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林高志/沙盒3

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名稱 照片 類別 公告日期 所在地 參考
Uploading unfree files after warnings 警告後上傳取消自由檔。
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校門、大禮堂-3/31-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校門及大禮堂分別建成於1963年及1972年,為女建築師修澤蘭所設計。大禮堂外觀以高聳之弧形列柱環繞,充分顯現現代建築藝術之美。室內大垮距結構,上層為籃球場、下層為集會堂,體現功能主義之機能需求。修澤蘭女士大膽追尋現代主義精神下,結合建築美學之設計風格,常以圓弧、曲線等柔性造型表現形式實踐,成為修澤蘭建築師之現代表現建築之特色;其中必須搭配之結構工程技術,則由其夫君傅積寬工程師擔當,使現代建築呈現建築美學時,亦能有結構力學之表現,同時具備雙重之技術價值。 2.校門、大禮堂建成至今仍維持原有之功能,為該校於二戰後之階段性重要地標建築,見證本市校園空間發展過程,具有集體記憶之歷史價值。-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2段141號-141號/@25.048488,121.5352728-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校門154125.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31000001
北投育成中心(溫泉路119號)-3/16-北投區溫泉路119號( A 棟、 B 棟)-本案建物 A 棟興建於大正 2 年( 1913 B 棟興建於昭和

19 年( 1944 ),為溫泉地區會社休憩使用,具有日治時期溫 泉建築之歷史文化價值。 2.A 棟和室空間雖有改變,惟仍保存原有格局, B 棟保存原 物較多,包括二間和室皆留有「床之間」、「違棚」、「欄間」、 原有「竿緣天花」、「緣側」等,庭園保存原有踏石,石燈籠。 兩座建物與庭園、溪流關係緊密。-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9號/@25.1367187,121.5100957-北投育成中心135804.jpg://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28000001

青邨圓講堂-圓講堂外貌風格與中山樓、國建館相似,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藝術為藍本,與中山樓、國建館同為政府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之代表性建築。青邨圓講堂9863.jpg

2.圓講堂曾作為國防部陽明山莊視聽教室使用,為總政戰部青邨幹部訓練班及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之重要建築群之一,亦為光復後黨國政治體制之歷史見證。133/11/20-

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本園區範圍,起自陽明山中山樓以南,直至湖山路一段道路以北為界,包含市定古蹟陽明山中山樓、歷史建築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以及座落於陽明山中山樓風水景觀軸線之建築物,如介壽堂、舜水樓、梨洲樓、松柏村、八卦升旗台等區域。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9878.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culturalLandscape/20131120000003
陳文瀾古墓群-陳家為北臺灣清代中後期重要家族,陳氏祖厝亦為國定古蹟, 本墓葬群補充陳氏家族之發展歷程,見證道光年間以後,大龍峒陳氏崛起的歷史發展,具歷史價值。-陳氏家族墓塚位處舊內湖大陂所在,來龍自金山面東出,三處墓塚包括1843年陳在鎔墓塚,1857年陳鳳阿(陳維藻) 墓塚,1824年陳文瀾(1923年重修) 墓塚,陳鷳升(乙未年) 墓塚等,後續雖曾修建,惟墓體形式仍維舊制,為本市保持完整之古墓群,具稀少性。 3.陳文瀾墓碑座墓身浮雕螭紋、龍首及惹草紋,碑後墓龜及太極圖紋,極具特色,且墓埕現存旗杆、旗杆座、華表石柱,亦具稀有價值。-19/6/18- 臺北市

內湖區

內湖路二段179巷63弄附近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90718000002

6143艋舺集義宮-223/7-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49號-集義宮創建於清末,原為艋舺地區貨運苦力的信仰中心,具地方特色。2.集義宮仍保存古老祭祀禮俗, 2月15日普渡,十分難得。 3.建物重建於民國75年,保存神像、匾額、旗牌等文物,神龕木作,作工精緻,品質精良。石雕為台灣觀音山石,具本地特色。-萬華區[email protected],121.4991203-艋舺集義宮173152.jpg

康定路279號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8000007

1介壽堂-為青邨幹訓班、革命實踐研究院時期的大型集會空間,前方正對日月池、八卦升旗臺。 2. 介壽堂曾作為總裁辦公室,為主要核心建築,東側空地曾舉辦美軍顧問團慶園遊會,係黨國時代下空間建構與權力的展現。介壽堂0169.jpg-臺北市 - 北投區 - 湖山段一小段 - 128-4-21/11/22-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0000003
5草山林間學校駁坎-約建於昭和8年(1935年),為中學生暑假體驗山林、強身健體之體育休憩健身之所,有豐富生態資源,校舍雖已拆除,但駁坎安山岩砌石工整完好。2.日治時代教育設施殘蹟,為教育發展史之佐證。-臺北市 - 北投區 - 湖山段一小段 - 156-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2段15號-21/11/22-草山林間學校駁坎0084.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0000005
「革命實踐研究院院舍」秋瑾堂、育樂室、民眾會堂、保健所-2014/10/9-革命實踐研究院為中國國民黨研究及教育訓練場,於民國38年10月16日創辦於陽明山,民國42年7月於木柵中興山莊成立分院。本建築約建於民國42年後,民國48年7月陽明山本院搬入木柵與分院合併,64年革命實踐研究院搬回陽明山(現址由國防部青邨幹訓班使用)。民國83年1月革命實踐研究院由陽明山搬回木柵。89年10月25日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沿用至今。-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290號-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51004000001
3梨洲樓-臺北市 - 北投區 - 湖山段一小段 - 74-臺北市北投區-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2段15號-21/11/22-梨洲樓在青邨幹訓班、革命實踐研究院時期做為學員宿舍,為二層中庭合院型態住宿空間。 2. 建築外觀簡樸,反映戰後政經背景;建築入口嵌有蔣介石總統落款之樓名,命名係紀念明儒黃梨洲。-梨洲樓0067.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0000004
4舜水樓-臺北市 - 北投區 - 湖山段一小段 - 74-臺北市北投區-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2段15號中山樓-21/11/22舜水樓0068.jpg- 在青邨幹訓班、革命實踐研究院時期做為講師宿舍、講堂,蔣經國曾兼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第一期講習班即住宿在此。

2. 建築外觀簡樸,反映戰後政經背景;建築入口嵌有蔣介石總統落款之樓名,命名係紀念明儒朱舜水。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0000007

2八卦升旗臺-21/11/22-臺北市 - 北投區 - 湖山段一小段 - 196-2台北市北投區陽明路二段15號/@25.153195,121.5487051-八卦升旗臺0161 (2).jpg

陽明山中山樓園區內的「日月池」(或稱「牛奶池」),位在昔日國防部青邨幹訓班介壽堂南側,是史前天然陷落的硫磺坑景觀,前方則為八卦升旗台,原由軍方列管,由於介壽堂是當年軍政高層重大集會場所,日月池與升旗台如攬鏡自照的地理位置,當年軍中傳為軍運風水象徵。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20310000006

大沙灣考古遺址-基隆市中正區113號後方-包括新石器時代之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以及清末與日治時期階段等。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archaeologicalSite/20210115000003
合庫圓山分行Heku Yuanshan Branch
永明寺-台北市士林區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00巷20號永明寺陽明山永明寺/@25.1070245,121.547824-陽明山永明寺(華梵大學的發源地)A

)A440優質文教機構。地址:士林區仰德大道2段100巷20號。陽明山永明寺3192.jpg

永明寺為定法師(1929年-2000年,桃園人,自幼聰慧記憶超強,19歲入佛門,讀經神速,曾一夜背會「楞嚴咒」)承恩師妙法師鼓勵與大護法林阿九、李文褀獻地及諸大德善信眾等協助下,於1960年創立於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草山永福」;建寺之初,高人曾指稱「這個地方以後會有文星出現」。   1968年代起22年慈悲的定法師,發心堅持不退轉,特先後擴建般若禪院、玄妙堂、功德堂等建物、設備,與曉雲法師共同在永明寺創辦「蓮法學佛園、研究所」等無數龍象僧材的養成學院,奠定華梵大學根基。,校門內雕像。

許遠東曾任央行總裁-中央銀行-中央銀行/@25.0341102,121.5167686-臺北市中正區螺斯福路1段2號-許遠東曾任央行總裁155933 (2).jpg
- 生活器物-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11230000008
許遠東於1995年接替梁國樹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前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院長宿舍15/9/22桃園市蘆竹區吉林路36號-蘆竹區營福里長春路5巷1號、
淡水清水巖/@25.1703568,121.4410754,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聖誕祭典-三峽祖師廟/17-三角湧迎尪公-新北市三峽區長福街1號三峽祖師廟-三角湧迎尪公-三峽祖師廟1911.jpg

新北市三峽區秀川里長福街1號-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相傳清乾隆年間先民自泉州安溪清水巖奉請清水祖師香火來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峽、鶯歌、樹林、大溪的泉州籍移民倡議建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於三峽建立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並以姓氏分為七個股,由七股的信徒管理廟務。


新北市三峽區新北市三峽區礁溪段264-8地號三峽拱橋-新藝術風格,其燈柱外觀以當時流行之裝飾藝術造型設計,具時代性的設計風格。新北市三峽區礁溪段264-8地號三峽拱橋/-三峽拱橋1902 (3).jpg

願以此功德 莊嚴修淨土 上報四重音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聲極樂國


願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修淨土 上報四重音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聲極樂國


願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C

1997年10月隨李登輝總統赴中南美洲訪問。 9月公佈實施中央登錄公債時作業要點。

修正中央銀行對於銀行辦理融通作業要點。

1997年11月修正信用合作社資金轉存期融通辦法。

1998年赴宏都拉斯參加中美州銀行理事會年會。

1998年12月2月16日參加餘印尼舉行的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年會後,回國途中與飛機失事因公殉職於台灣。

8月修定購置住宅貸款辦法。

1989年62歲參加美國總統布希的就職典禮。 1989兼任銀行公會理事長,

11月設立土銀企劃部,調查研究室。

1990年擔任中央銀行理事。

1990年3月接任台灣銀行董事長。

1992年12月合庫,土銀,中小企銀,在比利時成立聯合銀行。

1995年接任中央銀行總裁。

1995年 建置金融同業調撥清算作業電腦系統。

1996年5月任財團法人建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許遠東先生畢業於龍山國小成功中學台灣大學政治系。

1953年進入合作金庫擔任辦事員

1957與鹿港黃免水免結婚。

1957長李秋陽出世

1959長子志平出世

1961次李文馨出世

1977年於合庫設立推動實驗銀行制度,帳戶管理員制度,強化授信業務功能。

1979年52歲生升任土地銀行總經理。

1980年53歲身任第一銀行總經理。

1982年55歲調任財政部金融司司長。

成立舒困工商困難指導小組。

8月籌備召開金融業務檢討會。

推動農業信用保證制度原理加強中小企業融資輔導方案。

1983年56歲辦理銀行法,修正保險法,並研擬存款保險條例草案,推動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

1984年57歲調任土地銀行董事長。

許遠東安息處-陽明山永明寺-台北市仰德大道2段100巷20號-永明寺/@25.1070245,121.547824

許遠東安息處 104438.jpg


許遠東(1927年5月22日-1998年2月16日)-臺灣苗栗縣頭份火車站/@24.6046138,120.9073049,臺灣苗栗縣人。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歷任台灣財政金融界公股要職。許遠東故鄉2220.jpg 許遠東1953年進入台灣省合作金庫花蓮支庫任辦事員,1954年擔任合作金庫總行研究室辦事員,1959年為合作金庫儲蓄部企劃課長,1968年為合作金庫農貸部副理,1974年為合作金庫副總經理,1979年擔任土地銀行總經理,1980年擔任第一銀行總經理。1982年擔任財政部金融司長,1984年擔任土地銀行董事長,1989兼任銀行公會理事長,1990年1月擔任中央銀行理事,7月擔任台灣銀行董事長。

許遠東於1995年接替梁國樹擔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

陽明山美軍福利社4826.jpg
:草山水道系統#111市定古蹟。草山水道系統 4319.jpg-草山水道系統8215.jpg

  草山水道系統,地址:北投區湖田段2小段597地號及士林區福林段2小段540地號等72筆地號之部分土地。

  草山水道系統為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興建於1928年,至1932年完工,為治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計有取水井導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發電所等,共14項設施,全長超過十幾公里。部分仍持續使用中。

  水管路分為平面段與階梯段,供行人行走的路則稱為水管路步道

  平面段,指的是氣瀑室至調整井之間幾乎相同等高線的部分,輸水管就位於道路下方。步道陰涼,有豐富自然生態資源,像赤蛙、藻類等。

  階梯段,指的是從調整井下山到三角埔發電所的部分,輸水管大多位於階梯步道旁,多為露出地面的大型黑色金屬製水管。利用水的落差將水送至三角埔發電所發電,此水管原為陶瓷製,後來才使用高壓鋼鐵管。

  三角埔為天母地區舊名。三角埔發電所是全台唯一用自來水的發電廠,完工於1931年(昭和6年),利用上方調整井(標高300公尺)與發電所之間落差進行發電。

沿途風景秀麗,蟲鳴、鳥語花香很愉快的旅程。

謝金汀苗栗縣政府7190.jpg
摩耶精舍 1 0340.jpg
林語堂陽明山 故居1914.jpg
國民革命軍陣亡政工人員紀念碑-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二段70號-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二段70號/@25.1397093,121.4917428國民革命軍陣亡政工人員紀念碑 155758.jpg-建於民國43年,為紀念政治作戰學校學生,於民國42年分發部隊實習,在東山島突擊戰役壯烈成仁。本紀念碑彰顯政治作戰學校訓練精神,以及紀念年輕學生為國犠牲之情懷,具見證現代史價值。
復興武德精神堡壘-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二段70號-復興武德精神堡壘臺154516.jpg
北投溫泉浴場#40三級古蹟。北投溫泉浴場7010.jpg-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25.136692,121.5071488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從日據時代開始,北投即有溫泉鄉的美名,北投溫泉博物館以前叫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當時的台北州廳,為了要避免露天泡澡的不雅,提昇享用溫泉的品質,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而成,是當時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公共浴場。1923年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又增建了特別休息所,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規模。


      北投溫泉博物館,占地約700坪是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一樓為磚造,設有大型溫泉浴池;二樓為木造,內有休憩室、娛樂室、餐廳,為當時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也是北投溫泉發展的象徵。


二戰後,1994年北投國小呂鴻文、黃桂冠、謝淑玲、許家寶老師規劃教學主題,以「鄉土教學」為重點。進入「台北縣議會招待所」,發現這棟建築即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知道這棟建築的歷史價值。又同年逢甲大學建築系學生陳林頌由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等北投歷史空間之研究,為逢甲大學畢業論文,幾經陳情要求保存這棟建築,1996年,正式由內政部核定公告為三級古蹟。後經市政府撥款修復,於1998年,正式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對外開放,展出北投的歷史、人文、產業等。

北投縠倉#98市定古蹟、北投賴氏祖祠#213歷史建築。

1.北投縠倉,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153號。北投縠倉 6970.jpg-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153號/@25.135742,121.4989188

  北投縠倉建於日治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當時屬於有限責任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戰後北投成立農會,繼續為農民服務。

  北投榖倉平面呈曲尺形,包括辦公室、碾米機房及長條形的榖倉。穀倉的屋頂凸出通氣小屋頂,內部以中央輸送帶分為左右兩邊的倉庫,為了隔熱,又有磚造栱廊。穀倉共分隔為十二間,隔間以磚砌成,牆上有竹編網,可使稻榖避潮。屋頂桁架全為木結構,迄今仍完整。碾米機等設備仍為質地優良檜木所造,目前仍保存良好,為全台所罕見之實例。各地穀倉略有差異,農民多將所生產的稻穀賣給有工廠的農會團體。台灣因水利設施改良而稻米生產量大增。北投及關渡平原的稻米生產量很多,農會穀倉業務繁忙,除了供銷外又有信用貸款之服務。


2.北投賴氏祖祠,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文林北路221巷18-1號

  北投賴氏祖祠,清乾隆45年(1780)賴氏先祖來臺,此建築為1915 年所建之獨棟磚造一層樓屋,屋頂為兩批水斜屋頂,正門入口有凹壽設計,並有傳統式磚百葉,屋身與護龍並不連接,是臺北市中罕見、有特色的傳統閩南式磚造建築,展現生活形態特徵。

周氏節孝坊#23三級古蹟。地址:北投區豐年路一段36號前。      25.1341265,121.4977834周氏節孝坊 6930.jpg

  周氏節孝坊是為表揚節孝而建立,陳玉麟之妻周絹娘(1788年-1846年),年輕時就喪夫守節撫養孩子,並且事奉翁姑盡孝。周娟娘的堅貞事蹟,經內閣中書陳維英奏聞,旨諭立坊表揚,此外尚有絹布「捷報」一枚。自此文官經過此地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連關渡媽祖巡視繞境,也都經過此地以示尊重。

 周氏節孝坊於咸豐11年(1861年)建成,牌坊原有三層,清光緒23年(1897)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護龍及聖旨牌全倒塌,牌坊只剩一層,當時日治之際,子孫無法立即修復,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992年,台北市民政局立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碑。近年才由市政府民政局予以復原整修,周氏節孝坊已成為當地街巷的重要指標。

  周氏節孝坊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造牌坊,用觀音山石建造,在坊額題有「天旌節孝」四字,大樑雕雙龍護珠,龍首雕刻雄勁有力,造型富有古拙之美,頗具特色。觀音山石建造,較易受風化,所以碑文已有部份損壞。

2.日軍震洋特攻隊格納壕#474歷史建築。位置:北投區關渡宮後方河濱公園旁,洞口前為知行路河濱段。    

  二戰末期臺灣地區的震洋特攻隊部署在高雄左營、臺北關渡等地,震洋艇平時藏在山壁挖鑿的山洞(即格納壕),各壕間有橫坑相通,格納壕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事遺跡,見證二戰日軍自殺性特攻戰術的歷史。

  鄰居林君稱:震洋艇置大壕,駐軍住小壕。當時以人工挖掘而成的格納壕,其工藝技法對比現今使用大型機具開鑿的隧道工程,具特殊性。515當天行前下雨,到關渡放晴,拍照後大雨感恩。

閻錫山故居#114市定古蹟、閻錫山墓#148市定古蹟。閻錫山墓 5517.jpg-地址: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273號及277號。閻錫山故居5236.jpg

閻錫山(1883-1960),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國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38年北平失陷,南京撤守,閻錫山率部浴血作戰,最後守軍全部壯烈犧牲,史稱「太原五百完人」。嗣後閻錫山於廣州就任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試圖扭轉大陸危局。年底,大陸撤守,政府遷台,一度代理總統。39年3月,蔣中正復任總統職,閻錫山以中樞負責有人,卸行政院長職,轉任總統府資政,晚年隱居。

  古蹟本體石頭屋名為「種能洞」,閻先生因懷念家鄉,欲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基於軍事防衛需要,擇於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台北盆地之防風山坡上建造。紅磚屋牆厚九十公分、樓版厚度為三十公分,窗戶加裝鋼板,具防衛功能。建物歷經半個多世紀,目前保存狀況良好,屬戰後防禦性及避世概念故居,具保存價值。

卸職後避居陽明山著述至去世。故居現為重要文化古蹟。閻錫山定居陽明山,過著「十年隱居,十年著作」的生活,故居與墓園現為市定古蹟,但仍由閻錫山侍衛打理(105年3月4日參訪時與張日明86歲老先生請益:表示山西來客指定參訪的人很多)。

   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學校長,其著述有:《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閻伯川言論集》等。

北投文物館#80市定古蹟。1.北投文物館,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北投文物館,始建於日治時期1920年,原為一座溫泉旅館「佳山旅館」一度曾為日本神風特隊所使用,政府遷臺後由外交部等接管,之後拍賣民間,由私人豪宅轉變為「臺灣民藝文物之家」,1984年正式改為「北投文物館」。

2.北投不動明王石窟、#82市定古蹟,地址:北投區幽雅路杏林巷2號對面。北投不動明王石窟8225.jpg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為臺灣較少見的佛教石窟,佛教密宗護法神。醒目的紅白木造亭,後方是台灣難得一見、目前保存完整的不動明王石窟寺。不動明王是日本人普遍恭奉的佛教神祇,奉如來佛之命在世間弘法,屬密教之真言宗。

 而不動明王寺的創建者佐野庄太郎是為了尋找治療氣喘的方式來到北投,創於1925年,也為旅館星乃湯經營祈求生意興隆創建,與北投溫泉區之開發關係密切。此寺為本市少見石窟形式寺廟,有人工瀑布、石窟及各時代建立的石碑等石造遺蹟,頗具文化宗教之價值。

3.張學良故居,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

  建築始建於民國49年,為張學良於民國50年至83年軟禁期間之住所,張學良為發動「西安事變」重要人物,影響中國近代史至深且遠,具見證歷史人物及事件之意義及價值。建物包括主房、車房、門房、地下禮拜堂、崗哨等,建築雖經改建,惟仍保留當年居住期間之建築配置,可提供研究張學良在臺生活的資訊。現以少帥禪園經影餐廳等。

臺大農業陳列館#273歷史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9519.jpg臺大機械館#416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基隆路四段1號。

1.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為臺大僅存之洞洞館,洞洞館本來共有三棟(哲學系、人類學系及農業陳列館),為類似三合院規格,因故拆除其中2棟。

  農復會(現農委會)利用美援經費補助興建。1964年落成啟用。最初的設立目的是宣揚、展示中華民國政府農業計畫的政策,像是土地改革成果,記錄農業方面的歷史以及重大里程碑。

  建築師張肇康先生,將農業陳列館內部的設計,規劃在方格模矩上,樑柱的分布也配合著地板上黑色的方格。為現代主義在臺灣發展過程中有創造性、有地域風格且施工技術精良的作品,可見證具有學術研究之地位與價值,為臺大歷史中代表戰後初期重要之一頁。

  內部兩側一方一圓垂直梯亦是1960年代流行風格的表現,其他像格子樑結構系統、皆為現代主義表現的綜合體。窗戶的設計,是以琉璃瓦孔群來構成,日光可藉此映射入屋內,迴廊展現傳統建築特徵。


臺大機械工程館 7676.jpg2. 臺大機械工程館創建於 1943 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大工學部的建築案例,具體展現工學部創建發展特色,為大學工業教育的先驅,具突出的歷史代表性。機械工程館山牆立面素壁高聳,南北側扶壁柱、兼具通氣排水用途的排氣管柱、日式RC出窗、屋頂三段式防火隔牆等,呈現工學部實驗教學建築之特色。

臺大農業陳列館#273歷史建築、臺大機械館#416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基隆路四段1號。

1.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為臺大僅存之洞洞館,洞洞館本來共有三棟(哲學系、人類學系及農業陳列館),為類似三合院規格,因故拆除其中2棟。

  農復會(現農委會)利用美援經費補助興建。1964年落成啟用。最初的設立目的是宣揚、展示中華民國政府農業計畫的政策,像是土地改革成果,記錄農業方面的歷史以及重大里程碑。

  建築師張肇康先生,將農業陳列館內部的設計,規劃在方格模矩上,樑柱的分布也配合著地板上黑色的方格。為現代主義在臺灣發展過程中有創造性、有地域風格且施工技術精良的作品,可見證具有學術研究之地位與價值,為臺大歷史中代表戰後初期重要之一頁。

  內部兩側一方一圓垂直梯亦是1960年代流行風格的表現,其他像格子樑結構系統、皆為現代主義表現的綜合體。窗戶的設計,是以琉璃瓦孔群來構成,日光可藉此映射入屋內,迴廊展現傳統建築特徵。


2. 臺大機械工程館創建於 1943 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大工學部的建築案例,具體展現工學部創建發展特色,為大學工業教育的先驅,具突出的歷史代表性。機械工程館山牆立面素壁高聳,南北側扶壁柱、兼具通氣排水用途的排氣管柱、日式RC出窗、屋頂三段式防火隔牆等,呈現工學部實驗教學建築之特色。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和平東路一段183巷7弄6號#254歷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和平東路一段183巷7弄6號 3782.jpg-2.和平東路1段187號#218歷史建築。3.臺灣大學公共宿舍-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248巷8號、10號#325歷史建築。

1.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醫學院院長楊思標寓所。地址: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83巷7弄6號。

1.楊思標,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學士,1953年榮獲日本新瀉大學醫學博士,為台灣胸腔內科知名權威學者,尤專長肺部X光片判讀,對肺結核及肺癌研究、診斷與治療,有獨特的技巧與貢獻。

      楊思標博士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科主任、省立台中醫院院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客座教授、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中沙醫療團團長、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校長。

         楊思標博士於1983年接掌台大醫學院院長,在附設醫院實施專勤制度(1984年8月),完成編輯《楓城四十年》,於1985年榮退,仍遠赴花蓮接掌佛教慈濟護專校長,主持校務,培植護理新軍。

  楊思標校長寓所,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教授佐藤佐教授等發起,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為殖民時期昭和町舊址之高級文人住宅區,是臺北市城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況良好,格局完整,值得保存。

2.平東路1段187號,面臨大馬路商業價值較高,雖同建於1930年代日式建築,有部份修建,門牆上裝置一個老式的大喇叭,甚為顯眼。

3.為臺灣大學公共宿舍
臺北市福景宮#302歷史建築、下內埔營舍#217歷史建築。臺北市福景宮,地址:大安區光復南路698號。

  福景宮為主祀福德正神道教廟宇。興建於1921年(1952年重建),為位於台北大安區的中型傳統建築廟宇。 土地神乃民間信仰普遍的,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

  下內埔營舍,大安區辛亥路三段的和平國小用地範圍內。下內埔營舍 9858.jpg是40年代政府撤退來台時,陸軍工兵以魚鱗木板所建造的一層樓軍舍,係磚牆與木桁架屋頂構造物,約20棟,民國57-58年始分配予陸軍退伍軍官做為單身宿舍之用。已拆除。是非常時期退員生活文化、記憶、空間之環境氛圍,具歷史意義與特色。

汀州路台鐵舊宿舍#181歷史建築、汀州路台鐵舊宿舍 3751.jpg2.臺鐵舊宿舍─濟南路三段15號#236歷史建築、3.臺鐵舊宿舍─臨沂街63巷19號#237歷史建築、4.海軍將官官舍中正區泰安街1巷2、4及6號#253歷史建築。

1.汀州路台鐵舊宿舍地址:中正區羅斯福路3段316巷9弄1、3、5、7號。

2.臺鐵舊宿舍─濟南路三段15號。

3.臺鐵舊宿舍─臨沂街63巷19號。

  臺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經營臺灣傳統鐵路路網,為臺灣規模最大的鐵路業者,在職員工共1萬餘人,營運路線共有13條,長度達1085公里,其亦為國際鐵路聯盟準成員。

  臺鐵的創建,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1887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日治時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現今的組織編制與路線規模多奠基於此時期。二戰後由政府接收, 1998年精省後改由交通部管轄。

  1970年代之後鐵路電氣化自負成本與人事退制度等累積龐大債務,加上運輸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於1990年之後的營運狀況已經處於嚴重虧損,至2000年已累積至將近新臺幣千億元。

  所以汀州路台鐵舊宿舍,靠近公館商圈,得以出租增加收入,濟南路三段15號已拆除似做改建的準備,臨沂街63巷19號閒置,張貼廣告擬出租。

4.海軍將官官舍中正區泰安街1巷2、4及6號#253歷史建築。建築年份約為昭和時代(1920─30年代)。為殖民時期之高級文人住宅區。

義芳居古厝#30三級古蹟、芳蘭大厝#89市定古蹟。義芳居古厝4289.jpg

1.義芳居古厝,地址:大安區基隆路3段155巷128號。

2. 芳蘭大厝,地址:大安區基隆路3段155巷174號。

1.     義芳居古厝創建清光褚二年(西元1876年),為台北早期開拓者陳朝來所建。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屬於單進多護龍的三合院民居,由前埕、正身、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空間組構而成。

  因過去地處散村聚落,故常以莿竹圍籬環繞,缺口為宅第入口。前埕石板採用棕黃色砂岩鋪成。祖先廳在中央明間,正廳左右房為主人居所。子孫廊除通左右廳房外,有防禦的功能,在窗臺下石砌牆面有銃眼。為防禦系統的設計,包括門後的暗閂、獨立的銃櫃。

2. 芳蘭大厝;義芳居開台祖陳振師經商得法,50歲即成大富。於嘉慶11年(西元1806年)時。先買下二落大厝,重建為三合院宅第,名之為「芳蘭」大厝。

3. 六張犁高氏古厝: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212巷39號、41號。

為三合院格局之傳統住宅,建築構造之特色反映泉州安溪地區之特色,出簷用二跳斗拱,正面無退縮之「凹壽」,屋脊用燕尾式。正面大門、窗、左右山牆及後牆,部分磚構造,其餘大多仍保持土埆壁。最具特色為正門門檻,為石造。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舊北樓」: 大安區信義路3段143號。

設計於民國37~38年 ,興建地下(無)地上二層,加強磚造加木桁架屋瓦頂,一字型,簡易本國式一般教室18間,總坪數為605坪。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255歷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 3996.jpg2.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新生南路一段97巷5號#261歷史建築。3. 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瑞安街264巷16、18號日式宿舍-#341歷史建築。

1.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籍貫山東省日照市,為華裔美國人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J粒子」。1956年9月,丁肇中以志趣不合為由休學,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修習工程學數學物理學。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博士學位。

  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伯頓·里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基本粒子。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他是首次用中文在頒獎典禮發表演講的科學家。他在演講中強調實驗和理論工作同樣重要。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早年求學於光華大學交通大學,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教授。母親王雋英是心理學教授。

2-3.三所日式宿舍均係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為殖民時期之高級文人住宅區,現況良好,格局完整,值得保存。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羅銅壁寓所」#131市定古蹟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5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羅銅壁寓所」3696.jpg

  羅銅壁生於民國16年南投縣人。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師承野副鐵男先生,曾公費到美國進修生物化學3次,1960年得日本仙台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72年應時任錢思亮院長邀,在中央研究院開辦生物化學研究所,為首任所長任期6年。

曾任台大生化所所長、理學院院長、教務長。198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應李遠哲院長邀請,以台大教授兼中央研究院代理副院長,1995年從台大退休生效的同時,真除中央研究院副院長,1997年卸任。專長天然物化學之研究,蛇毒蛋白分子之分離、純化及化學結構研究、腦下腺激素蛋白分子之分離純化、化學結構、功能、分子選殖、表現及基因結構研究。

劉榮標教授寓所#138市定古蹟。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7巷2號。

  劉榮標教授寓所,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等發起,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為殖民時期昭和町舊址之高級文人住宅區,是臺北市城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保存。於1930年代的臺北帝大教授宿舍,建築格局、形式與一般官式宿舍不同。戰後為臺灣大學獸醫系劉榮標教授寓所,建物原材料百分比極高,包括玄關、客廳應接室及後面長廊均為原物。劉榮標教授夫婦往生後,媒體報導105年由富邦文教基金會得標建物。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翁通楹寓所」#130市定古蹟。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9巷5號/@25.0276266,121.5327694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9巷5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翁通楹寓所」9664.jpg

翁通楹寓所為殖民時期昭和町舊址之高級文人住宅區,是臺北市城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雖然格局較小,部分增建,然內部原物多,庭院寬闊,內外大致保存完整。現住者翁通楹教授,曾任臺大工學院院長。

紫藤廬#43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跡#56、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338。

紫藤廬 9079.jpg

1. 紫藤廬,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2. 臺北監獄圍牆遺跡,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略)

3. 原臺北刑務所官舍,地址:大安區金華街135號等19戶門牌地址及愛國東路3號(略)


1.     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1981年開設茶藝館,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關心時政、前衛文化及藝術工作者常來聚會,此處逐漸成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為彰顯紫藤廬的文化價值,經各界奔走,紫藤廬於1997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而獲保存,乃取其精神之故。


房屋是一間木磚混合的二層樓建築,1920年代房屋始建完工。1945年以前,作為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所使用。

殷海光故居#109市定古蹟。殷海光故居9096.jpg1.殷海光故居,地址: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殷海光故居位於弄底,西元1945年所建,此區日據時代為台大教授的宿舍群,植物濃綠青翠,充滿濃厚的文藝學術氣息。殷海光(1919年—1969年)原名殷福生,湖北省人。著名哲学家。曾師于著名哲學家金岳霖先生等。

1949年來台,除在台灣大學哲學系授課,另外為《自由中國》撰寫政論文章,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以文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對台灣後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此棟屋舍為一層樓之日式木造房屋,基地呈現一三角形,與周遭其他宿舍相連。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台灣大學近年來開放故居供學校做校外教學之用,並於2008年月委任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整體環境清淨優雅,樹木花卉茂盛,傳統日式木造房屋,已改為磨石之地,室內擺放許多書籍文物等,屋前挖出一個小水池,聽說是主人的泡澡及孩子的游泳池 已乾枯僅有落葉片片。

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講堂、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57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 4793.jpg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62號。

  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1926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備教育。

  古蹟建於1929年,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可視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里程碑。師大的舊校舍包括禮堂等都採用略帶中世紀歌德建築風格,特色是將屋頂女牆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並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較多的光線。講堂外觀雄偉而莊嚴。

戰後於1946年設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年改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 1967年改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講堂:目前作為禮堂使用。

行政大樓:現作為行政大樓使用,仍舊維持日據以來使用功能。

文薈廳:內部空間改成學生福利中心及自修室。

普字樓:現作為教學大樓使用。

     另於2008年與2009年獲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2011年於「卓越教學計畫」、「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皆獲得教育部補助,其中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藉以推動國際華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

金山南路1段30巷12號日式宿舍-金山南路1段30巷12號日式宿舍3657.jpg-臺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1段30巷12號-光復初期國民政府中央官員宿舍,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宿舍之建築特色,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其整體佈局與建物構造
錦町日式宿舍群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84、86號-錦町日式宿舍群 3834.jpg

錦町日式宿舍群之空間格局為日式住宅風格,外觀特徵係編竹泥牆外貼雨淋板、屋架為木桁架、屋面舖日式黑瓦。總體建築構造為木結構形式,總體保有日式建築之特色。

臺北市福景宮#302歷史建築、下內埔營舍#217歷史建築。臺北市福景宮,地址:大安區光復南路698號。臺北市福景宮9834.jpg

  福景宮為主祀福德正神道教廟宇。興建於1921年(1952年重建),為位於台北大安區的中型傳統建築廟宇。 土地神乃民間信仰普遍的,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