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uneAugust/List of unprotected cruisers of China
中国无防护巡洋舰名录收录自19世纪清朝筹建新式海军后,所有由大中华区政权曾订购或者服役的无防护巡洋舰。这其中包括曾在清朝末年新式海军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中华民国海军旗下服役的舰只。
这一批巡洋舰最早起于晚清政府建立的造船厂中自行设计建造的一批舰只。其后,清政府也从国外购进类似舰只。所有留存的无防护巡洋舰都在辛亥革命后由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继承。
历史
无防护巡洋舰的发展最早出自英国最先建造的巡海快船[1]。这种舰只与同一时期的铁甲舰不同,以减轻自重来达到高航速,而不装备装甲仅为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覆铜蒙皮[1]。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无防护巡洋舰的船体材质类型从木胁木壳逐渐演化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2]。中国清代末期新式海军的自建巡洋舰就起步自这一类型[3][4]。
此外,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师乔治·伦道尔最先为中国海军设计的超勇级军舰也是一种无防护巡洋舰[4]。该级军舰因采用低矮外形配以舰首水线下装设的撞角而被称为“撞击巡洋舰”[4]。虽然这种舰只出现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其撞角最后被保留下来成为一段时间内巡洋舰的标准装备[4]。
建造者 | 舰只的建造者名称 |
---|---|
主炮 | 主炮数量和类型 |
装甲 | 舰体装甲的最大厚度 |
排水量 | 作战时舰只满载排水量[a] |
推进器 | 传动轴的数量,推进系统的类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成本 | 购买或者建造舰艇的费用 |
服役 | 舰只开建和结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终结局 |
龙骨敷设 | 开始安放龙骨、开始舰体建造的日期 |
下水日期 | 舰只下水的日期 |
交付日期 | 舰只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
结局 | 舰只最终结局(例如沉没、拆解) |
依照不同的文献和书籍的记载,同一舰只的分类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同一舰只以其用途分类也有所变化。其中“海安”号和“驭远”号在被分类为无防护巡洋舰[6]的同时,也有资料将这两舰归为炮船[7]、木壳兵船[8]。“扬武”号在被分类为无防护巡洋舰[9]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归类为轻巡洋舰[10]。超勇级在依照防护方式被划分为无防护巡洋舰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记载为“快碰船”或者轻巡洋舰[11],有些来源甚至将其归类为世界上最早的“鱼雷撞击巡洋舰”[12]。
海安级
海安级为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舰,同时也是中国建造的首款超过2000吨的军舰[13]。在1931年“平海”号轻巡洋舰建成归国之前,海安级两舰是中国海军最大的舰只[14]。首舰原名“镇安”号,是为江南制造局内建造的编号第5号军舰[13]。后被时任两江总督李宗羲于1874年2月更名为“海安”号[13]。其姊妹舰“驭远”号在江南制造局内的生产编号为第六号[15]。
本级在设计时参考了“阿尔莫里卡”号[b]的方案[16]。作为木制蒸汽动力舰只,本级在采用木质外壳的同时,在建造中采用铁钉捻缝工艺而没有安装装甲[8]。由于在建造时使用了来自俄勒冈州和温哥华的劣质松木,使得两舰木质部分在使用了几个月后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腐烂迹象[17]。“海安”号和“驭远”号最终的造价达到了35.52万两[c]和31.87万两[d][19]。由于建造经费严重超标,“驭远”号建成后并未立即服役[14]。
上层甲板安装的两门9英寸(229毫米)克虏伯前膛炮是本级舰的主炮[14][20]。出厂初期,海安级两舰都在舷侧安装有24门70磅惠特沃斯舰炮,然而在后期的检修中,这些舷侧炮被更换为4门5.9英寸(150毫米)炮和20门4.7英寸(119毫米)炮[14][21]。主炮也被替换为两门为8.2英寸(210毫米)口径舰炮[21]。虽然在上层甲板立有三根桅杆并装备有帆具来提供风帆动力,本级还是额外安装了4座锅炉[e]为1台1,75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f]2缸立式往复式发动机提供蒸汽以驱动单轴暗轮,使其可以在无风情况下达到航速度可达到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g][14][22]。
两舰建成后,“海安”号被编入南洋水师,“驭远”号则因经费问题被留在江南制造局内[13]。1878年“海安”号被除名,而“驭远”号则是在1884年后被编入南洋水师援助台海防御[13]。第二年2月,因法军偷袭,“驭远”号与“澄庆”号在浙江石浦港内双双沉没[13][h]。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海安”号 | 大清江南制造局[19][6] | 2门90磅克虏伯炮[6][20] | 2,800公噸(2,756長噸)[6][i] | 1具暗轮,4座锅炉[e]驱动1台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j],1,80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6][k];三桅风帆 | 35.52万两[19][c] | 1871年[26] | 1872年5月24日[6] | 1874年3月18日[26] | 1878年8、9月后除名[13] |
“驭远”号 | 大清江南制造局[19][6] | 31.87万两[19][d] | 1873年[26] | 1873年12月23日[6][20] | 1875年冬[26] | 1885年2月14日沉没,1959年打捞起并拆解[13][h] |
“扬武”号
“扬武”号是为福建船政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舰,也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西式巡洋舰[3][27]。本舰在福建船政内部的工厂建造编号为第7号,原本计划建造为伏波级炮舰,经船政大臣夏献纶等的争取后改为建造成威力更强的巡洋舰[27]。
在设计方案上,“扬武”号以法国Résolue级[27]为蓝本但又远超原型[28]。与此前不同,该舰脱离兵商两用的设计思路,完全以军用为目的进行全面优化布局[29]。
该舰在建成后就作为船政舰队的练习舰,游弋于南洋各地[27]。期间曾参与对抗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27]。在1884年8月的中法马江之战中作为福建船政舰队的旗舰,被法军舰队在开战初期就偷袭成功,最终沉没[27]。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扬武”号 | 大清福州船政[9] | 1门190毫米(7英寸)威斯窝斯前膛炮[9][30] | 1,560公噸(1,535長噸)[9][30][31][26][l] | 1具螺旋桨,2座方形锅炉驱动1台格拉斯哥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m],1,130匹指示馬力(840千瓦特)[9][31] | 25.4万两[19] | 1871年7月12日[9][31] | 1872年4月23日[9][26]“4月23日”[30] | 1872年12月[26] | 1884年8月23日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战沉[31][34] |
超勇级
作为近代海洋军事力量的霸主,英国所设计和建造的首批近代化蒸汽动力巡洋舰就是由中国清朝新式海军订购的超勇级无防护撞击巡洋舰[35]。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装甲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超勇”号
(Chao Yung)[36] |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36] | 2门10英寸(254毫米)舰炮[37] | 10毫米(0.4英寸)(水线下)[38]0.625英寸(15.88毫米)(司令塔)[39] | 1,542公噸(1,518長噸)[37] | 2具螺旋桨,4座锅炉驱动2台霍索恩平卧往复式蒸汽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37][36] | 32.5万两银[40] | 1880年1月15日[41] | 1880年11月4日 | 1881年7月15日[37][42] |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期间战沉于黄海[43] |
“扬威”号
(Yang Wei)[36] |
大清广东机器局[44] | 2具螺旋桨,4座锅炉驱动2台霍索恩平卧往复式蒸汽机,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2,700匹指示馬力(2,000千瓦特)[37][36] | 32.5万两银[40] | 1880年1月15日[41] | 1881年1月29日 | 1881年7月14日 |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期间战沉于黄海[45] |
开济级
1879年清政府向英国方面订购了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46]。之后,为加强南洋水师的实力,1876年上任福建船政大臣的吴赞诚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开始自行建造新式巡洋舰[46][47]。清政府于是令南洋水师出资,福建船政负责建造[46]。本级舰只委托法国地中海船厂设计,以为蓝本[47]。完成了“开济”号的建造后,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计划再造4艘同级舰只,其中仍旧由福州船政建造的两艘后来分别被命名为“镜清”号和“寰泰”号[47]。
本级舰只由福建船政负责建造,设计方案则由法国地中海船厂协助[47]。以法国二等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为蓝本,铁胁木壳结构[47]。[48]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装甲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开济”号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1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50][n]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1] | 单螺旋桨,1台康邦卧式蒸汽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4][49][51] | 38.6万两[44] | 1881年11月9日[49][51] | 1883年1月11日[49][51] | 1883年9月27日[52][o] | 1902年在南京下关因弹药库爆炸而沉没[50] |
“镜清”号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3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54][p]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3][56][57] | 单螺旋桨,8座圆形锅炉驱动1台三缸复合式蒸汽机[49],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53][q],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9][44] | 36.6万两[44][57] | 1884年1月4日[53][r] | 1885年10月[58][s] | 1886年8月[58] | 1918年退役后出售给民间改为商船,改名为“升有”[47] |
“寰泰”号 | 大清福州船政[44][49] |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49][t] | — | 2,200公噸(2,165長噸)[49][53][57] | 单螺旋桨,8座圆形锅炉驱动1台三缸复合式蒸汽机[49],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53][u],2,400匹指示馬力(1,789.7千瓦特)[49][44] | 30.6万两[44][v] | 1884年1月12日[49][53] | 1886年10月15日[53][57][58][w] | 1887年8月30日[53][58] | 1903年8月17日在汕头近海被加拿大商船“印度皇后”号撞沉[47] |
南琛级
左宗棠1882年上任两江总督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海防实力,决定继续建造4艘开济级式样的巡洋舰[46]。这其中的2艘由德商泰来洋行将订单转包给没有大型军舰建造经验的霍华德船厂[46]。在船厂开建时分别编号107和108的两舰,后来经南洋大臣定名为“南琛”号和“南瑞”号[59]。在开济级的基础上,南琛级将舰体材质改为铁质,锅炉数量做了增加,相应的烟囱数量也变成了两根[60]。
两舰建成后由德国中间商帮助,于1884年3月运回中国[60]。翌年初,南洋水师将南琛级两舰都编入了援台舰队意图突破中法战争后法国对台湾海峡两岸的封锁。然而舰队统领吴安康在2月13日遇到法国舰队后就带队躲进浙江镇海[61]。甲午战争爆发后,两舰再被派往台湾海峡进行巡防活动。之后为了填补北洋水师几乎全灭后的渤海湾海防,两舰又被调往北洋[61]。“南瑞”号1906年报废出售,而“南琛”号一直服役到民国时期,直至1919年才报废[61]。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装甲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南琛”号 | 德国基尔霍华德船厂[62] | 4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63] | — | 1,905公噸(1,875長噸)[63][x] | 2具螺旋桨,2台蒸汽机[62],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y],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63][z] | 37.5万两[65] | 1881年 | 1883年12月12日[62] | 1884年3月[66] | 1919年报废[61] |
“南瑞”号 | 2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62] | — | 2,200公噸(2,165長噸)[62][aa] | 2具螺旋桨,2台蒸汽机,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ab],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62][ac] | 37.5万两[65] | 1882年 | 1884年1月8日[62] | 1903年停用,1906年废弃出售[61] |
“保民”号
1885年10月19日,江南造船局自行建造的第二艘钢板船“保民”号无防护巡洋舰完工下水[67]。
舰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装甲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成本 | 服役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
“保民”号 | 大清江南制造局[44][68] | 2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69] | — | 1,477公噸(1,454長噸)[69][ad] | 2具螺旋桨,6座圆形燃煤锅炉推动2台立式蒸汽轮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ae],1,925匹指示馬力(1,435千瓦特)[69][af] | 22.33万两[44][ag] | 1885年9月[53][34] | 1885年10月19日[67] | 1885年[53] | 1917年11月被护法舰队“海圻”号巡洋舰击沉,之后被打捞起,并于1920年4月退役变卖给越南[69][ah] |
脚注
注释
-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5]
-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13]。
- ^ 3.0 3.1 另有来源记载为“原计工料:355198两,连同员工薪水和资产折旧总计435600两”[18]。
- ^ 4.0 4.1 另有来源记载为“原计工料:318717两,连同员工薪水和资产折旧总计409661两”[18]。
- ^ 5.0 5.1 另有来源记载为“2座燃煤锅炉”[8]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41千瓦特(1,800匹馬力)”[8]。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6]。
- ^ 8.0 8.1 有关“驭远”号沉没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包括当事军官在内的清政府官员报告“被法军击沉说”[23],也有资料指出是舰上成员为避免被俘“自行凿沉”[23][24],甚至是被己方火炮误伤说[25]。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630長噸(2,672公噸)”[6]“3,400公噸(3,346長噸)”[15]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26]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75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6]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567公噸(1,542長噸)”[32]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32],或者记载12节为设计时速,15节为实测时速[33]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3年10月11日”[53]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49],或者“3门7英寸(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55]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7节”。[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4年1月6日开工”。[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5年12月23日下水”。[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3门7英寸(18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55]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节”。[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36.6万两”[57]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6年8月30日下水”。[49]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200公噸(2,165長噸)”[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05公噸(1,875長噸)”[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或者“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64]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480吨”[68]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节”[70]
- ^ 另有来源记载为“单螺旋桨,1台蒸汽机驱动,1,900匹指示馬力(1,400千瓦特)”[68]
- ^ 另有来源记载为“原计工料:223800两,连同员工薪水和资产折旧总计367280两” [71]
-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7年12月29日被‘海圻’号俘获并编入护法舰队,护法战争结束后在越南被发现,1920年3月被北京方面在越南当地接收后拆除武装并退役拍卖。”[72]
引文
- ^ 1.0 1.1 陈悦 2015,第239頁
- ^ 陈悦 2015,第239-240頁
- ^ 3.0 3.1 陈悦 2011,第105頁
- ^ 4.0 4.1 4.2 4.3 陈悦 2015,第240頁
- ^ Gröner,第ix頁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陈悦 2015,第68頁
- ^ 姜振寰 & 谢咏梅 2002,第243頁
- ^ 8.0 8.1 8.2 8.3 刘传标 2011a,第153頁
- ^ 9.0 9.1 9.2 9.3 9.4 9.5 9.6 陈悦 2015,第64頁
- ^ 杨东梁 2015,第114頁
- ^ 曾呈奎 2003,第910頁
- ^ 张黎源 2020,第168頁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陈悦 2015,第70頁
- ^ 14.0 14.1 14.2 14.3 14.4 Wright (2000),第34頁.
- ^ 15.0 15.1 汪衍振 2012,第570頁
- ^ 陈悦 2015,第70頁
- ^ Wright (2000),第35頁.
- ^ 18.0 18.1 樊百川 2003,第1521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9頁
- ^ 20.0 20.1 20.2 陈悦 2011,第336頁
- ^ 21.0 21.1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395頁.
- ^ 刘传标 2011,第153頁
- ^ 23.0 23.1 刘传标 2011,第154頁
- ^ 范永进, 朱瑶翠 & 曹俊 2017,第131頁
- ^ 陈悦 2018,第286頁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8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陈悦 2015,第67頁
- ^ 陈悦 2011,第103-105頁
- ^ 陈悦 2011,第106頁
- ^ 30.0 30.1 30.2 陈悦 2011,第331頁
- ^ 31.0 31.1 31.2 31.3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2頁
- ^ 32.0 32.1 谢宇 2004,第186頁
- ^ 沈强 2015,第153頁
- ^ 34.0 34.1 陈悦 2011,第342頁
- ^ 陈悦 2015,第37頁
- ^ 36.0 36.1 36.2 36.3 36.4 陈悦 2009,第36頁
- ^ 37.0 37.1 37.2 37.3 37.4 陈悦 2015,第38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8頁
- ^ 陈悦 2009,第37頁
- ^ 40.0 40.1 戚其章 1981,第66頁
- ^ 41.0 41.1 陈悦 2014,第493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6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8-299頁
- ^ 44.00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4.07 44.08 44.09 44.10 44.11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3頁
-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7頁
- ^ 46.0 46.1 46.2 46.3 46.4 陈悦 2015,第50頁
-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陈悦 2015,第72頁
- ^ 陈悦 2011,第179頁
-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49.12 49.13 49.14 49.15 49.16 49.17 49.18 49.19 49.20 49.21 陈悦 2015,第71頁
- ^ 50.0 50.1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189頁
- ^ 51.0 51.1 51.2 51.3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23頁
- ^ 刘传标 2011,第293頁
-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2頁
- ^ 李鑫 2015,第6頁
- ^ 55.0 55.1 陈悦 2011,第333頁
- ^ 李鑫 2015,第6頁
- ^ 57.0 57.1 57.2 57.3 57.4 杜云 & 江峻任 2018,第209頁
- ^ 58.0 58.1 58.2 58.3 席龙飞 2018,第218頁
- ^ 陈悦 2015,第50-51頁
- ^ 60.0 60.1 陈悦 2015,第51頁
- ^ 61.0 61.1 61.2 61.3 61.4 陈悦 2015,第52頁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陈悦 2015,第49頁
- ^ 63.0 63.1 63.2 李鑫 2015,第7頁
-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杨东梁 2015,第116頁
- ^ 65.0 65.1 樊百川 2003,第1506頁.
- ^ 陈悦 2015,第51頁
- ^ 67.0 67.1 刘传标 2011,第328頁
- ^ 68.0 68.1 68.2 陈悦 2015,第73頁
- ^ 69.0 69.1 69.2 69.3 刘传标 2011,第329頁
- ^ 陈悦 2011,第336頁
- ^ 樊百川 2003,第1521頁
- ^ 陈悦 2015,第74頁
参考资料
- 陈悦. 北洋海军舰船志 第1版. 济南: 济南画报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80713-801-3. OCLC 426796807 (中文(中国大陆)).
- 陈悦. 甲午海战 第1版.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08. ISBN 978-7-5086-4563-6. OCLC 884478652 (中文(中国大陆)).
- 陈悦. 近代国造舰船志 第1版.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1-04. ISBN 9787547401347. OCLC 725838428 (中文(中国大陆)).
- 陈悦. 中法海战 = NAVAL BATTLES OF SINO-FRENCH WAR. 海洋文库.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5168-1761-2 (中文(中国大陆)).
- 陈悦.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国大陆)).
- 杜云; 江峻任. 中国梦 船政魂 马尾船政文化. 光学院国学系列教材.阳光学院应用型创新教材.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5615-5681-8 (中文(中国大陆)).
- 樊百川. 清季的洋务新政.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04. ISBN 7-80622-784-9 (中文(中国大陆)).
- 范永进; 朱瑶翠; 曹俊. 经济新常态和企业新变革.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09. ISBN 978-7-5520-2141-7 (中文(中国大陆)).
- 刘传标. 近代中国船政大事编年与资料选编 第1册.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108-1258-3 (中文(中国大陆)).
- 刘传标. 近代中国船政大事编年与资料选编 第2册.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108-1258-3 (中文(中国大陆)).
- 李鑫. 中国海军抗战. 历史不能忘记系列 第1版.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07. ISBN 978-7-5162-0934-9. OCLC 927126202 (中文(中国大陆)).
- 姜振寰. 中日俄近现代技术发展比较研究. 谢咏梅.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10. ISBN 7-5603-1799-5 (中文(中国大陆)).
- 戚其章. 北洋舰队.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08. CSBN 11099·221 (中文(中国大陆)).
- 汪衍振 (编). 中法战争.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5153-0680-3 (中文(中国大陆)).
- 谢宇. 日新月异的海洋舰船. 走进神奇的海洋丛书.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4-02. ISBN 7-5022-3118-8 (中文(中国大陆)).
- 席龙飞. 中国造船简史 = A brief history of China shipbuilding. “一带一路”系列丛书 第1版.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8-04. ISBN 978-7-5632-3617-6. OCLC 1037665865 (中文(中国大陆)).
- 徐平; 胡珺; 李强. 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 1894-1895 第1版.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5-01. ISBN 978-7-5065-6880-7. OCLC 904541624 (中文(中国大陆)).
- 杨东梁. 甲午较量 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53-3014-3 (中文(中国大陆)).
- 曾呈奎. 中国海洋志.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3-10. ISBN 7-5347-2716-2 (中文(中国大陆)).
- 张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 第1版. 北京: 海潮出版社. 1998-12. ISBN 7-80151-041-0. OCLC 42268477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 第1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0. ISBN 7-208-01858-8. OCLC 33457900 (中文(中国大陆)).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英语).
- Wright, Richard N.J. The Chinese Steam Navy.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61-76144-6 (英语).
期刊来源
- 沈强. 我武惟扬--“扬武”号巡洋舰略考. 金田. 2015, (7): 153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