特的視野。

爭議

2024年於端傳媒擔任記者時與編輯檯意見相左,爆發多次衝突。在2024年3月,太陽花十週年專題以《從二二八到三一八:楊翠、魏揚對談台灣青年的百年反抗》一文陳述台灣百年學運簡史,以凸顯其資深與淵博的學運經驗,無顧太陽花學運十週年間社會運動變換。

在《端傳媒》工作期間,常以長輩之姿向實習記者、同事、編輯職權霸凌。

2024年9月3日與轉角國際編輯群共同出版《新聞記者》一書,並在臉書粉絲頁島嶼無風帶宣傳貼文中提及受過人類學訓練、習於長文書寫、喜歡多角度刺激、試圖建立多文化對話的傾向,是「花心」的她無法待在體制的原因,另外台灣媒體單一命題跟視角,讓其感到窒息,並對《端傳媒》藍白合系列政治報導多加抨擊。

「總統大選的藍白合可能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我每天都生不如死(?)地想著:『新聞怎麼可以這麼無聊?怎麼都無法好好做議題?』」


作品

共同出版

  • 《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玉山社出版 2008年
  • 《咆哮誌》
  • 《新聞記者》時報出版 2024年

獨立創作

  • 《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八旗文化出版 2013年
  • 《介入的旁觀者》麥田出版 2015年
  • 《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八旗文化出版 2017年

*《日常的中斷》 八旗文化出版 2018年

獎項

  • 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

*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類

*國際書展大獎 *台灣文學金典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1. ^ 文字工作解密(二)非虛構寫作者阿潑:你能對抗自己內心的黑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