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賓(1650年—1720年),字可師,號耕夫,別號大瓢山人小鐵,人稱“楊大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朝書法家、旅行家。

生平

少年穎悟,精通《漢書》和杜詩,八歲能作擘窠書(榜書、泛指大字);工書法,梁巘稱:“楊賓得執筆法,學右軍、長公(蘇軾),圓韻自然。”[1]其父楊越在浙東通海案因掩護錢纘曾幼子獲罪,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與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寧古塔[2]當時楊賓年僅十三歲,領五歲弟楊寶楊實)與兩個妹妹去上海縣投奔叔父崇名鎮右協右營都司楊懋經。八年後,叔父病故,賓等歸山陰。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於蘇州,為養家活口,因习为刑名钱谷之學。[3]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然而楊賓以其父有“毋令宾为八股以应举”之命,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至蘇州,杨宾不顾卫士鞭打,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以非舊制不准。[4]後來楊賓為探望父親,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5]來到寧古塔,一路上游览凭吊,常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將東北沿途所聞所見,撰成《柳邊紀略》一書,是中国第一部详细介绍东北的书。[6]康熙三十年(1691年),楊越病逝宁古塔,不許歸葬。楊賓四處奔走,跪泣衙门陈情达455天,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乃准許返葬,其母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7]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康熙四十五年前后,入福建巡抚李中丞幕,每得土產则驰献老母。康熙四十六年春李中丞卒,其母伤心恸哭说:“从此不得九头柑矣!”。晚年多病,患痔疮,不得不卧床写作。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楊賓病逝,葬于苏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筆》《晞發堂詩文集》《大瓢先生雜文殘稿》《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注釋

  1. ^ 梁巘:《評書帖》
  2. ^ 《柳边纪略》自序“先子坐张魏之狱徙于此”。
  3. ^ 《与黄蓄斋书》
  4. ^ 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记载:“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有绍兴人士杨宾及其弟杨宝,以父得罪徙宁古塔久,泣血奔叩行在,愿身率妻子代父戍。上驻辇问之,以其罪名重,非旧制,不允。又沿御舟行数百里,呼号窜突骑从间,人马蹂践,卫士执鞭箠雨下,杨宾兄弟强词与抗,几毙,终不得达。见者皆感泣,称为孝子。越二十八年,始得往视之。”
  5. ^ 《柳邊紀略·自序》
  6. ^ 沈德潜《清诗别裁》录杨宾诗五首,小传中云:“考安城(杨越)为友人累,戍宁古塔。可师赴阙论冤,得旨之柳条边迎亲,归作《柳边纪略》。”吴修撰《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云:“宾赴阙讼冤,得旨至柳条边迎父,归作《柳边纪略》。”
  7. ^ 范孺人传》云:“辛未(1691)冬,府君卒,宾请于朝,得破例归葬,孺人悉散家财,单车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