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 (历史学家)

刘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生平

其父刘涣欧阳修同年进士。刘恕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少颖悟,过目成诵,八岁时家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刘恕举出《论语》“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对,在座皆惊。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初任邢州钜鹿县主簿,迁升晋州和川县令,历官秘书丞。刘恕笃好史学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成为《资治通鉴》编修班底,[1]升迁为著作佐郎,专在史局修书。司马光编《通鉴》,遇纷错难治者,常要询问刘恕。刘恕本人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协修者除刘恕外,还有刘攽范祖禹等人,以刘恕出力最多;全祖望作《通鉴分修诸人考》说道:“温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义例,多从道原商榷;故分修虽止五代,而实系全局副手。”并考证出刘恕负责五代史部分(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也有说是自南北朝至隋的长编)。

熙宁九年(1078年)秋,从洛阳返回高安途中,一路苦寒,又闻母病故,得风挛疾,右手右脚瘫废,“苦学如故,少闲,辄修书,病亟乃止。”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官至秘书丞,年仅四十七岁。其父刘涣将他葬于星子城西。元祐八年(1092年)十一月,刘羲仲迁葬于江州德化县(今九江市)之龙泉。黄庭坚撰道原墓铭,称其“博极群书,以史学擅名一代。……平生所著书五十四卷者,皆有事实不空言。”

刘恕性狷介,喜抨击人。但他也曾著书自讼,称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及时反省自己并改过,他这种“自攻其短,不舍秋毫”坦荡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苏轼将他比作孔融汲黯,《送刘道原归觐南康》称赞其“高节万仞”。一日王安石告诉苏轼:“子瞻当重作《三国》书”。东坡辞曰:“某老矣,愿举刘道原自代云。”[2]著有《通鉴外纪》十卷及《十国纪年》四十二卷。有二子,长子刘羲仲,长于史学;次子刘和仲,长于诗文。

注释

  1. ^ 司马光〈乞差刘恕赵君锡同修书奏〉云:“伏见翁源县令、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刘恕、将作监主簿赵君锡,皆习史学,为众所推,欲望特差二人与臣同修,庶使早得成书,不至疏略。”
  2. ^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

秘书丞刘君墓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