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

朝鮮半島傳統舞蹈戲劇

假面舞(韓語:탈춤)是一种表演者头戴面具表演的朝鲜半岛传统舞蹈戏剧。假面舞在朝鲜半岛不同地区有不的称呼,包括山台戏(首尔京畿道)、假面舞(黄海道)、野游(庆尚南道)、五广大朝鲜语오광대(庆尚南道)等。[1]:203铁岭市的假面舞被歸爲農樂舞的一種。[2]

假面舞
朝鲜语名稱
諺文탈춤
文观部式talchum
马-赖式t'alch'um

假面舞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演员的表演等艺术样式为一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艺术形式[3]。假面舞通常是讽刺社会弊端的讽刺喜剧[4]:185。2022年11月,韩国假面舞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

表现手段

 
固城五广大朝鲜语고성오광대

语言

与一般戏剧语言不同,假面舞的戏剧语言是“开放”的,同时也是具有对话性质,必须借助演员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假面舞的台词中留有“空白”,需要观众进行“补空”。通过这种“留空”与“补空”的原理,演员与观众直接互动交流,使观众在戏剧表演中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戏剧情境之中,与演员一起共同参与假面舞的创作。[3]

音乐

与作为戏剧辅助手段的西方戏剧音乐不同,假面舞的音乐是直接表现手段,也是统领假面舞情感的手段。假面舞乐队由2名杖鼓手、4名小鼓手、1名小锣手、1名大锣手和1名唢呐手组成。乐队自始至终引领假面舞的演出,乐队鼓点的强弱、快慢及唢呐的旋律支配着演出的节奏,营构着整个演出过程的戏剧氛围。[3]

舞蹈

假面舞的舞蹈是一种具有人物个性特征的舞蹈,每个剧中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舞蹈语汇。观众凭借表演者的舞姿可判断出人物的类型。演员通过舞蹈展示剧情。假面舞的舞蹈不追求外在的“美”,而是追求内在的“真”。假面舞的每场开头和结尾,都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3]

派系

本山台戏假面舞

本山台戏假面舞来源于本山台戏[a][1]:217,主要流行于阿岘洞朝鲜语아현동、社稷洞、旧把拨、碌磻等首尔近郊。在其影响下,别山台戏、黄海道凤山假面舞朝鲜语봉산탈춤康翎假面舞朝鲜语강령탈춤、殷栗假面舞、庆尚南道水营野游朝鲜语수영야류东莱野游朝鲜语동래야류统营五广大朝鲜语통영오광대固城五广大朝鲜语고성오광대、驾山五广大等假面舞相继出现[1]:223-224。本山台戏假面舞一般有辟邪仪式舞、两班科场、破戒僧科场、老太婆科场等戏剧情节[1]:227

 
北青狮子戏朝鲜语북청사자놀음

洞祭戏假面舞

洞祭戏假面舞源于祈愿全村平安、丰收的洞祭[1]:259,是一种朝鲜半岛本土自生的假面舞[1]:217庆尚北道安东的河回和屏山两地的别神祭假面戏、庆尚北道庆山的慈仁八广大戏、江原道官奴假面舞朝鲜语강릉관노탈놀이等都属于洞祭戏假面舞[1]:261河回别神祭假面戏朝鲜语하회별신굿탈놀이中的破戒僧科场、嘲弄儒学及儒者等内容也表明,洞祭戏假面舞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本山台戏假面舞的影响[1]:264

其它

其它假面舞主要有咸镜北道北青狮子戏朝鲜语북청사자놀음和男社堂牌的德别基朝鲜语덧뵈기[1]:264-266

注释

  1. ^ 本山台戏是曾流行于阿岘洞朝鲜语아현동、社稷洞等地的山台戏朝鲜语산대놀이。杨州、松坡等地的山台戏称为别山台戏[1]:217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韩] 田耕旭; [韩] 文盛哉 译. 《韩国的传统戏剧》.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309-10893-4. 
  2. ^ 朴永光《论“场景”中的朝鲜族农乐舞》.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3. ^ 3.0 3.1 3.2 3.3 韩英姬. 韩国假面剧的形态特征.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4. ^ 赵杨. 《朝鲜民间文学》. 银川: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2月. ISBN 978-7-5544-0134-7. 
  5. ^ 详讯:韩国假面舞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韩联社. 2022-11-30 [202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