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 (地名)

京口江蘇省鎮江市的古地名。六朝時,京口指早期江南運河的一處入[1]:3。今為鎮江市的代稱。京口區潤州區[2]:4的歷史追溯於此。

地名來源

相關文獻指漢時已有京口一名。如許嵩建康實錄》所稱:「因京峴立名,號為京鎮,在建業之北,因為京口。或雲漢時已有京口,未詳」[3]:44。東漢建安年間,孫吳政權佔據今鎮江地區,時稱京或京城。孫吳所築京城,後世所稱鐵瓮城,在今京口區北固山。京口一名即與之相關。《圖經》解釋:「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爾雅〉曰丘絕高曰京,因謂之京口」[4]:135。《元和郡縣圖志》謂之「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此處入江口的位置,中國學界未有定論。六朝時期史料中,與京口有直接聯繫的水道僅有「西浦」之名,另有「東浦」在鐵瓮城東。根據相關史料、考古證據,推斷京口系西浦之口[1]:3

歷史

孫吳遷都建業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後,置京口鎮孫權在京口設置都督守衛。東晉及六朝時,京口地屬丹徒縣衣冠南渡時期,大量北方流民移居京口,是當時最大的僑民之鄉。祖逖徐邈、‌臧琨南渡居於京口。名將郗鑒南渡後,即居丹徒縣京口。東晉政權為安置北方流民,於京口僑置徐州,為州治。當時徐州直接護衛京城,所謂「方伯之任,莫重於荊、徐」。故京口被視為重鎮。郗鑒任徐、兗州刺史時,徐州刺史移鎮京口,故稱京口為北府[5]:9—10

東晉大興初年,晉陵郡治所由丹徒縣遷於京口[5]:8。東晉、南朝史籍中除京口一名外,亦有京口城之名。咸和元年(326年),「賊從數千浮海抄東南諸郡縣,郗鑒遂城京口,計平之」。晉孝武帝在位的末年(396年之前),王恭鎮守京口,「更大改創」。這兩次建築的京口城,具體所在不詳。當代考古發掘的花山灣古城,被認為是京口為晉陵郡郡治時的羅城,故稱為「晉陵羅城」。有學者有質疑[3]:42—43。東晉時京口經濟發達、商業興盛[5]:10

劉宋時,徐州改名為南徐州,京口亦是南徐州州治所在。當代研究者指,京口城當時是長江下游僅次於都城建康城的第二大城市[5]:8。兩城構成了中國南方最繁華的商業區[5]:10

註釋

  1. ^ 1.0 1.1 高逸凡. 城前浦口即是京口:早期江南运河入江口"京口"位置考. 《運河學研究》 (北京市: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 2014, (2021年第2期): 3—15 (簡體中文). 
  2. ^ 鎮江市潤州區史志檔案辦公室 (編). 概述 (PDF). 《镇江市润州区志(1983~2007)》. 李江(責任編輯).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2013 [2024-07-28]. ISBN 9787514409215 (簡體中文). 
  3. ^ 3.0 3.1 韋正. 试论六朝时期的镇江古城. 《東南文化》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博物院). 1993, (1993年第6期): 42—46. ISSN 1001-179X (簡體中文). 
  4. ^ 肖夢龍. 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的开发. 《東南文化》 (江蘇省南京市: 南京博物院). 1993, (1993年第5期): 133—138. ISSN 1001-179X (簡體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蔡小柳、鍾小梅. 桓温与京口关系考论. 《鎮江高專學報》 (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 2023, (2023年第1期): 6—10,32. ISSN 1008-8148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