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組合法

(重定向自音位配列

語音組合法(Phonotactics)是音系學[1]的其中一個分支,研究在某一種語言中的語音組合法則。舉例說,在普通話裡,/j/、/q/、及/x/之後只能跟 /i/和/ü/,而不能跟 /a/、/o/或/e/等韻母;而在英語裡,辅音簇最多只能由兩個子音組成,除非第一個子音是/s/音,則其後可容許符合特殊組合的子音群。在相近的語言,相同的語音組合法則未必相通,例如:在現代英語中,/kn//ɡn/在字詞的開首是不容許的,但在同系的德語荷語中卻是允許的。

語音組合分析

一般來說,對於每一個syllable,我們都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部份:

  • 在元音之前的輔音,叫作音節頭(onset)或稱聲母(initial);
  • 在音節頭之後的元音及隨後的子音被叫作韻母(rime);
    • 而韻母裡的元音叫作音節核(nucleus);
    • 隨後的子音叫作音節尾(coda)。

"Onset"及"coda"都可以不存在,但"nucleus"卻一定要存在;即使在特殊程況下,某些語音只由子音組成,但有關的"syllabic consonant"其實都算是"nucleus",例如閩南語中的否定詞「毋」"m"。

以英語為例

以英語「第12」twelfths這個字為例:twelfths的發音用IPA標記就是 /twɛlfθs/ ,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份:

  1. onset 的 /tw/
  2. nucleus 的 /ɛ/
  3. coda 的 /lfθs/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字標記為 CCVCCCC (C = consonant, V = vowel),照此方法便可构建不同类型音素的组合规则。例如,在英语中,音节头位置允许出现至多3个辅音;但在以标准语拼写的固有词中,只允许出现如下组合:[2]

/s/ + 肺音 (pulmonic) + 近音 (approximant):
  • /s/ + /m/ + /j/
  • /s/ + /t/ + /j ɹ/
  • /s/ + /p/ + /j ɹ l/
  • /s/ + /k/ + /j ɹ l w/

語音轉移

「語音組合法」可以用來解釋「語音轉移」的現象。舉例說:在英語中,"ue"一般都發讀作/ju/,例如:"cue"讀作/kju/,"due"讀作/dju/;但"clue"卻讀作[kluː],而"blue"則讀作[bluː]。這是因為若"ue"讀作ju的話,會違反上述的語音組合法則,因此原來應該讀作**[bljuː]的"blue"演變了成為[bluː]

特殊教育需要的語言治療

對於一般兒童來說,語音組合法則都是在日常交談中慢慢習得,但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兒童來說,並不能透過日常生活習得語音組合法則。因此,語言治療時往往要教導學生這些法則,使他們能夠正確發音。

參考

  1. ^ 克里斯特爾(2004)《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出版)頁269-267
  2. ^ Crystal, David. 17: The Sound System.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3: 243. ISBN 9780521530330. 

參考文獻

  • Bailey, Todd M. & Hahn, Ulrike. 2001. Determinants of wordlikeness: Phonotactics or lexical neighborhood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4: 568–591.
  • Coleman, John S. & Pierrehumbert, Janet. 1997. Stochastic phonological grammars and acceptability. Computational Phonology 3: 49–5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