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龍屬

(重定向自巨大南極龍

南極龍學名Antarctosaurus,发音/ænˌtɑːrktˈsɔːrəs/,意为“南方的蜥蜴”)是岩盔龙类下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牠是一類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龍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牠的大小因而很難去推斷[1]

南极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83 Ma
假想的威施曼氏南极龙颅骨图片,根据冯·休尼英语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展示的骨头绘制。下颌骨和脑壳是否属于同一个个体甚至同一个属还不确定。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演化支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属: 南极龙属 Antarctosaurus
von Huene, 1929
模式種
威氏南極龍
Antarctosaurus wichmannianus

von Huene, 1929
  • 威氏南極龍 A. wichmannianus
    von Huene, 1929
  • 巨大南極龍 "A". giganteus
    von Huene, 1929
  • 查可薩提南極龍 "A". jaxartensis Riabinin, 1939
  • 巴西南極龍 "A." brasiliensis
    Arid & Vizotto, 1971

模式種威施曼氏南極龍A. wichmannian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命名,身長18公尺,他在同一年命名了第二個種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體型非常巨大。之後另有三個種被命名,近年的研究指出牠們都不屬於南極龍。南極龍的肩膀可能高達5公尺。

命名

南極龍的化石首先在1916年被研究,直至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詳細的描述及命名[2]。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為牠是於阿根廷被發現,而阿根廷與南極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物種

歷年來有幾個曾被分類在南極龍屬下,包括有模式種威施曼氏南極龍(A. wichmannianus)、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查可薩提南極龍("A." jaxartensis)、及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但大都是錯誤分類在此屬中的。

 
威施曼氏南極龍的股骨

模式種

南極龍的模式種是威施曼氏南極龍(A. wichmannianus),在1929年由休尼命名,種名是為紀念其化石的發現者地質學家R. Wichmann[2]。這個種包含了大量的骨頭,現時被認為來自於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的Anacleto地層,年代是白堊紀坎帕階,距今約8300萬到8000萬年前。當中有幾個破碎頭顱骨,包括一個腦殼及一個下頜。其他骨頭有頸椎尾椎肋骨及多塊四肢骨頭。一條股骨約為1.85公尺高,推斷其體重達34公噸[3]

大部份這些骨頭都是肢離破碎的,散佈於挖掘處。因此有很多學者認為它們並非同屬於同一種類的動物。而最方形的下頜,經常被認為是屬於類似尼日龍雷巴齊斯龍科恐龍[4][5][6],但是與博妮塔龍的頜部在形狀上亦很相近,可見這骨頭與泰坦巨龍類有所關連,最終可能是屬於南極龍的[7]。腦殼及其他的骨骼雖然未必都是同一個體的,但通常被認為都是泰坦巨龍類的。雖然沒有發現威施曼氏南極龍的裝甲,但一般都認為牠是屬於有裝甲的岩盔龍類(Lithostrotia)演化支[8]。這個種被認為亦有可能是屬於納摩蓋吐龍科[4][7][9]

其他種

休尼在1929年也命名了另一個種,稱為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是因牠的巨大體型[2]。這個種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學者認為牠其實是疑名[8]。這些骨頭中最著名的是兩塊巨大的股骨,約有2.35公尺長,是已知的蜥腳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斷,牠的體重達69公噸,只比重73公噸的阿根廷龍[3]。這些骨頭都是從阿根廷內烏肯省的Plottier地層被發現,年代估計是白堊紀科尼亞克階,距今約8700萬到8500萬年前。這個地層與Anacleto地層也是屬於內烏肯組的。由於只有少數資料,而屬於威施曼氏南極龍的化石亦不確定,這個種目前亦不能確定是否屬於南極龍屬。

在1933年,另一個從印度發現的種也被描述,稱為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10]。這個種並沒有保存甚麼解剖學資料,但肯定的是不屬於南極龍。於1994年牠被更名為耆那龍

在1939年,蘇聯古生物學家Anatoly Riabinin研究一個從哈薩克發現的股骨,命名為查可薩提南極龍(A. jaxartensis[11]。牠亦被認為是疑名,但卻肯定的幾乎不是屬於南極龍[8]

由兩塊肢骨碎片及部份脊椎組成的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是在巴西包魯地層被發現、並在1971年被描述[12]。這個種亦被認為是疑名[8]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Antarct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25. ISBN 0-7853-0443-6.
  2. ^ 2.0 2.1 2.2 von Huene, F. 1929. Los saurisquios y ornitisquios del Cretacéo Argentino. Anales del Museo de La Plata (series 3) 3: 1–196. [In Spanish]
  3. ^ 3.0 3.1 Mazzetta, G.V., Christiansen, P., Fariña, R.A. 2004. Giants and Bizarres: Body Size of Some Southern South American Cretaceous Dinosaurs. Historical Biology. 16: 71-83.
  4. ^ 4.0 4.1 Upchurch, P. 1999.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Nemegtosaur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 106–125.
  5. ^ Sereno, P.C., Beck, A.L., Dutheil, D.B., Larsson, H.C.E, Lyon, G.H., Moussa, B., Sadleir, R.W., Sidor, C.A., Varricchio, D.J., Wilson, G.P., Wilson, J.A. 1999.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 the Sahara and the uneven rate of skeletal evolution among dinosaurs. Science 286: 1342–1347.
  6. ^ Wilson, J.A. 2002. Sauropod dinosaur phylogeny: crit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36: 217–276.
  7. ^ 7.0 7.1 Apesteguía, S. 2004. Bonitasaura salgadoi gen. et sp. nov.: a beaked sauropo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Naturwissenschaften 91: 493–497.
  8. ^ 8.0 8.1 8.2 8.3 Upchurch, P., Barrett, P.M, & Dodson, P. 2004. Sauropoda.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59-322.
  9. ^ Wilson, J.A. 2005. Redescription of the Mongolian sauropod Nemegtosaurus mongoliensis Nowinski (Dinosauria: Saurischia) and comments on Late Cretaceous sauropod diversity.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3(3): 283–318.
  10. ^ von Huene, F. & Matley, C.A. 1933.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a Indica 21: 1–74.
  11. ^ Riabinin, A.N. 1939. [The Upper Cretaceous vertebrate fauna of south Kazakhstan I. Reptilia. Pt. 1 Ornithischia]. Tsentral. Nauchno-issled. Geol. Inst. Trudy. 118: 1-40. [In Russian]
  12. ^ Arid, F.M. & Vizotto, L.D. 1971. Antarctosaurus brasiliensis, um novo saurópode do Crétaceo superiordo sul do Brasil. An. Cong. Bras. Geol. 1971: 297-305. [In Portugu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