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足即為反纏足(裹腳)運動,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才徹底成功。缠足后又放足的脚,被称做“解放脚”,而裹脚造成的脚部畸形已无法挽回。[1][2]

历史

清朝中後期的太平天國,首先開始推行反纏足,但最後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纏足被當時傳教士與部分知識分子們,視為中國社會落後的象徵之一,並認為纏足造成中國婦女的柔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因此開始推行反纏足運動,成立許多天足會[3]清末思想家康有为反对缠足,因拒绝为女儿缠足遭到了家乡人的强烈反对。

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命令通饬全国劝禁缠足[4]。民国时期,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1920年的放足个案中,年轻的女教师为学生放足,家长则是“平静的接受”[5]。纏足風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則要到1940年代甚至1950年代。在描述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六一村缠足妇女群体的书籍中,1943年、1946年开始缠足的女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缠缠放放,放放缠缠”,以致成为“解放脚”[6]

臺灣的纏足風俗在日治時期時,與鴉片薙髮列為三大傳統陋習,並受到嚴格取締。當時臺灣成立許多「天足會」,鼓勵婦女遺棄舊習,一時成為風尚。

臺灣的放足運動

臺灣的解纏足運動是在日治時期開始。當時統治臺灣的日本總督府舉辧「內地觀光」,向臺灣仕紳展現文明、進步的形象,1899年12月5日本地仕紳黃玉階在一場士紳聚會中提出解纏足的議題,頗受與會者支持,於是在1900年創立「台北天然足會」,發起解纏足運動。當時解纏足的阻力來自於擔心天然足影響婚姻,因此足會內規中約定會員之幼子未來不娶未放足的女子、會員所生子女相互嫁娶。臺灣總督府則透過教育、引入產業、形象宣揚等方式加以誘導。根據1905年和1915年兩次戶口調查的資料,女性纏足的比例由56.94%降為17.36%,連已經纏足的少女,都可在成長過程中放足。總督府見風氣已成,遂在1915年《保甲規約》中正式將纏足列為禁止事項[7]

注释

  1. ^ 步入天堂的“解放脚”. 新浪网,来源:兰州晚报. 2010年5月18日 [201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简体中文). 
  2. ^ 德英. 母亲的“解放脚”. 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来源:广州海运报. 2011-05-23 [201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简体中文). 
  3. ^ 《缠足》试读:“天足”:一个崭新的基督教范畴. book.douban.com.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4. ^ 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 (PDF). 臨時政府公報. 1912-03-13, (37號). 
  5. ^ 由“解放脚”说起. 青岛新闻网,来源:青岛日报. 2001年2月27日 [201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简体中文). 
  6. ^ 杨杨. 昆明六一村古风犹存 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组图). 责任编辑:梅智敏. 搜狐网,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摘自杨杨著《摇晃的灵魂——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 2007-04-15 [202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6) (简体中文). 
  7. ^ 洪郁如. 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 臺大出版中心. 2017-06: 25–77. ISBN 978986350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