ハ行转呼

ハ行转呼(日语:ハ行転呼はぎょうてんこ hagyōtenko)是日语发展历史中的重大语音流变,指的是语中和语尾的ハ行假名发音逐渐和ワ行融合混同的现象。另外,某个ハ行假名通过此流变而读成的对应ワ行发音,也被称为ハ行转呼音

语音变化

时代 字首ハ行 语中语尾的ハ行 发音变化
奈良时代之前 /pa/, /pi/, /pɯ/, /pe/, /po/ -
奈良时代

(A.D.710—794)

/ɸa/, /ɸi/, /ɸɯ/, /ɸe/, /ɸo/ /p/ 变成 /ɸ/
平安时代中期

(A.D.10th)

/ɸa/, /ɸi/, /ɸɯ/, /ɸe/, /ɸo/ /wa/, /wi/, /ɯ/, /we/, /wo/

(或/β̞a/, /β̞i/, /ɯ/, /β̞e/, /β̞o/)

语中语尾的 /ɸ/ 变成 /w/ (也有可能是 /β̞ / )
镰仓时代

(A.D.1185—1333)

/wa/, /i/, /ɯ/, /e/, /wo/

(或/β̞a/, /i/, /ɯ/, /e/, /β̞o/)

单词(复合语除外)语中语尾的“ひ・ゐ”和 “へ・ゑ”的唇音消失。
江戸时代

(A.D.17th)

/ha/, /çi/, /ɸɯ/, /he/, /ho/ /wa/, /i/, /ɯ/, /e/, /o/ 单词(复合语除外)语中语尾的“ほ・を”的唇音消失。

字首的 /ɸ/ 变成 /h/ 或 /ç/

平安时代初期,ハ行假名的辅音音值清双唇擦音[ɸ],而后发生唇音退化,其辅音变为双唇近音/β̞/或/w/(即ワ行音),并在镰仓时代普遍化:[1]

  • 川 かは /kaɸa//kaβ̞a/
  • 恋 こひ /koɸi//koβ̞i/
  • 上 うへ /uɸe//uβ̞e/
  • 顔 かほ /kaɸo//kaβ̞o/

当时本应写作“うへ”却有写作“うゑ”的,也就是ハ行的假名写法有所摇摆,所以可以推测当时正发生语音辨识上的混淆,而让两行的发音融合。

但这些变化只限于单语的字中字尾,如以下的两个复合语的“”和“”就没有改变:

  • 月日 つきつき + /tuki.ɸi/
  • 打ち払ふ うちらふ + /uti.ɸaraɸu/

但有一个例外是“はは(母)”;“はは(母)”的发音也曾变为“はわ”,但后来又变回“はは”。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维持类似“ちち(父)”、“ぢぢ(爺)”的清浊对应(也就是维持“はは(母)”和“ばば(婆)”这样的对应)。

大约在镰仓时代之后这些读音混同的“ゐ/ひ”“ゑ/へ”“を/ほ”更进一步地失去子音而读为/i/、/e/、/o/,然后再经过二战后的假名改革,才变成为现在的样子:

恋(こひ )→ 恋(こい)
上(うへ) → 上(うえ)
顔(かほ) → 顔(かお)

另外,词头的ハ行音,除了“”以外,后来也退化成不使用唇部发音的[h][ç]。但基于支仓常长的姓在授予罗马公民称号的证书中被拉丁文记为“FAXECVRA”(“はせくら”),可以推测16至17世纪时,“”仍读作唇音。所以这类的唇音退化应是在江户时代发生的。

拼写

若为了语音变化而改变拼写的话,可能会造成词语识别的困难,所以平安时代当下,ハ行转呼音大部分仍以行假名表记。如“恋(こひ)”总是固定写为“こひ”;行四段动词如“思ふ”的活用语尾也没有拼写上的改变。而镰仓时代藤原定家所著《下官集》为滥觞的定家仮名遣日语定家假名遣也采取同样的规则。

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词,其ハ行转呼音也有以ワ行假名拼写的。例如南北朝时代的《仮名文字遣》中“鯉(こひ)”写作“こい”或“こゐ”;另外平安时代的《伊势物语》开头有:

むかし、おとこうゐかうぶりして… (天福本)

其中“初冠(うかうぶり)”本来应该是“かうぶり”。但这个词在《伊势物语》的其他部分很少出现,所以拼写为“”应该不会产生识别的困难。

而在江户时代时,契冲希望改正当时混乱的拼写,所以考据了语音的变化而编写《和字正滥抄》;这个拼写标准受到当时日本国学者的广泛采用,后世称为契冲仮名遣。之后明治政府以契冲仮名遣为基础制定了新的拼写标准,这个标准现代称为历史假名遣。历史假名遣遵循契冲仮名遣的复古惯例,仍将ハ行转呼音拼作ハ行假名。但二战后,表音主义的学者在文部省国語審議会取得了优势席位,因而颁布了现代假名遣进行拼写改革。为了尽可能接近实际发音,但又考虑到辨别上的方便,除助词“”和“”之外,现代假名遣将历史假名遣词中,以“”“”“”“”“”拼写的ハ行转呼音,分别改写作“”“”“”“”“”。

对汉字音读的影响

中古汉语中有音节末尾为塞音,称作入声声类(事实上为塞音中的唯闭音)。日语汉字音读中,在塞音后面加入元音,因此这些汉字音读都以“フ・ツ・チ・キ・ク”结尾。表记[-p]入声字就使用假名“”。据考证在此时假名“”的辅音还是[p]。随后音值变成[ɸ],再接下来因ハ行转呼的缘故,发音变得与假名“”相同。不过“”在清音之前没有插入元音,留下了和原本入声音相近的音,表示成促音

但是,后来即使在清音之前也出现了词尾为“”的情况。比如汉字合(ガフ・カフ),原本有如合体(ガッタイ)、合戦(カッセン)这样的发音,而在合成(ゴウセイ)这种词中即使在清音之前,发音末尾也变成了“”。还有,使用汉字甲(カフ)的词“甲子”有“コウシ”和“カッシ”两种读音。

相反的,不在清音之前,有时也没有“”,而使用“”。比如说,“立(リフ)”也有像建立(コンリュウ)这样的词一样向“ウ”变化的词汇体系,但大部分词汇都像設立(セツリツ)、立案(リツアン)那样,使用促音“”。正因此,也有像“押(アフ→オウ)”和“圧(アフ→アツ)”那样原本同音的词后来变成不同音的情况。甚至还有像雑(ザフ)那样“ゾウ”和“ザツ”两种发音并立存在的情况:雑巾雑菌俩词虽然其后半部分发音都是「キン」,但是前半部分发音并不同。

此外,在现代日语使用者的口中,发生了像单词“十回”不读“ジッカイ”而读成“ジュッカイ”这样的情况。这是原本的清音之前为促音这一规则,和加入“”的变化两者混在一起的结果。

  1. ^ 桥本 进吉 . 国語音韻の変遷. 岩波书店. 1985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