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11年2月23日) |
天柱山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的山脉,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称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
天柱山 | |
---|---|
最高点 | |
海拔 | 1489.8米(主峰) |
地形突起度 | 1,642米(5,387英尺) |
坐标 | 30°44′30″N 116°27′01″E / 30.74167°N 116.45028°E |
地理 | |
位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安庆市 |
地质 | |
山脉类型 | 花岗岩 |
天柱山 | |
---|---|
位置 |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 |
面积 | 2048.47 hm2 |
天柱山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天柱山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达97%,享有“空气维他命”美称的负氧离子是国家最高的Ⅰ级标准的三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题天柱峰》一诗中赞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区西北9公里。风景区总面积333(主景区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山有45峰、17岭、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关寨、2寺观、有植物119科、1000种以上。
文化
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被誉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旧称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后隋文帝诏废,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首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形成
1.28亿年前早白垩世,燕山运动使地壳下部炽热的岩浆侵入到距地表数千米的地壳深处,形成了“地下天柱山”。 约6000万年前古近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斜贯天柱山地区的郯庐断裂带持续活动,西侧抬升,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并使超高压变质带重见天日。
宗教
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由此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才将衡山封为南岳,尽管如此,天柱山仍历代均有加封,备受世人仰慕,但北京地坛皇祇室的“天柱山之神”的神位,指的是沈阳的天柱山,是为清朝“五陵山神”,而非此安徽的天柱山。
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当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禅之妙义悟世,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仍依晰可见。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烟缭绕,已成为全国重点寺庙。
天柱山与佛教、道教都有关联,比如道家把全中国的奇山归纳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就是第 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也与天柱山颇有渊源,禅宗达摩祖师后的二祖、三祖都曾在天柱山修行,南北朝的梁朝时,天柱山山谷寺显赫一时,僧众甚多,俨为四海名刹. 到了唐、宋时期,天柱山依然盛名不减,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都登临此山,遗留下近400方摩崖碑刻,既可怀古,又是学习、欣赏书法的绝佳范本。
主要景点
- 茶庄中心接待站
- 船形石
- 大天门
- 后山景观
- 孔雀坟与刘家山
- 炼丹湖 龙潭河
- 马祖庵
- 摩崖刻石
- 三祖寺
- 神秘谷
- 石牛古洞
- 试心桥(渡仙桥)
- 太平寺
- 天宁寨
- 天柱峰
- 西关寨
- 仙桃石
-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