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壊笑話和刪除的胡話/日本漢字
本維基百科頁面為幽黙題材,並僅因此目的而保留。請勿将本頁内容用於任何正式研究用途。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来,都不会成為維基百科的正式頁面,只為了幽黙。 |
日本漢字 | |
---|---|
類型 | 意音文字 |
語言 | 日語 |
使用時期 | 公元5世紀到現在 |
母書写系統 | 漢字
|
姊妹書写系統 | 伝統漢字、簡化漢字 朝鮮漢字、儒字、台閩漢字 粤語漢字、呉語漢字 |
ISO 15924 | Hani、500 |
書写方向 | 従左到右 |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際音標。 |
漢字字体風格 |
---|
古文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字形 |
構成要素
本字 ‧ 石経 ‧ 康熙字典体(旧字形) |
漢字文化圈 |
呉語字 ‧ 粤語字 ‧ 台閩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繁体字 ‧ 簡化字 ‧ 漢字簡化方案 ‧ 二簡字 |
派生文字 |
則天文字 |
資訊科技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俗字 ‧ 多音字 ‧ 通仮字 ‧ 隶定字 ‧ 古今字 ‧ 生僻字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廃除漢字 ‧ 漢字復活 ‧ 字謎 ‧ 同形異義詞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顕示,若遇此情況請参閱Wikipedia:Unicode拡展漢字。 |
日本漢字(日語:漢字,仮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称日文漢字,是書写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
日本漢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繁体字)大同小異。古代日本幾乎完全使用漢字書写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現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創的漢字,称為日製漢字或和製漢字,日本官方定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収録。和製漢字主要指未被中文吸収的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万個漢字,不過在戦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漢字大約只有両千餘個。
歴史
漢字従中国伝到日本的確切時間點目前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谁?]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随着一些百済仏教僧侶将中国的経書帯到日本而伝入的。這些経書的漢字当初是模仿中国的発音来読的,不過一套称為「漢文」的書写系統開始得以発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挿入日語独有的助詞,譲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従日語的語法去閱読漢字写成的文章。
当時日文並沒有書写系統。後来発展出一套源自《万葉集》、称為万葉仮名的表音系統,万葉仮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仮借它們的発音来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写的万葉仮名後来演変成今日的平仮名。当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仮名来書写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仮名来書写的。片仮名也是従差不多的方式発展的:寺廟裏面的学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為片仮名,用来標注漢字的発音,還有漢文裏的日語助詞。
随著日文書写系統得以成熟和発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仮名則用来書写動詞詞尾(送仮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写的辞彙。平仮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読音(振仮名)、和書写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対象的読物,如小孩、日語学習者的書籍。
片仮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声詞和外来語。片仮名用来書写外来語的習慣来的比較晚,外来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obacco)。不過現在反過来有許多外来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学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語及漢字英語。
另外値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日本沒有像越南或北韓一様廃除漢字,也沒有像南韓那般減少漢字的使用頻率,但近年来日本年軽人的漢字水準参差不斉,甚至有些高中生連漢字也不会写,只能用仮名来代替漢字。
発音
日本漢字的読法大致分音読、訓読両類。2010年改定的《常用漢字表》共収録漢字的音読2352種,訓読2036種。
音読,指源自中国伝入的読音,与現代某些漢語(例如粤語)的漢字発音相同或近似。另可細分為呉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国或者朝鮮伝入日本,在此時伝入日本而得日文読音的漢字,当時沒有読法的名称,学漢音之後,此読法称為「呉音」,「呉」是学漢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学習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漢字帯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称為「漢音」;再加上鎌倉時代以後(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貿易商人所伝入日本的漢字読音,共称為「唐音」。
訓読,是為了標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繋的漢字,与中文読音無関聯的漢字読法,可説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因日本曽広泛使用漢文訓読,歴史上出現過的漢字訓読数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被淘汰,成為「古訓」。
訓読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即有些漢字詞必須作為整体来発音,而不能拆開来読,這種訓読称為熟字訓,如、「大和」(やまと)。這類訓読在歴史上亦不少,不過現代常用的熟字訓不多,可参考《常用漢字表》附表。
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訓二読,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仮名)一詞,音読為「かめい」(kamei),意思為仮(借)的(文)字。訓読読作「かな」(kana)的話則指用来書写日文字的平仮名、片仮名的総称。
由於日本漢字読法複雑,為了正確表示漢字的発音,書写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仮名,表示漢字的読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仮名」(振り仮名,furigana)、「読仮名」(読み仮名,yomigana)或「Ruby」(ルビ),常見於幼児書籍、日語学習者書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発音。
写法
字体
部分漢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類似中文的繁体字和簡体字的差別:
旧字体在二次大戦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造新字体基本上是通過簡化、刪除筆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見的如:
-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読:ほ、ふ、ぶ(ho, fu, bu);訓読: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 新字体:賓;旧字体:賓;音読:ひん(hin)[註 1]
非但沒有刪減,反而增添。以上両字都含有「少」字缺一點的部分,新字体就乾脆写成「歩」。但這種改動通常限於常用漢字,表外字「捗」等的字形未作調整。
根拠《同音漢字書写規則》,還有些字被近義字或同音字(以日語為準)取代,如
- 常用漢字:欠(「缺」的新字体);非常用漢字:歇;音読:けつ(ketsu);例如「間歇」変成「間欠」。
- 常用漢字:死;非常用漢字:屍;音読:し(shi);訓読:しぬ(shinu);例如「屍体」今作「死体」。
- 常用漢字:部;非常用漢字:篰;熟字訓読:「篰屋(へや,heya)」变成「部屋」。
和製漢字
日本漢字多数直接借自中国漢字,但亦有一些漢字是由日人根拠中国漢字的六書自創的「会意」或「形声」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不同於中国大陸通行的簡化字,是只限於日本語使用的漢字,在日本称為「国字」或「和製漢字」:
- 峠(とうげ,tōge):山口,鞍部。同「嶺」[1]。
- 榊(さかき,sakaki):紅淡比。
- 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専業的領域。
- 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頭。
- 働(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 躾(しつけ,shitsuke):教養。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漢字亦逆輸出至其他漢字文化圏地区。如現代中文収録:「呎」、「腺」、「鱈」。
另外,有些漢字並非起源於日本,但其今義借自日本,如「癌」(cancer),故有時会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造的漢字。[2]「癌」是形声字,声符為「嵒」(同「岩」),北京音原為yán,後来引入「癌症」之義後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発音改読ái。
国訓
部分日本漢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漢字的解釈有所出入。這些漢字被称為「国訓」:
外国地名旧訳
- 主条目:外国地名日本漢字表記列表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漢字翻訳外国地名,之後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仮名表記,但少数漢字訳名至今仍常用,如「米国」(美国/アメリカ),而中国大陸(主要為漢地)、台湾和朝鮮半島(除首爾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漢字名。
日常使用漢字
当用漢字
- 主条目:当用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当用漢字表》。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応当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仮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体。於是産生以下情況:
- 殘骸→残がい
- 附近→付近
日本的漢字簡化改革,最初導火線是駐日盟軍総司令部(GHQ)教育使節団「建議」以日語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跟仮名,減少漢字与脫漢運動無関;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漢字」規範漢字使用字数,而戦後日語中的外来語已改以片仮名取代。
教育漢字
- 主条目:学年別漢字配当表
出現在「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的附録,俗称「教育漢字」。経過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訂,現在共計1006字,従小一到小六,各個学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漢字
常用漢字有2,136個,見常用漢字表与JIS之対応。
由於普遍認為「当用漢字」対於社会影響実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个《常用漢字表》,新增少量漢字。並以「目安」为準(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強制力)。
現行的《常用漢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内閣告示第2号発布,共2136字、4388音訓。1981年(昭和56年)内閣告示第1号的旧《常用漢字表》(共1945字、4087音訓)宣布廃除。
JIS漢字
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不在JIS中的漢字有時被称為「環境依存文字」,如「鷗」(後来於2000年改定中加入)。
制定年 | 第1水準漢字 | 第2水準漢字 | 第3水準漢字 | 第4水準漢字 | 非漢字 | 合計 |
---|---|---|---|---|---|---|
1978年 | 2,965字 | 3,384字 | 尚無 | 尚無 | 453字 | 6,802字 |
1983年 | 3,388字 | 524字 | 6,877字 | |||
1990年 | 3,390字 | 6,879字 | ||||
1997年 | ||||||
2000年 | 1,249字 | 2,436字 | 1,183字 | 11,223字 | ||
2004年 | 1,259字 | 11,233字 |
中文読法問題
日語中出現的和製漢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吸納,也有部分未被現代漢語収録,因而这些和制漢字無法読出字音。由於這些字在日本电影、動漫等大量出現,卻沒有相対応的読音,民間出現仿読。
民間也嘗試以前人的方法仿読日本漢字,以易記及字源為原則,主要方法有:
以辺読辺
「辻」等字常用於日本人名,需要統一的中文読音,因此有些和製漢字的中文読法已獲得権威辞典的認可。
- 榊:仿読作「神」,亦有人読作「申」。
- 辷:仿読作「一」。
- 込:仿読作「入」,也有人仿読作「這」。実為「迂」之異体字。
- 辻:仿読作「十」,也曽有因其形似簡体「过」而被仿読作「過」。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语詞典》取「ㄕˊ」。
- 凪:仿読作「止」,也有人仿読作「風」,香港《電脳用漢字粤語拼音表》取「jau1」即「優」。
- 畠/畑:仿読作「田」,也有人仿読作「電」。《現代漢语詞典》中両個字均読作「ㄊㄧㄢˊ」。
- 躾:仿読作「美」。
- 働:仿読作「動」。「動」的和製異体字,中文的「労動」翻訳自和製漢語的「労働」。
調整結構
以相似部件仿読
有時也会参照中国大陸的簡化字、二簡字来仿読。
- 峠:右辺形近「卡」,仿読作「卡」,如台湾有日治時期残留之地名「壽峠」,常写作「壽卡」。漢典作「ㄑㄧㄚˇ」,全字庫取作「古」。
- 枠:類似「椊」的異体,而「醉」的新字則是「酔」(「卒」俗作「卆」),仿読作「卒」。
根拠古字或異体字
有些中文漢字与日文漢字同形而意義不相通,但仍可作為読音的参考。有時也参照中国大陸的簡化字、二簡字来発音。
- 儚:短暫之意。古漢語中的罕見字,読作ㄇㄥˊ,也有人仿読作「夢」。
- 雫:水滴。由于「雫」曽為「霞」的二簡字,常仿読作「霞」。此外「雫」也是一个罕见的漢语固有漢字,本読作「ㄋㄚˇ」。
- 叶:实現,達成。与葉不同。常仿読作中文「葉」的簡化字「叶」。又,「叶」为「協」的古文異体字[3]。
- 咲:在中文裏是「笑」的異体字。日文中多作花開之意。
新字体読法
有的日本新字既不像中文伝統漢字,也不像簡化字,但通常找到対応的旧字体就可以知道対応的中文漢字、確定読音。
新 | 旧 | 繁 | 簡 | 説明 |
---|---|---|---|---|
仏 | 佛 | 有時会原封不動地使用。 | ||
払 | 拂 | |||
売 | 賣 | 卖 | 常被誤読作簡化字「壳」(繁体「殼」)。 | |
仮 | 假 | 日文「仮面」応該読成「假面」而非「反面」。另外「仮」原為「反」的罕見異体,日文中借作「假」之簡化字。 | ||
駅 | 驛 | 驿 | 常被誤読作「尺」或「站」。 | |
沢 | 澤 | 泽 | 在日本,「毛澤東」被訳為「毛沢東」 | |
浜 | 濱 | 滨 | 読作「bīn」。常被誤読作「兵(bīng)」或中文的「浜(bāng)」。 | |
辺 | 邊 | 边 | 中文中「辺」曽为「道」的二簡字,因此有时被誤読做「道」。 | |
芸 | 藝 | 艺 | 常被誤作為中文的「芸(yún)」。 | |
渋 | 澁 | 澀 | 涩 | 中文中「澁」为「澀(涩)」的异体字,读作「sè」。常被误作中文的「涉」。有人將「渋谷」誤作「涉谷」。 |
糸 | 絲 | 丝 | 有時会原封不動地使用。《絕望先生》等作品的訳本中曽被誤作「系」。「糸」作「絲」之異体字在《集韻》中已有記載;「糸」本読為「mì」,但其対応的日語読音為「べき」,与「糸(し/いと)」無関。[4] |
注釈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書籍
- 何群雄 著:《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 劉元満 著:《漢字在日本》,首都師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参見
外部連結
- 和製漢字の辞典(日語)
- 日本の「漢字表」(日語)
- 当用漢字字体表(内閣訓令第一号、内閣告示第一号)1948年(日語)
- 地名・国名・人名の漢字表記(日語)
- 漢字の一覧表(字種、字体の変遷) - 国立国会図書館(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