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駿

(重定向自胡骏

胡駿(1869年—1934年),表字葆森庵號補齋四川省廣安州協興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翰林院編修[1]

生平

父雨田,光緒年間為雲南宜良典史。胡駿少隨父於雲南,年二十回廣安州試,名列第一。補廩生,調成都尊經書院肄業。壬寅(1902年);中四川鄉試舉人;癸卯(1903年)成進土,改翰林院庶吉士。時以官費留學日本,在同船人士中,有四川籍翰林顏楷和好幾位進士、舉人。顏素矜驕,一天與一位日本長鬚老者互賭作詩,均用原韻做了十幾首,顏楷江郎才盡,快要輸了,旁觀同鄉知胡駿工詩詞,推胡與日本人賭作,以挽回面子。胡與之作了26首,日本人作不下去,悅服認輸。胡駿後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班畢業。[2][3]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學成歸國,考試最優等,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實錄館、憲政編查館纂修,學部行走等職,兼任欽選之資政院議員。四川鄉人推為京師蜀學堂監督。光緒己亥年(1899年),蒲殿俊顧巨六於廣安城北玉皇觀創辦紫金精舍,請胡駿為主講。胡駿用宋代胡瑗教學之法,分經義、治事兩大類,並授與時務之學。胡唆與蒲殿俊主張,應清除舊時作文之病,常摘古文、令初學者譯為今語,每旬課作,則一題語、文兩進。最初受業者只二十餘人,後增至百數十人。廣安故有甘棠、培文、渠江三書院,其教席皆怪而疾之,尤側目生徒,而誣胡駿,蒲殿俊、顧巨六為康(康有為)黨,相與訐告興獄,歲日糾擾,胡駿等一不為動,講論愈勤,蒲殿俊、顧巨六亦奮身犯難不顧,卒以紫舍精舍並三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為止。胡駿在日本時與蒲殿俊得悉四川總督錫良奏辦川漢鐵路,募股為資,其股來源加糧賦於民,名曰租股捐,該鐵路局,繼改名為官辦川漢鐵路公司,紳士不得干預,而川民對於所賦股東權利不得沾享,咸感憤激,蕭湘鄧壽遐等亦感不平,於是約集在日本川人三百餘人,成立川漢鐵路改進會,郵書錫良,正言力爭,錫氏卒以理不可勢屈,允公司為商辦,改草章程,如公司律,咨郵傳部立案。後趙爾巽任川督時,對於公司有異議,蒲殿俊直詞力爭,是時各川、縣亦設股東分會,勢難復撓,商辦之案,乃幸不翻。[2][3]

辛亥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事起,蒲殿俊、羅梓卿等九人被總督趙爾豐逮捕,趙請旨就地正法,時胡駿居北京為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少子之師,而此時奕劻正在假期,未復趙奏。後奕劻銷假復職,請向胡駿究竟,胡說:「若殺蒲、羅諸人,不特不能平息川亂,那川亂就更大了」。胡駿在北京並與宋育仁施鶴笙賀維翰顧鼇(巨六)等同鄉京宮,具呈呼籲,蒲、羅諸人得以不遭殺害。胡駿是民主黨成員(後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併為進步黨,胡駿為進步黨四川支部正部長),民國二年(1913年)四川省議會召开,國民黨與共和黨為爭議長,相持不下,民主黨舉足輕重,均承認讓與民主黨主持議席,胡駿以有夙望,被推為議長。後因彈劾四川都督胡文瀾之經費預算,未經省議會決議,擅自籌措,胡不樂其職,未屆期滿辭去。[2][3]

其後,胡移居重慶,見川亂不已,遂閉門謝客不問政事,以詩文自娛。曾任東川道道尹[4]。晚年一意搜尋金石骨董碑版書畫,每有所得,輒考訂精審,彌用自喜。其所撰詩歌駢文聯語,俱載諸43本《補齋日記》中。胡有三子,胡光熊、胡光傑、胡光麃。長子在日本讀書時游泳溺水而死。次子號胡仲實,三子號淑潛,均為胡駿所起。他說,仲實者,是希望他踏踏實實地做事;淑潛者,是要他少說多做。胡還常以顏楷與日本人賭做詩一事告誡二子:萬勿輕視別人,招致恥辱。後兩子在辦實業和做學問上均有建樹。[2][3]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病逝於重慶[2][3]

參考文献

  1. ^ 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九》(44頁),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18),明文書局發行。
  2. ^ 2.0 2.1 2.2 2.3 2.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廣安縣委員會.《廣安文史資料選集 第1輯》 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專輯.1981年10月,第36-37頁
  3. ^ 3.0 3.1 3.2 3.3 3.4 廣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廣安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788頁
  4. ^ 劉壽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編輯 44 《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文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