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香港)

香港電視編劇, 電視電影學者

吴昊(英语:Ng Ho,1948年6月25日—2013年12月16日),原名吴振邦广东东莞出生,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视电影系系主任、无线电视编剧监制,他亦是香港历史风俗掌故专家、书本作家专栏作家电台节目主持、影评人收藏家

吴昊
幕后
本名吴振邦[1]
罗马拼音
NG Chun Bong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籍贯广东省东莞县
出生(1948-06-25)1948年6月25日[1][注 1]
逝世2013年12月16日(2013岁—12—16)(65岁)
职业编剧监制收藏家
语言粤语、国语、英语
教育程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社会系
香港大学文学硕士
母校岭光中学(小学部)
允成书院
配偶第一任妻子:陈珮璇(1983逝世)
第二任妻子:黄嘉慧
活跃年代1970至2010年代
签名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笔名起源

其笔名起自他觉得父母为他取的“振邦”名字普通(事实上名字由祖父所改)[2]、老土,于是想改一个特别的名称[2],结果选了近似简体字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昊”字[2]。他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以此笔名来撰写专栏、2份周报以及报纸影评[2]

生平

吴昊生于广东省东莞县[3],父亲于上环城皇街经营“东盛金铺”[4]。他在1950年与母亲一同来到香港生活[3][5],父亲病殁后与母亲及其他兄弟姊妹移居士丹顿街华贤坊东旧楼[6]。在学期间,吴昊就读普庆坊岭光中学(小学部)。1959年小六毕业时[7],由于英语程度差[7],所以未能考入兄长当时就读的圣类斯中学[7],并报读私立中学完成学业[7],1965年毕业于中环巴丙顿道允成书院[8],1966年修毕预科,直至1967年才入读香港中文大学[2]

从中学时代起,吴昊采用笔名“吴昊﹞投稿进行创作,其踏上创作之路的契机源于8岁时到皇后大道中娱乐戏院观看1955年由法国电影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执导的《浴室情杀案》[9]。当时他受电影的情节及画面启发[9],便自小学时代开始构思故事[9],又为个人认为可爱的电影构思续集或外传[9]。后来于1971年,吴昊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社会系[3][10],毕业后曾任报馆翻译员,1973年获当时的无线电视节目部经理周梁淑怡邀请,加入无线电视任编剧撰写剧本,其后获晋升为创作部主管。他曾为无线编写的剧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等[11],更负责监制张国荣主演的首部无线电视剧《侬本多情》。他亦曾为无线举办的制作人培训班培训编剧[12]。期间于1985年完成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学位[3]

1989年吴昊离开无线,加入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之前身),担任电影、电视系讲师,其后成为系主任及副教授直至2009年9月方退休,至逝世前两星期却依然继续出任客席讲师[13][14][15]

此外,吴昊致力于收藏文化遗物及研究香港历史典故,更因此有“老花镜”之别称[16],出版过《香港老花镜》、《香港掌故》系列、《老香港》系列、《太平山下》、《岁月留情》等书籍。2012年10月11日,吴昊在社交网站Facebook开立“吴昊(老花镜)”专页,在互联网上发布香港的旧人、旧事与旧物,内容包括经典的广告、书刊、古早产品等旧景物之照片,并加以描述[17]。吴昊对香港影视亦有甚有研究,著有《香港电影民俗学》、《乱世电影研究》、《香港电视史话》、《孤城记──论香港电影及俗文学》、《香港电影类型论》(合著)及《邵氏光影系列》等书目、专栏[14]

吴昊于2003年证实患上食道癌。2013年10月,吴昊之癌病再度复发,随即接受电疗化疗,惟没法令癌细胞减少扩散,病情无改善迹象[18]。至2013年12月15日,吴昊突然发烧,肺部受到感染,意识亦开始模糊,至翌日凌晨零时许在威尔士亲王医院病逝,享年66岁[12],随之其Facebook专页贴出了一张黑白照片,伴以文字:“风起了,我要随风远去,继续我的猎奇寻宝之旅…”。

幕后作品

*以下列表记录了大部分吴昊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若有遗漏,请协助补充相关资料。[19]

编剧
外部图片链接
  吴昊的字迹,2014年
编审
编剧/编审(岗位待考)
  • 1975年《各位观众凤凰女小姐》
  • 1976年《逼上梁山》、《点只咁简单》、《温拿狂想曲II》、《1976年环球小姐竞选》、《狂潮》、《相依为命》
  • 1977年《Bang Bang咁嘅声》
  • 1978年《云丝顿之妙想发财》、《东芝行运一条龙》、《陈美龄特辑》
  • 1979年《女人三十》
  • 1980年《发达容易揾食难》、《新C.I.D.》
  • 1981年《星光熠熠劲争辉》
  • 1982年《妙想发财》、《错结良缘》
  • 1983年《1983年度香港小姐竞选》、《银色孖宝》、《阿茂揸枪》(新锐剧场)、《神探霹雳》
  • 1985年《种计》
监制
  • 1984年《扭计双星》、《我要结婚》、《侬本多情》、《城市小品》(〈我对青春无悔〉、〈再见开麦拉〉、〈神探亚福〉、〈围裙丈夫〉、〈少妇情怀总是痴〉)
  • 1985年《午夜猎奇》
  • 1988年《零时话风情》、《萤光幕后真英雄》

电影

编剧
  • 1978年《白粉双雄》
参与创作(岗位待考)
  • 1974年《少林五祖》
  • 1978年《蛇形刁手
  • 1979年《老鼠拉龟》、《家法》
  • 1982年《冲激21》
  • 1985年《老友鬼鬼》
  • 2001年《少林足球

演出作品

  • 1994年《红粉》

书籍作品

*以下列表记录了大部分吴昊创作的书籍,若有遗漏,请协助补充相关资料。[20]

个人创作
  • 1977年至1991年 《香港掌故》系列,广角镜出版社出版
  • 1986年 《香港老花镜》、《老土先生》,博益出版
  • 1987年 《打工仔求生术》、《吃的启示录》,博益出版
  • 1988年 《打工大哥大》、《古今寻宝趣谈》,博益出版
  • 1988年 《乱世童真》、《怀旧香港地》,博益出版
  • 1989年 《打工基本法》、《奇灾异难》、《风月塘西》,博益出版
  • 1990年 《办公室忍者妖怪学》(香港周刊出版)、《老土先生与迟早残》(博益出版)、《中国神怪录》(创艺出版)、《香江风尘史》(博益出版)、《香港回望》(创艺出版)、《怀旧香港话》(创艺出版)、《办公室间谍战》(香港周刊出版)
  • 1991年 《回到旧香港》(博益出版)、《香港怪谈》(创艺出版)
  • 1993年 《香港电影民俗学》,次文化堂出版
  • 1994年 《俗文化语言(上册)》、《俗文化语言(下册)》,次文化堂出版
  • 1999年 《乱世电影研究》,次文化堂出版
  • 2000年 《香港万花筒》,SCMP 出版
  • 2001年 《香江风月史》(SCMP 出版)、《饮食香江》(SCMP 出版)、《老香港.岁月留情》(次文化堂出版)
  • 2002年 《打拼岁月.走过六十年代香港》,SCMP 出版
  • 2003年 《挑战岁月.飞越七十年代香港》(SCMP 出版)、《老香港.炉峰述异》、《香港电视史话(I)》,次文化堂出版
  • 2004年 《老香港.太平山下》,次文化堂出版
  • 2005年 《老香港.太平山下》、《老香港.天堂春梦》,次文化堂出版
  • 2006年 《港式广府话研究(I)》(次文化堂出版)、《都会云裳》(三联出版)
  • 2007年 《老香港.人海微澜》,次文化堂出版
  • 2008年 《孤城记.论香港电影及俗文学》,次文化堂出版
  • 2009年 《香江骑呢录》,次文化堂出版
  • 2010年 《港式广府话研究(II)》、《塘西风月史》(终极版),次文化堂出版
  • 2011年 《港式广府话研究(III)》,次文化堂出版
  • 2012年 《老香港.镜绘浮生》、《老香港.逝水无声》、《老香港.我城碎影》,次文化堂出版
  • 2014年 《香港沦陷前.危城十日》,次文化堂出版
  • 2015年 《香港沦陷后.末日人间》,次文化堂出版
  • 2021年 *《老香港.香岛残阳》、《老香港.日落香江》、《老香港.香城晚霞》、《老香港.再见香港》,次文化堂出版
编著/合著
  • 1992年 《香港服装史》,次文化堂出版,编著
  • 1994年 《都会摩登:月份牌1910s-1930s》,三联出版,与卓伯棠编著
  • 1996年 《香港老花镜之民情旧话》、《香港老花镜之生活旧貌》,皇冠出版社,与张建浩编订
  • 1997年 《香港电影类型论》,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罗卡、卓伯棠合著
  • 2004年 《邵氏光影系列 百美千娇》、《邵氏光影系列武侠.功夫片》、《邵氏光影系列古装.侠义.黄梅调》,三联出版,主编
  • 2005年 《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邵氏光影系列 男儿本色》、《邵氏光影系列 第三类电影》、《南国电影》《香港影画》总目录,三联出版,主编
  • 2011年 《编剧手册》,天地出版,与陈家乐合著

注释

  1. ^ 根据2014年出版、由吴昊兄长吴振明撰写的《吴昊小传 电影・掌故・兄弟情》〈序〉提及,“昊于1948年6月25日出生,后于2013年12月16日去世,屈指一算,不足66岁。‧‧‧‧‧‧ 2013年12月11日昊之妻子嘉慧(即我的“三嫂”)传来电邮:‘振邦食道癌复发,已到了末期,恐怕余下的日子不会太多。我多日来都联络不上振民,可否代通知他或请他联络我,‧‧‧‧‧‧’”。

资料来源

  1. ^ 1.0 1.1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94. 
  2. ^ 2.0 2.1 2.2 2.3 2.4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47. 
  3. ^ 3.0 3.1 3.2 3.3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21. 吴昊生于1948年6月25日于广东省东莞县,后于1950年移居于香港,在港接受小、中、大学教育。于197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他于1985年获香港大学文学硕士‧‧‧‧‧‧ 
  4. ^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10. 
  5. ^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13-14. 
  6. ^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5. 
  7. ^ 7.0 7.1 7.2 7.3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6-27. 
  8. ^ 英文中學會攷放榜. 华侨日报. 1965-08-04: 18 [2023-07-27]. 
  9. ^ 9.0 9.1 9.2 9.3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15. 
  10. ^ 吳昊-收藏有緣物. 《中大校友》. 1998年6月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1. ^ 戲迷話當年 校園人物. 《大学线》第40期. 2000年12月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4). 
  12. ^ 12.0 12.1 講古佬 吳昊. 《壹周刊》第1012期. 2009年7月30日 [2013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7日). 
  13. ^ 歷史掌故專家吳昊病逝. 《星岛日报》. 2013-12-16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14. ^ 14.0 14.1 悼念吳昊博士.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13-12-16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15. ^ 吳昊癌病逝 臨終心繫學生. 《明报》. 2013-12-17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6. ^ 吳昊永別留下《親情》. 《都市日报》. 2013-12-17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7. ^ 吳昊facebook滿載香港掌故. 《苹果日报》. 2013-12-16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8. ^ 《上海灘》編劇 香港掌故專家 吳昊告別塵世:我要繼續獵奇. 《苹果日报》. 2013-12-17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9. ^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25-227. 
  20. ^ 吴振明. 吳昊小傳 電影・掌故・兄弟情. 次文化堂. 2014: 228-23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