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论》(梵语:Catuḥśataka)[1],又名《广百论》、《四百观论》、《中观四百论》、《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提婆(又译圣天)造,计有十六品四百颂,为中观学派的根本教典。本论有藏译本,以及梵文断片[2][3]

译本

  • 广百论,玄奘永徽元年(650)在大慈恩寺译出(非全译,是后八品)
  • 四百论颂,法尊于1960年在北京据藏语本译出[4]

内容

前八品,称为“说法百义”(法百论),是从修行之立场叙述教理,教示断除常、乐、净、我之方便,修菩萨行和断烦恼、离贪欲的方法,最后是陶炼法器的“净治弟子”品。后八品,称为“议论百义”(辩百论),阐述空无自性之要义,依胜义谛抉择诸法空理,论破常、我、时、见、根与境、边执、有为相,最后的“教诫弟子”第十六品,为空义的总结[2][4][3]

鸠摩罗什所译出的《百论》可视为《四百论》之精要概说[2]

注释

  • 大乘广百论释论,护法造(是后八品之释)
  •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Bodhisattvayogacaryācatuḥśatakaṭīkā),月称
  • 广百论疏,文轨撰(敦煌遗书藏本,原有十卷,仅有一卷存世)
  • 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贾曹·达玛仁钦

参考来源

  1. ^ oxfordreference. Catuḥśataka.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2. ^ 2.0 2.1 2.2 佛光大辞典. 四百論. 
  3. ^ 3.0 3.1 释见恺.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中华佛学研究第. 1998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4. ^ 4.0 4.1 《四百論譯序》 法尊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