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灭绝与濒危物种/特色图片/1

斑鳖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称斯氏鳖斑鼋太湖鼋中华巨鳖等,是一种主要产自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大型淡水20世纪以来的分布区为长江下游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水系。与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鳖(幼河斑鳖 Rafetus euphraticus)为近亲,二者是斑鳖属(斯氏鳖属)仅存的两个物种

斑鳖体呈暗绿色或黑绿色,头颈部密布黑绿色与黄色相杂的斑纹,吻部似鼻。体形较扁;背甲平而光滑,宽达70厘米,直线长度达86厘米,曲线长度达106厘米;腹部仅有两个退化的胼胝体。身躯全长可超过1米,体重可达70-100千克,最重可达200千克以上,推测为现存最大的淡水龟鳖类动物

尽管斑鳖早在1873年便已被命名,但长久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Pelochelys cantorii)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同物异名,直到1987年美国学者 Meylan 正式将其划入斑鳖属,方与其他鳖类区分开来,而中国学界至1990年代以后在学者赵肯堂的研究与宣传下才认识到其独特性,并由学者赵尔宓在1994年提出以“斑鳖”为中文名。因此,斑鳖未被列入中国于198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因此长期未得到人类的关注与保护,至今已功能性灭绝。截至2021年初,世界上已知的活体斑鳖仅剩三到四只:一只百余岁的雄鳖被饲养于中国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原苏州动物园),两只年龄不详的野生个体生活在越南河内同莫湖水库,其中一只为雌性,系2020年10月22日最新发现的个体;另有一只野生个体可能存在于河内宣汉湖,性别和年龄均不详。

2010年以来中国学者王剑、史海涛等人提出,斑鳖的诸多中文名均有一定缺陷,不能准确指示其专属特征,建议采用新的中文名“黄斑巨鳖”,同时考证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鼋”及其俗称“癞头鼋”实指斑鳖,因而建议将现代中文里所称的鼋改名为“亚洲圆鳖”,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