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跨語言現象)

我沒聽清楚你剛才說的話,請再說一次

啊?(英語:Huh),在臺灣網絡用語又被寫成「蛤?」(正字為「唅」,白話字:hahⁿ),是一個用來表達「我沒有聽清楚你剛才說的話,請你再說一次」的語彙,根據馬克思蒲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學者馬克·丁厄曼瑟(Mark Dingemanse)、法蘭西斯科·托雷拉(Francisco Torreira)和尼克·J·恩菲爾德(Nick J. Enfield)在2013年的研究發現,「啊」這個字是全世界通用,似乎普遍存在於自然語言中,不過他們仍未研究出原因。這項發現令他們獲得2015年的搞笑諾貝爾文學獎[1][2][3]

丁厄曼瑟等三人的研究《Is 'Huh?' a universal word? Convers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items》指出,「啊」這個詞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是人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詞彙。研究採樣了世界各地的31種語言,以語音分析等研究方法,發現它們和英語中的「啊」都有著類似(但並不完全相同)的發音和功能,而這種情況相當罕見。研究指出這個詞彙並非先天,而是經由後天學習而成,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掌握使用這個詞彙的方式。[4][5]

調查者所羅列語言的相應發音

  • 查帕拉語英语Cha'palaa_Language/ʔa/
  • 冰島語Ha? /ha/
  • 西班牙語¿Eh? /e/
  • Siwu語英语Siwu_language/ã/
  • 德語Hä? /hɜ/
  • 意大利語Eh? /ɛ/
  • 俄羅斯語А? /a/
  • 老撾語/æ̃/
  • 官話:啊? /ã/
  • 穆林帕塔語英语Murrinh-patha language/ã/

參考來源

  1. ^ Winners of the Ig® Nobel Prize. Improbable.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英语). 
  2. ^ 管淑平. 蛤?huh?全球共通 獲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自由時報. 2015-09-19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中文(臺灣)). 
  3. ^ 陳文和. 「蛤?」世界通用 獲搞笑諾貝爾獎. 中時電子報. 2015-09-18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中文(臺灣)). 
  4. ^ Is ‘Huh?’ a universal word?. http://huh.ideophone.org/.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英语). 
  5. ^ Is “Huh?” a Universal Word? Convers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Items. PLOS. 2013-11-08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英语).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