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ean0003/吳文秀

吳文秀
表記
漢字 吳文秀
白話字 Ngô͘ Bûn-siù
台語羅馬字Ngôo Bûn-siù
漢字 眉甫
白話字 Bî-hú
台語羅馬字Bî-hú
圖中紅色建築物是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現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吳文秀故居原址為對面的米黃色建築(已改建)。

吳文秀(1873年—1929年),號眉甫台灣台北人,商人。於1897年參加興中會,為該團體的首位台灣人

生平

吳文秀,號眉輔,台北大稻埕人,居住於台北廳大加納堡大稻埕建昌街四番戶,原籍福建廈門。他是台灣大稻埕的豪商,父親經營茶葉事業,其繼承父親的事業。他自小被送到大陸,就讀於美國教會學校廈門學海學院,造就他良好的英文能力,《台灣列紳傳》記載:「文秀素有才識,學識豐贍,是巧英語」[1]。光緒15年(西元1889年)畢業,並進入美商的美時洋行服務,三年後升任買辦,學會如何經營國際商業,於是辭職繼承父親行業,且自立籌辦良德茶行,他在25歲接任茶葉公會會長,領導台茶外銷業務,也代表茶商前往萬國博覽會。茶葉公會成立之時,郭春秧擔任第一屆公會會長,便開始籌備前往萬國博覽會一事,當時便刻意帶上吳文秀[2]。 後來西元1900年吳文秀接任會長便延續這項任務,前往萬國博覽會,試圖推廣台茶進入歐洲市場;此外,他研究製茶改良方法與包裝技術,獲得巨大成效,據《台灣列紳傳》記載:「揀擇包函,依時樣、改舊染,近時興販者大,可謂文秀之力也矣。」[3] ;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禁止銷售台灣茶葉,他與郭春秧前往日本,籲請日本政府積極交涉解除,保護當時台灣茶葉市場。[4][5]在茶葉行業獲得成功後,開始進行多角化的經營,開始進行其他產業的投資,產業涉及樟腦、金礦、製酒等行業,不過皆投資失利。

除了在茶葉外銷有此威望外,吳文秀的另一項令人值得注意的事蹟,便是他是台灣第一位加入興中會的成員,當時人們描述他是「性情豪俠尚義,廣交遊」,使他認識許多國內志士豪商。[6] 西元1894年正是甲午戰爭的開打期間,孫中山也開始積極從事革命運動,創立興中會,並為了擴展興中會組織,因此決定籌設興中會台灣支會。西元1897年,興中會創立元老陳少白來到台灣,他透過興中會會員楊鶴齡的族弟,當時擔任良德茶行司帳的楊如心,結識吳文秀以及廣東大商趙滿朝、容祺年等人,三人皆同情革命,遂加入興中會,吳文秀因此成為台灣第一位興中會會員。[7] 西元1923年,投資其他行業失利後,吳文秀退隱於家,吳文秀在這一年前往上海,並由孫科介紹加入國民黨,此時蔣渭水台灣同盟抗日運動正在進行,吳文秀暗中聯繫,給予經濟支持。 西元1929年,吳文秀過世,年僅57歲。

評價

明治33年2月獲得紳章頒授,據紳章的授予文件記載, 吳文秀僅具有普通學力,相較於其他紳章授予人略顯不同,不過卻有特別註記他的英語能力;在經歷與資產上,他在被授予紳章時擔任茶葉公會會長,資產方面約有四萬日圓,而在《台灣列紳傳》成書時則有十二萬日圓,公文中還提及他在本島人和外國人中間頗具德望。[8]

吳文秀另一項特殊身份,他是台灣第一位加入興中會的成員。前總統馬英九曾在2006年的致詞中特別提及吳文秀:「早在擔任國民黨副主席時代,我就在思考台灣跟國民黨的關係。當了黨主席之後,我花了很多時間來推動這方面的聯結。最早的關係是一八九七年「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先生就來台北招兵買馬。在大稻埕就有三位加入興中會。其中有一位吳文秀,就住在莊永明老師家對面,可見中山先生很早很早就開始關心台灣。 」。[9]

不過,關於吳文秀與國民黨間資料有許多遭到損毀,例如訪問良德茶行行員李鍾牛時,他說國父與吳文秀信件已經被銷毀,因為害怕被政府找麻煩。[10] 其中,吳文秀與孫中山之間會面場景可能有記錄錯誤。據《臺北市人物略傳》紀錄, 西元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來到台灣,並計劃策動惠州起義,在台灣停留約一個月,吳文秀在這期間陪伴孫中山並慷慨解囊。[11] 西元1900年,此時法國巴黎正在舉行萬國博覽會,成立出品協會並建置臺灣喫茶店,由日本茶商和臺北茶商公會合作,甚至派員前往,經總督府核准,酌以經費支持,[12] 吳文秀在其中以茶葉公會會長身分主持拓展市場業務,這與書中所記載孫中山來到台灣,吳文秀在一旁陪伴的紀錄有所衝突。法國萬國博覽會舉辦於西元1900年4月15日至11月12日,吳文秀已經被選入萬國博覽會出使團中,[13] 而孫中山來到第一次來到台灣是西元1900年9月28日至11月10日,[14] 這段期間吳文秀應是待在萬國博覽會會場。據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1900年的吳文秀已然前往巴黎,而且先後在報紙上刊登其所見所聞,包含他的受傷情況, 或是當地場館大小以及道路如何設計等等, 更是在後來投稿報紙描述當時萬國博覽會盛況以及台灣茶的潛在客戶。[15][16][17] 由此可知,吳文秀在此時應該在法國,並不可能在台灣照顧孫中山;不過根據《台北市志》記載,吳文秀並非於西元1900年照顧孫中山,而是在西元1913年的時候與楊心如一同與雖中山會面,[18]不過孫中山停留時間僅數天,且受到日本政府監視,因此是否在這時間見面需要考證。

參見

  1. ^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8。
  2. ^ 釋明瑛,〈被遺忘的豪商郭春秧:以日治時期的活動為主題〉,《台灣學研究》,第20期(2016年),頁41。
  3. ^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頁8。
  4. ^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頁35。
  5. ^ 〈茶商公會陳情 包種茶輸出禁止に就て〉,《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8月27日,第2版。
  6. ^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頁36。
  7. ^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頁33。
  8. ^ 〈臺北縣王志唐、謝旭如、黃以讓、林知義、鄭世章、吳文秀、陳廷植、陳采臣、王萬生、白其祥、陳時英、歐陽長庚、黃應麟、洪文光、林瑞會、廖希珍、王式璋、李蓋發紳章附與〉(1900年2月8日),《明治三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卷官規官職恩賞》,國史館藏,00000488001。
  9. ^ 馬英九,〈祝「原『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謁黃帝陵團」順利成功─九月一日講於台北福華飯店〉,《海峽評論》,第190期(2006年),頁14。
  10. ^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頁37。
  11. ^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1998),頁36。
  12. ^ 林欣宜,〈廿世紀初日美關係中的臺灣:以1904年聖路易萬國博覽會為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9期(2023年),頁115。
  13. ^ 〈萬國博覽會派遣員〉,《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1月16日,第2版。
  14. ^ 鍾文博,〈孫中山、福建船政與臺灣—兼論兩岸融合發展歷程〉,《發展與前瞻學報》,第39期(2023年3月),頁16。
  15. ^ 〈萬國博覽會見聞紀(一)〉,《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12月21日,第2版。
  16. ^ 〈萬國博覽會見聞紀(二)〉,《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12月22日,第2版。
  17. ^ 〈巴里博覽會と臺灣茶〉,《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1月9日,第2版。
  18.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台北:文化局文獻館,1991),頁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