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 (地名)

京口江苏省镇江市的古地名。六朝时,京口指早期江南运河的一处入[1]:3。今为镇江市的代称。京口区润州区[2]:4的历史追溯于此。

地名来源

相关文献指汉时已有京口一名。如许嵩建康實錄》所称:“因京岘立名,号为京镇,在建业之北,因为京口。或云汉时已有京口,未详”[3]:44。东汉建安年间,孫吳政权占据今镇江地区,时称京或京城。孙吴所筑京城,后世所称铁瓮城,在今京口区北固山。京口一名即与之相关。《图经》解释:“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尔雅〉曰丘绝高曰京,因谓之京口”[4]:135。《元和郡县图志》谓之“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此处入江口的位置,中国学界未有定论。六朝时期史料中,与京口有直接联系的水道仅有“西浦”之名,另有“东浦”在铁瓮城东。根据相关史料、考古证据,推断京口系西浦之口[1]:3

历史

孫吳迁都建业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后,置京口镇孙权在京口设置都督守卫。东晋及六朝时,京口地属丹徒县衣冠南渡时期,大量北方流民移居京口,是当时最大的侨民之乡。祖逖徐邈、‌臧琨南渡居于京口。名将郗鉴南渡后,即居丹徒县京口。东晋政权为安置北方流民,于京口侨置徐州,为州治。当时徐州直接护卫京城,所谓“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故京口被视为重镇。郗鉴任徐、兖州刺史时,徐州刺史移镇京口,故称京口为北府[5]:9—10

东晋大兴初年,晋陵郡治所由丹徒县迁于京口[5]:8。东晋、南朝史籍中除京口一名外,亦有京口城之名。咸和元年(326年),“贼从数千浮海抄东南诸郡县,郗鉴遂城京口,计平之”。晋孝武帝在位的末年(396年之前),王恭镇守京口,“更大改创”。这两次建筑的京口城,具体所在不详。当代考古发掘的花山湾古城,被认为是京口为晋陵郡郡治时的罗城,故称为“晋陵罗城”。有学者有质疑[3]:42—43。东晋时京口经济发达、商业兴盛[5]:10

刘宋时,徐州改名为南徐州,京口亦是南徐州州治所在。当代研究者指,京口城当时是长江下游仅次于都城建康城的第二大城市[5]:8。两城构成了中国南方最繁华的商业区[5]:10

注释

  1. ^ 1.0 1.1 高逸凡. 城前浦口即是京口:早期江南运河入江口"京口"位置考. 《运河学研究》 (北京市: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2014, (2021年第2期): 3—15 (简体中文). 
  2. ^ 镇江市润州区史志档案办公室 (编). 概述 (PDF). 《镇江市润州区志(1983~2007)》. 李江(责任编辑).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2013 [2024-07-28]. ISBN 9787514409215 (简体中文). 
  3. ^ 3.0 3.1 韦正. 试论六朝时期的镇江古城. 《东南文化》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博物院). 1993, (1993年第6期): 42—46. ISSN 1001-179X (简体中文). 
  4. ^ 肖梦龙. 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的开发. 《东南文化》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博物院). 1993, (1993年第5期): 133—138. ISSN 1001-179X (简体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蔡小柳、钟小梅. 桓温与京口关系考论. 《镇江高专学报》 (江苏省镇江市: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023, (2023年第1期): 6—10,32. ISSN 1008-8148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