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私立华兴高级中学
华兴高级中学(英语:Huaxing High School),全名为“华兴学校财团法人台北市私立华兴高级中等学校”,是台北市的一所私立高级中学,位于阳明山麓,以“信、望、爱”为其创校理念,并期许在此的莘莘学子皆可保有“阳光、健康、知性”。
华兴中学 | |||
---|---|---|---|
Huaxing High School | |||
校训 | 信 望 爱 | ||
创办时间 | 华兴育幼院(1955年5月) 华兴小学部(1955年5月) 华兴国中部(1958年5月) 华兴高中部(1969年6月) | ||
校庆日 | 5月1日 | ||
学校代码 | 411303 | ||
学校类型 | 私立完全中学 | ||
宗教背景 | 基督教 | ||
创办人 | 宋美龄 | ||
校长 | 曾腾泷 | ||
董事长 | 蒋次宁 | ||
学生人数 | 约1950人 | ||
校址 | 台北市士林区仰德大道一段101号 | ||
校区 | 市郊 | ||
代表色 | 天青日白 | ||
校刊 | 华兴校刊 | ||
邮递区号 | 11149 | ||
电话号码 | +886-2-2831-6834 | ||
网站 | www.hhhs.tp.edu.tw | ||
|
起初只设有华兴育幼院,是当年蒋宋美龄女士担任妇联会主委时,为收容一江山守军烈士遗孤及大陈岛撤退来台的遗孤所设立,而后陆续增设幼稚园、小学部、国中部以及高中部。民国九十年、九十四年七月董事会分别聘请陈守让、高宏烟[1]接管院校业务,期勉掌握时代脉动,改变经营方针,全面组织再造,以期能永续发展。[2]其中,小学部、国中部与高中部即合称“华兴中学”。
学校象征
校训
民国四十七年,本校成立,当时礼义廉耻为全国共通校训。蒋夫人秉持耶稣基督有怜悯、有恩典、有慈爱的宏大爱心,恭请先总统蒋中正题颁“信、望、爱”三字为本校校训,期勉青年学子立身处世、纯真向善、抱负宏远、爱人爱己。
校徽
本院成立次年,院长黄若瑛女士有感于团体精诚凝聚之必要,特请诗人邓禹平设计院徽。院徽采用学校三角徽记通例,用简明线条呈现活泼可爱幼儿的纯真,并蕴含夫人的爱心与及人之幼的伟大情操。院徽整体颜色的配合,以国徽青天白日转化为柔和造型,蓝天代表开阔心胸、纯白代表自由平等,象征崇高磊落的人格和光明洁白的心地。日后沿用为中学校徽,有本院校一家之意。
历任董事长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
创办人 | 蒋宋美龄 | 1955年—2003年 |
1 | 辜严倬云 | 2003年—2018年 |
2 | 蒋次宁 | 2018年—现任 |
历任校长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
1 | 皮以书 | 1955年4月-6月 |
2 | 黄若瑛 | 1955年7月-1968年6月 |
3 | 刘我英 | 1968年7月-1969年1月 |
4 | 江学珠 | 1969年1月-1975年6月 |
5 | 邵梦兰 | 1975年6月-1976年8月 |
6 | 陈纪彝 | 1976年8月-1986年2月 |
7 | 谈太儁 | 1986年2月-1990年7月 |
8 | 张雪琴 | 1990年7月-1993年4月 |
9 | 林建业 | 1993年4月-1996年2月 |
10 | 茅锺琪 | 1996年2月-2001年1月 |
11 | 陈守让 | 2001年2月-2011年7月 |
12 | 梅瑞珊 | 2011年8月-2020年7月 |
13 | 曾腾泷 | 2020年8月-现任 |
华兴中学在第11任陈守让任期内曾经同时存在小学部校长 高宏烟[1]、萧庆智[3],后来在华兴中学在第12任梅瑞珊任期内,再改回中小学只有一位校长。
棒球队
1969年,金龙少棒队在美国威廉波特获得世界少棒大赛冠军后,全体队员进入华兴中学就读,并聘请陈秀雄、方水泉两人担任教练,于1970年成立青少棒队,以延续队员们的棒球生涯。该批学生升上高中之后,学校又成立青年棒球队。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华兴中学成为台湾青少年棒球及青年棒球的重镇。可惜华兴在2003年将青少棒停招,2007年青棒队也成为历史,但于2016年成立少棒队,2019年再度恢复青少棒队,可是型态转为社团球队。[2]
参考资料
- ^ 1.0 1.1 Maggie. 私立華興小學家長會: 側寫華興小學大家長--校長高宏煙先生. 私立华兴小学家长会.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2024-12-24].
- ^ 2.0 2.1 华兴棒球队有女生 奥运国手教练教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时新闻网,2019-12-14
- ^ 私立華興小學家長會. pahhhs.blogspot.com. [2024-12-2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 台北市私立华兴中学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