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墉
生平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仵墉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2]。历任直隶省乐亭县知县、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知县、祁州(今安国县)知州、安州(今安新县)知州、沧州知州、滦州知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仵墉历任昌黎县、饶阳县[3]、长垣县[3]、赵县、霸县、临榆县[4](今属秦皇岛市)县知事、县长等职务。在清末民初前后共任知县、知州、县知事、县长28年。[1]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临榆县县长的仵墉由张学良荐任察哈尔省民政厅厅长。因察哈尔省主席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赴前线督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国民政府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任内仵墉赴北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示,后来留在北平未归,任北平市政府参事。[1]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墉辞去北平市政府参事职务,在家闲居,并拒绝了到满洲国做官的邀请,后称病入住医院。日军进入北平后,强占了其位于钱粮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在此期间,他与尚节之、贾佩卿、陈紫伦等朋友结成“龙亭会”,每周六在北海五龙亭聚会,创作诗词,后又改在其家聚会。抗战期间,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儿子49岁便病死,但他仍对家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决不受日伪一粟一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墉失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陕西蒲城贤坡村。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于当夏病逝。[1]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仵墉,陕西省地情网,于2012-6-1查阅.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七):光绪二十九年。癸卯。闰五月甲申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庞毓同、田毓璠、孙鸿烈、高遵章、钮泽晟、王绍曾、王荫楠、马晋、陈钧、宋功迪、胡献琳、许中杰、陈中孚、李盛銮、董秉清、张寿楠、黄敏孚、张衷沅、赵国光、邓荣辅、程昌鼐、梁鸿藻、李世由、宋嘉林、郝继贞、褚焕祖、唐树彤、万箎、黄光厚、李增荣、程起凤、黄韩鼎、樊海澜、李肇律、张凤喈、邹寿祺、郭毓璋、黄纯垓、刘贞安、郑廷琮、谢慕韩、郑煇典、翁长芬、刘昌仁、有瑞、林树森、陈德昌、金文田、胡商彝、刘道春、曾肇嘉、马育麟、萨起岩、廖毓英、朱楙春、张治仁、王景峨、何谌、施汝钦、尚光钺、佘登云、刘思浚、张鹏翔、武曾任、陈煜庠、阎希仁、李泽宸、张运魁、何品藜、马天翮、黄堃、马进修、培成、高廷梅、张自省、张文源、彭立栻、楊鳳翱、杜光佑、王允猷、汪春源、曹佐武、呂濬堃、魏垂象、周旭、钟麟、孟宗舆、侯来仪、丁树奇、于文鐄、张瑞玑、吕调元、和绅布、孙回澜、李泰、傅怀光、关捷三、姜宗泰、曾兰春、仵墉、黄居中、张继信、吴庚、陈耀墀、王钟仁、马骏昌、黄和銮、刘春堂、丁惟彬、周汝敦、李文诏、王益霖、杨克烈、覃寿彭、王廷槐、陈其相、黄霦、馬廷弼、吴黼藻、王永和、哲克登额、李慎五、袁大琖、王延纶、俱著交吏部掣签。分发省分。以知县即用。
- ^ 3.0 3.1 县知事
- ^ 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