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优良条目/国立故宫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坐落在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的重鎮,所藏近70萬件冊文物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代中國藝術珍品。館舍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名列全球最受歡迎藝術博物館第六位。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2015年12月28日啟用了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部院區,院方也在既有的典藏維護、學術研究、展覽策劃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持續精進,並加強與國際重要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致力打造成為虛擬博物館和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休閒娛樂重鎮。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永久性典藏,主要是繼承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的精華,這批始於10世紀中期帝國統治者的珍藏,不僅流傳有緒,反映了帝王們的審美品味,也是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此外,還有部分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後來的徵集,以及配合嘉義太保院區規劃所拓展的亞洲文物蒐藏。藏量因為透過各界捐贈和購藏而逐年增加,時間跨度則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