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化地部(梵文:Mahīśāsaka,巴利文:Mahiṃsāsaka),音译弥沙塞部,义译为化地部、正地部、教地部等,由部主“匡化土境”的事迹得名,为部派佛教的早期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它于佛灭后第三百年中分立而成。有记载称部主名为“不弃”,称此部为“大不可弃部”[1]

音义

Mahī(मही)是大地、领土[2][3],Śās (शास्)是教化、惩戒、匡正、统治[4][5]

玄应音义》卷23:“化地部,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梵言磨酰奢娑迦,亦名弥喜舍娑柯,此云化地,亦云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旧云弥沙塞者,讹也。”

历史源流

南传《岛史》记载它根源于分别说部而来并分化出说一切有部,北传《异部宗轮论》记载它根源于说一切有部,二者记载法藏部是由化地部所分化出来的。藏传记载中有大众部说法称它源出分别说部,与说一切有部是同时发展而成。

理论

化地部的理论继承了分别说者的学说,与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并列为三大体系,其部分观点与大众部一致,特别是“心性本净[6]、“缘起是无为”和“阿罗汉无退义”。

本宗同义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记载有:

异部宗轮论》记载化地部本宗同义:

末宗异义

异部宗轮论》记载化地部末宗异义:

《异部宗轮论》没有具体记载化地部的支末宗派。后世唯识学派称化地部末派提出的穷生死蕴,成为阿赖耶识学说的前身之一[36]

存世经典

汉译《五分律》是法显僧伽罗国取回的化地部律藏。

注释及引用

  1. ^ 文殊师利问经·分别部品》:“律主初生母弃之井。父追寻之。虽坠不夭。故云不弃也。又名能射。”
  2. ^ Mahi, Mahī: 19 definitions.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 ^ mahī.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 Shash, Ṣaṣ, Shas, Śas, Śaṣ, Śās, Sash: 7 definitions.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5. ^ sās《巴漢詞典》明法尊者增訂.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6. ^ 世友菩萨异部宗轮论》:“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大毘婆沙论》:“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7. ^ 大毘婆沙论》:“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行相,对治我所见。……有说:观蕴非我,是非我行相;观蕴中无我,是空行相;如观蕴非我,蕴中无我;观界、界中,观处、处中,应知亦尔。”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化地部,于四圣谛,一时现观。此是见道,作共相空、无我观,入空、无我,遍观四谛。”
  8. ^ 大毘婆沙论》:“谓或有说:于四圣谛一时现观,如分别论者。问:彼何故作是说?答:彼依契经,如世尊说:‘若于苦谛无有疑惑,于集、灭、道谛,亦无有疑惑。’既于四谛顿无疑惑,故知现观定顿非渐。”
    “问:如何四谛不顿现观?答:现观谛时,虽观共相,而不现观一切共相,谓:但现观少分共相,然自、共相,差别无边。……即五取蕴,合成苦谛,如是苦谛,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者,对余三谛。名共相者,诸蕴皆有逼迫相故。思惟如是共逼迫相,即是思惟苦,及非常、空、非我相,亦即名为苦谛现观。如是现观,若对诸谛,名自相观;若对诸蕴,名共相观。由对诸蕴,名共相观故,现观时,名观共相;由对诸谛,名自相观故,于四谛不顿现观。”
  9. ^ 大毘婆沙论》:“问:若于四谛渐现观者,云何释通分别论者所引契经?答:彼所引经应作是说:‘若于道谛,无有疑惑,于苦、集、灭谛,亦无有疑惑。’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有别意趣,谓:彼经说已得果者,若于苦谛,无有疑惑,于余三谛,亦无疑惑,迷四谛疑,皆已断故。”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是修道,若别观四谛相。于修道中,见苦谛时,能观余三谛。如一意识,总缘五蕴,十种色,一时之中,能差别知。此非见道,要已总观,见谛理者,方能如是故,修道中,能如是见。”
  10. ^ 10.0 10.1 大毘婆沙论》:“‘诸用此道,断欲界结,退此道时,还得彼结系不?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
    • 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唯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
    彼引此等世间现喻,证无退起诸烦恼义。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若无退者,便违契经,
    • 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一退法,二不退法。’
    • 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憙涉长途,五、身恒多病。’
    • 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以沙门果是无为故。’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全不得?若得学道,果亦应退,非无学果成学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过,退无学道不得学道,若尔应住异生位故;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有别有情,许即便非世尊弟子故;应许有起烦恼退。
    • 分别论者又说:‘随眠种子,随眠自性心不相应,诸缠自性与心相应。缠从随眠生,缠现前故,退诸阿罗汉。已断随眠,缠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说无退,是应正理。’
    ……然实有起烦恼义。为止彼宗及显退法相应正理,故作斯论。”
  1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意说六行不断烦恼。但伏而已。如经部相似。一切烦恼上二界亦尔。此中且举欲贪等。要无漏道方能断故。五通外道不得。以邪教故。能飞等是何。是咒药。神鬼等。知宿住等。俱非通也。不能无拥故。”
  12.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亦无天中住梵行。以多乐故。”
  13. ^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尊者此纳息中,数依中有而作论耶?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三界受生皆无中有,如分别论者。或复有说,欲色界生,定有中有,如应理论者
    问:分别论者依何量故?执无中有,答:依至教量,
    • 谓契经说:‘若有一类,造作增长五无间业,无间必定生地狱中。’既言无间必生地狱,故知中有决定为无。
    • 又伽他说:‘再生汝今过盛位,至衰将近琰魔王,欲往前路无资粮,求住中间无所止。’既说中间无所止处,故知中有决定为无。
    • 又说过难证无中有,谓如影光,中无间隙,死有生有,应知亦然。
    问:应理论者,依何量故?说有中有。答:依至教量,
    • 如契经说:‘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现在前,一者、母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健达缚正现在前。’除中有身,何健达缚?前蕴已坏,何现在前?故健达缚即是中有。
    • 又经说有中般涅槃,中有若无,此依何立?
    • 余经复说:‘此身已坏,余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止于爱,而施设取。’世尊既说此身已坏,余身未生,意成有情,依爱立取,故知中有决定非无。若无中有,意成有情,名何所表?
    • 又说过难证有中有,谓从此洲殁,生北俱卢等,若无中有,此身既灭,彼身未生,中间应断;是则彼身,本无而有,此身亦则,本有而无;法亦应尔,本无而有,有已还无,勿有斯过,故有中有。
    问:应理论者,云何释通分别论者所引至教?……问:应理论者,云何释通分别论者所说过难?……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至教?……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设过难?……问:此二论师,于一中有,一说为有,一执为无,如是二说,何者为胜?答:应理论者,所说为胜。……”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乾闼婆等是作乐神。引七有经。如俱舍说。”
  14.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以无烦恼可长有漏业故。转福分等是故业故。”
  15.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五识有离染。以见佛等为近无间引生圣道。非如萨婆多。远无间亦不得。又言。五识亦在修道位。如见佛即得圣。亦能断结离染。非无分别。”
  16.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六识有寻思勘何部。”
  17.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即不还者。生有顶地。不能起下无漏圣道。取无学果。至命欲终其结自尽。得阿罗汉乃般涅槃。名为齐首。谓生死之首。即有顶地。以至极处。更无生处。虽不起圣道亦成无学。”
  18.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世间正见。不邪推求故。”
  19.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世间信等不坚固。易转改。非增上。不名根。”
  20.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静虑者。是麤。外道异生多皆能得。故唯有漏。此通色界六地。无色界如何。如静虑亦有漏。别有无漏九地不名静虑。无漏故。此且举色界为定。然圣者别起六地无漏入见道等。不名静虑。但名为定。”
  21. ^ 真谛译《部执异论》:“觉观无无漏。”失译《十八部论》:“无觉出世间法。”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无无漏寻。寻是麤故。唯有漏。伺是细。通无漏。八道支正思惟唯有漏。助道支。名道支。实非是道。”
  22.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不为生死正因感故。若助不善业令感人天。亦有此理。今非正因能感三有。若尔色无色业性类是何。是微不善业感由善资助故得如是。即不善业通色无色。”
  2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预流有退。初得道有修惑故。阿罗汉无退。道满故。言退等者。但退禅定。现法乐住。中二果实退。如初得果故。”
  24.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念住谓取慧。相应心所并名念住。故摄道支。”
  25.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择、非择、空三体各一得缘。同余部。不动。但是断定障。得定障名动。是散动故。今断得此故。名不动。善、恶、无记如三体各一。但名一理。性皆是善。道支、缘起。义同大众。然各一理。今据胜者。但言道支、缘起。”
  26.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此中意说。一期初后之中。色等有转变。如乳变为酪等。性非刹那生灭故有转变。心心所法亦尔然。即非一切行皆刹那灭。又解。色等虽性亦念念灭。然无去来世。不同萨婆多。前法灭已。后于未来法生至现在。今言前法于现在灭已。无别有法从未来来。但由前法为因力故。引后法起。后法即是前法为因转作。虽刹那灭转变义成。”
  27.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僧中有佛。佛入僧数故也。”
  28. ^ 真谛译《部执异论》:“一切佛及一切声闻。”失译《十八部论》:“佛与声闻。”
  29.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此部意说。非佛与二乘一切种智作用亦同。然道是一。即声闻乃至为佛时。即旧道体不改。性类是同。转下成中转中成上。故言一物了境。作用如是不同。然非得果舍向。得胜舍劣等事。解脱唯择灭断染无知得。”
  30.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寻伺相应。同萨婆多解。”
  3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大地劫住。非刹那灭。同正量部等解。”
  32.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不同有舍利无舍利皆尔。无摄受欢喜利益故。乃至佛像法等并然。”
  3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随眠恒现在。恒居现。为因生诸法故。虽有过未。现在不断。”
  34.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即种子三科恒现在。唯能生诸法。五法定能缚系缚有情。不出生死。”
  35. ^ 十八部论》:“五(原文:“已”)法种子能生诸苦。谓无明渴爱见业。”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苦从此生。从五法起谓无明等者。列五法名。一无明。三界无明也。二欲贪。三色无色爱。四五见。有身见等。五诸业。谓三业。所以唯说此五。又诸业有几。前说善非有因。无福不动业故。见道用胜。五见障理为首。修道用胜。贪爱缘事为首。五见缘内理。诸界行相同。但总言五见。贪爱缘事。行相各别。欲界缘外门。上二界缘内。故分贪爱。然此二种见修用异然。通二道用胜为根本者。所谓无明。故略余惑。此中不叙。又无明即无明支。贪爱即爱支。五见即取支。以用增故。业即行有故。此五法常能缚得。令识等七生。又上二界。但不善业生。由微薄不善业。善法资助令感上生。亦非上二界有善业感。故言诸业谓身、语、意。”
  36. ^ 无著摄大乘论》卷1:“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世亲摄大乘论释》卷2:“化地部中异门说为穷生死蕴。为释此因说有处等。言有处者。谓无色界无有诸色。言有时者。谓无想等诸定位中无有诸心。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者。谓阿赖耶识中色心熏习。由此为因色心还有。”无性摄大乘论无性释》二卷:“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此若除彼阿赖耶识;余不应有。但异名说阿赖耶识。如名诸蕴,决定无有穷生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