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利安调式
多利安调式(英语:Dorian mode)亦译多利亚调式,是中古调式(教会调式)的一种。它源自古希腊时期,经历中世纪。教会音乐发展至今,在不同时期其音阶排列有不同的规则。现代的多利安调式音响效果如下(C为主音):
古希腊的多利安调式
多利安调式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四个主要部族之一的多利安人。它的八度音阶建立在两个由全音连接的四音列之上,由高音(Hypate meson)至低音(Nete diezeugmenon)下行排列。
在四分音列音属(Enharmonic genus)中,每个四音列内部的音程间隔是四分一音-四分音-大三度。其音响效果如下(E音开始,上行):
在半音音列音属(Chromatic genus)中,四音列内部的音程间隔是半音-半音-小三度。其音响效果如下:
在自然音列音属(diatonic genus)中,音程间隔则是半音-全音-全音。这种排列模式与现代的弗里几亚调式一致,例子中就相当于钢琴上从E开始向上弹奏所有白键到八度上方的E[1]:
特别地,在指定音上方大二度开始构造两个并接(前一个四音列的第四个音与后一个四音列的第一个音相同)的半音-全音-全音四音列,可得到下多利安调式,与现在的自然小调音阶相同;在两个并接的半音-全音-全音四音列上方大二度加上指定音,则可以获得古希腊密克索吕底安调式,与现代洛克里安调式音阶相同[2]。
中世纪的教会多利亚调式
在公元八世纪时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的秘书阿尔琴(Flaccus Alcuin,735-804AD)在他的著作《音乐》(Musica)中,将调式分为四类,每类分正格与变格两种,共8个教会调式。调式的名称袭承自古希腊调式理论,并且在之后的近千年里,直到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扩充为14个。但在传承过程中,与古希腊调式具有相同名称的调式,其音阶发生了变化。
中世纪的正格多利安调式音程关系为全-半-全-全-全-半-全,以D为起音;变格多利安调式则与古希腊时期的下多利安调式一致[3]。
现代多利安调式
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鲜有中古调式的乐曲。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发现中古调式所带来的别样于大小调体系的调式色彩,因此又被重新使用至今,其中自然也包括多利安调式。
现代的多利安调式又被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称为“俄罗斯小调”[5]。它是一个严格的自然音阶,对应钢琴白键中从D开始,到高八度D的一个八度:
其音程关系为全-半-全-全-全-半-全,和中世纪正格多利安调式一致。但与中世纪不同的是,现代多利安调式是平均律音阶,即组成其音阶的每个半音及每个全音的音分都分别相等。这意味着它可以被移调到任何一个主音高度。如C多利安调式为1,2,♭3,4,5,6,♭7,1。
此外,因为主音到三级音的音程关系是小三度,它亦是一个小调式。它也可以看作是自然小调(爱奥尼亚调式)的六级音升高半音而成。
有时,它也容易和汉族五声性调式下的羽七声雅乐调式混淆,因为它们也具有相同的音阶排列。
调号
- D多利安调式(无调号)
- A多利安调式(1个升号)/G多利安调式(1个降号)
- E多利安调式(2个升号)/C多利安调式(2个降号)
- B多利安调式(3个升号)/F多利安调式(3个降号)
黑键开始的多利安调式(由于每个黑键都有两种异名同音的名称,所以每个黑键的多利安调式也都有两个名称,但是当中有两个调式因为有8个调号,也就是调号当中有重升号或重降号,因此只是理论调而已):
- F#/Gb多利安调式(4个升号或8个降号,后者为理论调)
- A#/Bb多利安调式(8个升号或4个降号,前者为理论调)
- C#/Db多利安调式(5个升号或7个降号)
- D#/Eb多利安调式(7个升号或5个降号)
- G#/Ab多利安调式(6个升号或6个降号)
D多利安调式:不用升或降任何音
A多利安调式:需升第6个音(F)/G多利安调式:需降第3个音(B)
E多利安调式:需升第2、6个音(F、C)/C多利安调式:需降第3、7个音(E、B)
B多利安调式:需升第2、5、6个音(C、F、G)/F多利安调式:需降第3、4、7个音(A、B、E)
多利安音阶指法
白键开始的多利安音阶指法为:(右手第1指开始第5指终止,左手第5指开始第1指终止)
- 右手:12312341231234123123412312345
- 左手:54321321432132143213214321321
两个例外为(因为不能让第1指弹到黑键):
- B多利安调式,右手相同,左手为43214321321432132143213214321(左手第4指开始)
- F多利安调式,左手相同,右手为12341231234123123412312341234(右手第4指终止)
黑键开始的多利安调式为:
- F#多利安调式:
- 右手:23123412312341231234123123412
- 左手:43213214321321432132143213212
- Bb多利安调式:
- 右手:21231234123123412312341231234
- 左手:21432132143213214321321432132
- C#/Db多利安调式、D#/Eb多利安调式、G#/Ab多利安调式:
- 用到全部五个黑键,使用以下的规则(两手相同):两个相邻的黑键用第2、3指,三个相邻的黑键用第2、3、4指,白键用第1指
和声多利安音阶
和声多利安音阶总共有9个音,在原本多利安音阶的第4个音和第5个音之间增加一个音,为第4个音增加半音或者第5个音减少半音的音,这个音可以跟第1(或8)、3、6个音构成减七和弦,例如D和声多利安音阶就是增加G#/Ab这个音,但是为了让一个音阶只有8个音,所以通常会把原本的第4或第5个音拿掉,此时剩下的8个音做为主音刚好可以构成7种不同的七和弦(刚好也就是常见的7种七和弦):
主音 | 第1个音与第8个音 | 第2个音 | 第3个音 | 第4个音 | 第4个音增加半音或者第5个音减少半音的音 | 第5个音 | 第6个音 | 第7个音 |
拿掉第4个音(改为其升半音后的音) | 小七(m7)和弦 | 属七(7)和弦 | 大七(maj7)和弦 | 不适用 | 减七(dim7)和弦 | 小大七(m(maj7))和弦 | 小七减五度(m7(-5))和弦 | 增大七(+(maj7))和弦 |
拿掉第5个音(改为其降半音后的音) | 小七减五度(m7(-5))和弦 | 小七(m7)和弦 | 小大七(m(maj7))和弦 | 属七(7)和弦 | 增大七(+(maj7))和弦 | 不适用 | 减七(dim7)和弦 | 大七(maj7)和弦 |
多利安五声音阶
使用多利安调式的第1、2、4、5、7、8(删掉第3个音和第6个音),为多利安五声音阶,等同于中国五声音阶的商调式。
与其他调式的关系
- 升第3个音,变为混合利迪亚调式/降第6个音,变为爱奥利亚调式(自然小音阶、旋律小音阶下行)
- 升第3、7个音,变为爱奥尼亚调式(自然大音阶、旋律大音阶上行)/降第2、6个音,变为弗里几亚调式
- 升第3、4、7个音,变为利迪亚调式/降第2、5、6个音,变为洛克里亚调式
- 升第3、4、5、7个音,变为增利迪亚调式/降第2、4、5、6个音,变为减洛克里亚调式
- 升第7个音,变为爵士小调调式(旋律小音阶上行)/降第2个音,变为多利安降2调式
- 升第3、4个音,变为利迪亚降7调式/降第5、6个音,变为洛克利亚还原2调式
- 升第4个音或者降第5个音,变为和声多利安调式
- 升第3个音与降第2个音,变为和声混合利迪亚调式/升第7个音与降第6个音,变为和声爱奥利亚调式(和声小音阶)
- 升第3、7个音与降第6个音,变为和声爱奥尼亚调式(和声大音阶)/升第3个音与降第2、6个音,变为和声弗里几亚调式
- 升第4、7个音,变为和声利迪亚调式/降第2、5个音,变为和声洛克里亚调式
- 升第3个音与降第6个音,变为爱奥利亚升3调式(旋律大音阶下行)
- 只用第1、2、4、5、7、8个音,变为中国五声音阶的商调式
- 只用第1、2、4、5、6、8个音,变为中国五声音阶的征调式/只用第1、3、4、5、7、8个音,变为中国五声音阶的羽调式
- 只用第1、2、3、5、6、8个音并升第3个音,变为中国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只用第1、3、4、6、7、8个音并降第6个音,变为中国五声音阶的角调式
多利安调式歌曲实例
西方传统民歌
- Drunken Sailor[6]
- Scarborough Fair,较为著名的英国民歌[6]。
- Noël nouvelet,15世纪的法国圣诞节颂歌[7]。
中世纪音乐
- Ave maris stella,格里高利圣咏[8]。
- Chominciamento di gioia,一首14世纪的意大利舞曲。
- Lamento di Tristano,一首14世纪的意大利舞曲。
浪漫主义时期
现代音乐
外部引用
- ^ Thomas J. Mathiesen, "Greece, §I: Ancient: 6. Music Theory: (iii) Aristoxenian Tradition: (d) Scales".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professor of music)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1).
- ^ Thomas J. Mathiesen, "Greece, §I: Ancient: 6. Music Theory: (iii) Aristoxenian Tradition: (e) Tonoi and Harmoniai".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professor of music)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1).
- ^ Harold S. Powers, "Hypodoria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29 vol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professor of music) (London: Macmillan Publications, 2001): 12:36–37. ISBN 978-1-56159-239-5
- ^ Bruce Benward and Marilyn Nadine Saker,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ume II, eigh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2009): 243–44. ISBN 978-0-07-310188-0.
- ^ Richard Taruskin, "From Subject to Style: Stravinsky and the Painters", in Confronting Stravinsky: Man, Musician, and Modernist, edited by Jann Pasler, 16–38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33. ISBN 0-520-05403-2.
- ^ 6.0 6.1 Ger Tillekens, "Marks of the Dorian 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ndscapes, no. 5 (November 2002) (Accessed 30 June 2009).
- ^ Noel Nouvelet – French Noel. www.hymnsandcarolsofchristmas.com. [18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 ^ The Benedictines of Solesmes (eds.), The Liber Usualis, with Introduction and Rubrics in English (Tournai and New York: Desclée & Co., 1961): 1259–61.
- ^ Michael Steinberg, "Notes on the Quartets", in The Beethoven Quartet Companion, edited by Robert Winter and Robert Martin,[页码请求]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270. ISBN 978-0-520-20420-1; OCLC 27034831.
- ^ Lionel Pike, "Sibelius's Debt to Renaissance Polyphony", Music & Letters 55, no. 3 (July 1974): 317–26 (citation on 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