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成
周奕成(英語:Jou Yi-Cheng,1967年11月20日—),台北市人,政治運動家,作家,創業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SAIS)外交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是學運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國外學者[谁?]譽為台灣新世代的思想家與意見領袖。曾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青年發展部及文宣部主任、第三社會工作室召集人、第三社會黨發起人、世代論壇召集人兼執行長、行政院政務顧問、總統府諮議、台灣民主基金會主任。現為新議程研究室主持人、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論述領域廣及憲政、兩岸、外交、媒體、文化及創業等。[1]
周奕成 Jou Yi-Cheng | |
---|---|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臺灣台北市 | 1967年11月20日
籍贯 | 中華民國 |
国籍 | 中華民國 |
政党 | 無黨籍 |
其他政党 | 第三社會黨(2007年-2020年) 民主進步黨(?-?) |
生平
1990年3月14日,周奕成為野百合學運開第一槍,他所領導的中國文化大學「草山學會」發動數十名學生到陽明山中山樓向萬年國會抗議。次日,國立台灣大學等其他各校學生開始進入中正紀念堂靜坐,發展成為近萬人的學生示威運動。
1996年5月,周奕成擔任民進黨文宣部副主任,發動上百位民進黨新世代幹部提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主張台灣現狀獨立,民進黨應轉型為中間偏左的社會改革政黨、不應以台灣獨立為唯一使命,引發黨內外大辯論。雖受到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圍剿,但其部分主張在1999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得到體現。
1996年7月,周奕成提出「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主張修改《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降低投票年齡為十八歲,該案成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案。在1999年周奕成擔任修憲政黨協商小組成員時,該案首度進入政黨協商程序。至今該修憲案仍未通過。
1999年至2000年,周奕成以民進黨青年部主任身分為陳水扁競選總統主持青年工作,在全台灣幾乎每一個大專院校共成立了兩百多個小組織,為民進黨青年工作的組織化打下基礎,培育了許多後來擔任公職或幕僚的青年幹部。因此有人稱他為「永遠的青年部主任」。
2001年,周奕成從美國華府回到台灣,受總統陳水扁徵召進入總統府擔任諮議,為陳水扁撰寫文稿。不到一年,周奕成辭職再度赴美深造,似已顯示脫離陳水扁政府的意向。
2003年底,陳水扁發動「和平公投」。周奕成在美國撰文指出此一作為違反台灣的國家利益,在政策觀點上對陳水扁公開表示異議。但在2004年初,周回到台灣,仍受邀進入陳水扁競選總部擔任公投議題顧問,協助處理公投的論述。
2004年陳水扁連任成功,周奕成形同被排除在核心之外,僅以熟悉國際事務及台灣民主化歷史而出任台灣民主基金會主任,主持民主外交事務。周負責籌備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捷克前總統哈維爾、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等人訪台演講,並籌組亞洲民主化世界論壇(World Forum for Democratization in Asia)等。
2005年,謝長廷提出「和解共生論」,主張政黨之間與兩岸之間的和解與合作,幕後執筆者即為周奕成。謝長廷出任行政院長,周奕成一度是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人選,後據傳因總統府反對而作罷。周隨即被聘為行政院政務顧問,協助處理兩岸及國際事務。
2006年,周奕成在《中國時報》專欄中多次撰文,批判陳水扁的諸多外交與兩岸政策作為違背了台灣的國家利益;其給民進黨青年的公開信亦指出民進黨領導層的許多問題,反映出其作為民進黨內具有一定影響的青壯代領袖人物的反省能力[2]。
2006年,周奕成籌組世代論壇,做為推動修憲運動的機構。2007年1月,世代論壇發表《第三共和修憲說帖》,提出總綱不動、政府採議會內閣制、國會選舉採聯立式兩票制、憲法本文公投、降低修憲門檻等修憲五原則。
2007年5月,周奕成提議組建第三社會黨,希望克服台灣藍綠分化對峙的困境,呼應民間渴求真正第三勢力的呼聲,獲得知名人士如唐飛、黃石城、陳長文、沈富雄、林濁水、龍應台及上百名學者的公開支持。
2007年5月27日,周奕成說:「這次(2007年)民進黨內立委初選,親綠媒體介入很深,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自1991年地下電台興起,海外台獨學者回台組成台教會,民進黨已把意識形態外包了。以前是從政者做理論,如許信良、林濁水和謝長廷等;現在地下電台和名嘴用強烈的民粹語言訴求群眾,使得政治領導者逐漸喪失理論論述能力。民進黨政黨部門與理論論述脫勾,和論述被外人壟斷,是民進黨面臨的危機之一。」[3]
2007年9月26日,周奕成說,民進黨已經庸俗化,所需要的人才、所培養的人才也趨向庸俗,未來並非沒有新的人力資源,只是這些人雖然能夠在選舉中獲勝,卻難以承擔領導國家的大任。他說,他從十多年前就為民進黨做青年工作,清楚地看到這十幾年來,民進黨所招收的青年人性質有很大的轉變:民進黨在野時代,特別是解嚴前後所吸引到的人,很多是當時優秀的知識青年,也有浪漫的理想;陳水扁政府執政前後,有許多青年加入民進黨,後來成為幕僚,還有幾位當選公職,這一批人有的還有理想性、有的就比較現實;陳水扁政府執政後加入民進黨的年輕人,有一些是看在從政的機會而來,也有一些人在很年輕時就沾染了不少政治圈的習氣;這種變遷的軌跡,他的感受非常明顯。他說,這不能責怪年輕人,只能說:早期民進黨領導者們有理想,所以吸引了有理想的年輕人,也教育了年輕人有理想;後來民進黨庸俗化,必然吸引庸俗的年輕人,甚至使得本來有理想的年輕人變質;他認為,現在的五、六十歲這一代人要負很大的責任[4]。
2007年9月26日,周奕成批評,民進黨中執會通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對台灣的「國家論述」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倒退。他解釋:〈正常國家決議文〉的基本思維是認為,台灣還不是獨立國家,必須透過公民投票來完成獨立的程序;這種思想可以說是早期台獨的思想,也就是台灣民主化之前的台獨理論;但事實上,台灣經歷過1990年代的民主化過程,早已解決「台灣主權歸屬問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合法性問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問題」三大問題。他說,在民主化之前,台灣主權歸屬是有爭議的,也就是基於《舊金山和約》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合法性也是有爭議的,也就是「究竟是歸還、佔領還是代管」;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更是麻煩,也就是「處在內戰的交戰雙方」。他說,民主化等於漸進式住民自決,台灣民主化以後,台灣主權屬於全體台灣人民,中華民國的合法性被間接接受,台灣是獨立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這些都已經確立下來;所以,台灣民主化以後的台獨理論,講的是「台灣已經獨立,除非要改變這個事實,否則不必進行自決公投」,這也是民進黨自從1996年新世代發動路線大辯論、以至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以來的主流路線。他說,民進黨在執政前,講「台灣已經獨立」;現在民進黨執政近八年,台灣反而從「已經獨立」變成「還沒獨立」,當然是台獨理論的大倒退[5]。
2007年9月26日,周奕成說,「教育本土化」是必要的,但未必都能稱為去中國化;不能把教育本土化的議題當成政黨對抗的題材,但藍綠政黨在這一點都非常糟糕:藍綠雙方都不是真的關注教育內容,而是不停地怪罪對方、互相扣帽子。他說,教育本土化和機構的名稱,其實都是可以理性討論的;怎麼樣最符合事實,怎麼樣最符合國家利益,應該就個案逐項來討論。他說,歷史是多面向的,「第一社會」(本省人)的歷史是台灣的歷史,「第二社會」(外省人)的歷史也是台灣的歷史;對於曾經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事實,我們都應該認識;對於所有曾經做出貢獻的人,我們都應該予以肯定;「第三社會」(超越藍綠的新世代)的立場應該是如此[6]。
2008年1月,第三社會黨以「憲改、稅改、人心改」為政見主軸,提名五名全國不分區及十名區域候選人參與立委選舉,雖然頗受知識階層同情支持,但選票不足,未獲任何席次。周奕成在選後淡出政治,但仍持續發表政論文章,並以新議程研究室之名參與國內外政策及學術研討會。
2008年1月4日,周奕成表示,他投入選舉至今只花費新台幣十萬元,但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光是文宣就已花費新台幣上千萬元,競選花費過高使候選人需要企業支持,更導致日後官商勾結嚴重、執政者向富人靠攏;所以他批評,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是「要錢右派,要票左派」。他同時批評:民進黨自命為「本土政權」,只准自己本土,不准別人本土,這樣民進黨才能獨占本土;若民進黨真的愛台灣,就應該容忍甚至鼓勵新的本土力量[7]。
2008年底,周奕成在《聯合報》【名人堂】專欄連續發表八篇「台灣起業國」論述,指出在全球金融風暴下政府應做的是促使經濟提早復甦,最有效的措施是鼓勵創業,尤其是微型創業有助於紓緩失業。其後周奕成投入輔導微型創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並與陶藝家蕭立應共同創立陶瓷工藝品牌「台客藍」(Hakka-blue)。
2008年12月18日,周奕成在《新新聞》的專欄批評:「從2006年開始,陳水扁最大的政治動機,就是用台獨運動來掩飾和掩護他個人的誠信和道德危機。很清楚地,陳水扁與台獨運動者的目標不僅違背,而且是絕對衝突的;更何況,以一位在廣大華人世界受到鄙視的政客為領袖,絕對不是台獨運動好的策略。……做為一個台灣人,我認為:陳前總統最嚴重的罪還不是涉嫌貪瀆,而是他宣稱他一人即代表台灣人,他要全體台灣人一起承擔他的過錯,他要讓台灣人淪入萬劫不復的歷史輪迴。我是希望台灣繼續向前走的台灣人,必須要做出『一個台灣人』的反聲明:陳水扁不代表台灣人。」[8]
家人
母:劉靜娟,台灣散文作家。
參見
資料來源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介紹周奕成[永久失效連結]
- ^ 周奕成,〈台灣之盾如何成為黨派之矛〉。本文以〈715觀點 深綠選民的「矛」「盾」角色〉[永久失效連結]為題刊登於蘋果日報 (台灣)2006年8月19日〈論壇〉版。
- ^ 郭乃日. 周奕成:第三社會黨 反對民主內戰. 聯合報. 2007-05-28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中文(臺灣)).
- ^ 郭至楨、朱蒲青. 民進黨學運世代轉化為「師徒制」、「家臣化」. 中時電子報. 2007-09-27 [2014-09-22] (中文(臺灣)).[失效連結]
- ^ 郭至楨、朱蒲青. 主權未定→確定中→確定的 林佳龍:正名國號是最後一哩路. 中時電子報. 2007-09-27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臺灣)).
- ^ 朱蒲青. 正名、去中國化 要用軟功夫. 中時電子報. 2007-09-27 [2014-09-22] (中文(臺灣)).
- ^ 林諭林、黃文博、鄭緯武 綜合報導,林修卉、顏瓊玉、林諭林 台北報導,〈獨派批民進黨:捏死其他本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時報》2008年1月5日。
- ^ 周奕成,〈陳水扁不代表台灣人〉,《新新聞》200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