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私立華興高級中學
華興高級中學(英語:Huaxing High School),全名為「華興學校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華興高級中等學校」,是臺北市的一所私立高級中學,位於陽明山麓,以「信、望、愛」為其創校理念,並期許在此的莘莘學子皆可保有「陽光、健康、知性」。
華興中學 | |||
---|---|---|---|
Huaxing High School | |||
校训 | 信 望 愛 | ||
创办时间 | 華興育幼院(1955年5月) 華興小學部(1955年5月) 華興國中部(1958年5月) 華興高中部(1969年6月) | ||
校庆日 | 5月1日 | ||
學校代碼 | 411303 | ||
学校类型 | 私立完全中學 |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
創辦人 | 宋美齡 | ||
校长 | 曾騰瀧 | ||
董事長 | 蔣次寧 | ||
学生人數 | 約1950人 | ||
校址 | 臺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一段101號 | ||
校區 | 市郊 | ||
代表色 | 天青日白 | ||
校刊 | 華興校刊 | ||
邮政编码 | 11149 | ||
電話號碼 | +886-2-2831-6834 | ||
網站 | www.hhhs.tp.edu.tw | ||
|
起初只設有華興育幼院,是當年蔣宋美齡女士擔任婦聯會主委時,為收容一江山守軍烈士遺孤及大陳島撤退來台的遺孤所設立,而後陸續增設幼稚園、小學部、國中部以及高中部。民國九十年、九十四年七月董事會分別聘請陳守讓、高宏煙[1]接管院校業務,期勉掌握時代脈動,改變經營方針,全面組織再造,以期能永續發展。[2]其中,小學部、國中部與高中部即合稱「華興中學」。
學校象徵
校訓
民國四十七年,本校成立,當時禮義廉恥為全國共通校訓。蔣夫人秉持耶穌基督有憐憫、有恩典、有慈愛的宏大愛心,恭請先總統蔣中正題頒「信、望、愛」三字為本校校訓,期勉青年學子立身處世、純真向善、抱負宏遠、愛人愛己。
校徽
本院成立次年,院長黃若瑛女士有感於團體精誠凝聚之必要,特請詩人鄧禹平設計院徽。院徽採用學校三角徽記通例,用簡明線條呈現活潑可愛幼兒的純真,並蘊含夫人的愛心與及人之幼的偉大情操。院徽整體顏色的配合,以國徽青天白日轉化為柔和造型,藍天代表開闊心胸、純白代表自由平等,象徵崇高磊落的人格和光明潔白的心地。日後沿用為中學校徽,有本院校一家之意。
歷任董事長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
創辦人 | 蔣宋美齡 | 1955年—2003年 |
1 | 辜嚴倬雲 | 2003年—2018年 |
2 | 蔣次寧 | 2018年—現任 |
歷任校長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
1 | 皮以書 | 1955年4月-6月 |
2 | 黃若瑛 | 1955年7月-1968年6月 |
3 | 劉我英 | 1968年7月-1969年1月 |
4 | 江學珠 | 1969年1月-1975年6月 |
5 | 邵夢蘭 | 1975年6月-1976年8月 |
6 | 陳紀彝 | 1976年8月-1986年2月 |
7 | 談太儁 | 1986年2月-1990年7月 |
8 | 張雪琴 | 1990年7月-1993年4月 |
9 | 林建業 | 1993年4月-1996年2月 |
10 | 茅鍾琪 | 1996年2月-2001年1月 |
11 | 陳守讓 | 2001年2月-2011年7月 |
12 | 梅瑞珊 | 2011年8月-2020年7月 |
13 | 曾騰瀧 | 2020年8月-現任 |
華興中學在第11任陳守讓任期內曾經同時存在小學部校長 高宏煙[1]、蕭慶智[3],後來在華興中學在第12任梅瑞珊任期內,再改回中小學只有一位校長。
棒球隊
1969年,金龍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獲得世界少棒大賽冠軍後,全體隊員進入華興中學就讀,並聘請陳秀雄、方水泉兩人擔任教練,於1970年成立青少棒隊,以延續隊員們的棒球生涯。該批學生升上高中之後,學校又成立青年棒球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華興中學成為台灣青少年棒球及青年棒球的重鎮。可惜華興在2003年將青少棒停招,2007年青棒隊也成為歷史,但於2016年成立少棒隊,2019年再度恢復青少棒隊,可是型態轉為社團球隊。[2]
參考資料
- ^ 1.0 1.1 Maggie. 私立華興小學家長會: 側寫華興小學大家長--校長高宏煙先生. 私立華興小學家長會.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2024-12-24].
- ^ 2.0 2.1 華興棒球隊有女生 奧運國手教練教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時新聞網,2019-12-14
- ^ 私立華興小學家長會. pahhhs.blogspot.com. [2024-12-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 台北市私立華興中學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