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浊辅音韵尾假说
上古汉语音韵尾不明的阴声韵韵尾为浊辅音的假说
上古汉语浊辅音韵尾假说是有关上古汉语语音的假说,指上古音韵尾不明的阴声韵其韵尾为浊辅音[1]。陆志韦、李方桂、丁邦新等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用浊塞音(-b 、-d、-g)作韵尾,故可以和入声韵通押。这样则上古汉语中没有开音节,这样的语言是否存在还需要语言类型学相关研究的支持。但是即使这样,阴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相对的地位没有改变,被划入阴声韵的字也没有改变类别。
证据
以《诗小雅·出车》一章为例,按中古汉语拟音:
-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牧、来、载、棘四字分别为入声[ -k]尾、平声、上声及入声[ -k]尾。并不押韵﹐不符合《诗经》体裁,故推来、载二字在上古时代韵尾为[*-g][1]。
质疑
消失过程
假如阴声字有韵尾,[ -b]、[ -g]及[ -d]应该存在,并逐渐消失。由于《诗经》并无[ -b]与[ -p]押韵的痕迹,故此可认为上古早期的[*-b]演变成[*-d]。根据存世文献的押韵原则,[*-g]应从东汉末年消失。[*-d]则最迟在陈亡时消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