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Richard923888/DC15工作区/大改善/嶺南文化-汉

嶺南文化又稱珠江文明,狹義稱廣東文化、廣義稱南粵文化嶺南文化,指五嶺以南廣東廣西海南一帶「嶺南地區」的獨特地域文化。今嶺南文化專指南粵文化,尤其廣東特色突出,狹義的嶺南文化是特指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有時稱作嶺東文化,潮州又有嶺東首邑的稱號)。廣義的嶺南文化還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証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大概分為曲藝建築美術飲食四類。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选出了2006年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榜上有名。遗址出土了大量红烧土、陶质生活用具和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测定表明,咸头岭出土的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从而将嶺南文明的历史推至距今7000年前。这些器物的发现充分说明嶺南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由來

一般稱有三大主要來源,構成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跡地。地處亞熱帶五嶺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縱橫,生活在這裏的古百越族先民,從早期的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到後來的商貿文明,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秦朝開通靈渠瀟賀古道,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溝通,中原文化隨之而傳入嶺南。广府人于辽阔的大海上,视大海为世界的起点,廣東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两千多年前至更久,这里有世界最发达的造船业,形成“以海为商”的海洋文明

構成

本土文化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河汊縱橫。古百越族從早期的漁獵、稻作到後來的商貿,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

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由於自古以來廣府地區就與外來文化接觸交流不斷,以及廣府人較易於接受外來事物及文化,並與之融合,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與特色,在服飾飲食建築工藝、美藝和戲劇等各個領域,都有其鮮明個性和獨特風貌。

廣州文化

廣州文化歷史悠久,在廣州建城前已有土著越族文化。建城後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並在古代廣州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社會背景下繁榮,近現代西學東漸及民主革命的影響下創新和發展。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與外來文化相互交流、融會,逐漸形成具有濃烈地方色彩的文化。

  • 古代文化

秦朝以前,在新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土著文化。秦征服嶺南後,中原漢文化不斷南傳,與本地文化交會融合,形成了廣州古代文化。宋代是廣州城建設的繁榮時期,當時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內對外的貿易中心,隨著幾次中原人口南遷、外國商船往來、外國的宗教文化等進入,廣州文化出現興盛的景象。兩代,為廣州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奠定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基礎。以文學方面有重要成就,而詩壇則尤為隆盛:有號稱“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及“嶺南三家”的詩社,形成了“嶺南詩派”。藝術方面,粵劇逐漸形成。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作為對外開放港口的廣州其文化也深受影響。

  • 現代文化

1980年代開始,廣州市民開始大量接觸香港的電視節目,香港文化在廣州以另一種模式演繹。1990年後,廣州作為不設防城市,外地人明顯越來越多,同時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廣東深化。雖然本地廣州話環境不斷萎縮,但未影響廣東人廣東話的特性,特別是用粵語來認同對方是否自己人。另外,大眾逐漸遠離傳統粵劇講古等的民間藝術,這些傳統藝術可能只有老一輩人才懂欣賞。

中原文化

秦朝開通靈渠瀟賀古道、開庾嶺,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溝通,中原文化隨之而傳入嶺南。強勢而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席捲珠江,進而構成嶺南文化的主體。

广府人于辽阔的大海上,视大海为世界的起点,廣東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两千多年前至更久,这里有世界最发达的造船业,形成“以海为商”的海洋文明

舶來文化

秦漢以降,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嶺南作為始發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東西方的商業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從這裡登陸引進,近代以來其勢更甚,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遗址

咸头岭遗址

公元前6000年~前7000年?——深圳市大鹏海湾红烧土、陶质生活用具和磨制石器打製石器

大黄沙遗址

公元前5600年左右——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以彩陶盘为特色。

大梅沙遗址

公元前6250年左右——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村,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种,器种有釜、、碗、器座支脚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划纹、叶脉纹、水波纹、贝印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斧、锛、刀、拍、砺石等。

小梅沙遗址

公元前6250年左右——深圳市盐田区小梅沙渡假村,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彩陶,烧造火候低,陶器纹饰有绳纹、贝划纹、刻劃水波纹,彩陶器有圈足盘,器胎夹均匀的细砂,器表打磨后上灰白色陶衣,再绘赭红色彩,以浪花、线条、镂孔组成图案,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石器为打製的燧石石器,用间接打击法两面加工制成,器形较小。

洪婆山沙丘遗址

公元前4000年左右——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梁黄屋村,陶片和磨制石器,陶片质地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

礼乐围遗址

公元前4000年左右——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崖南农林场,夹砂陶片,有黑陶和灰陶两种,器形有陶釡、陶罐等,器表饰以刻划纹、编织纹、细绳纹等。

宝镜湾遗址

公元前4200年左右——珠海市高栏岛风猛鹰山,陶器以夹砂陶为多,泥质陶很少,器类有釜、罐、钵、盘、豆、杯、器座、支座、器盖、箅形器、陶条、支脚、纺轮等,其中以釜类最多。

参考文献

参见

[[Category:嶺南文化| ]] [[Category:广东省文化]] [[Category:廣府文化]] [[Category:香港文化]] [[Category:中國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