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
沿革
发展
中国
汉代始“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学宫的正式名称。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西汉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
宋朝太学隶属国子监,专门培养政府后备官员。外舍生两千人,內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太学与国子学都在六月举行入学考试,称“补试”。考试不易,入学后还有频繁的“考试”、“课”,随时淘汰不合格者。考试有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以及舍试、私试;公试分两场进行,内容一是经义,一是策论,主要由太学教师和长贰主持。成绩优异可晋级,上舍生则可获得免试和入仕为官的机会。外舍生三年为限,內舍生六年为限,舍试失败只能离开太学。院校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时间太学生必须留校住宿,夜间外宿也要告假。请长假不能超过一百天,以感风簿记录太学生请假情况。平时除了国子博士巡斋,还设一名直学,配有直学室,负责学生登记出入。日常起床、吃饭、就寝、集合等均以击鼓为号,每天还要在首善堂集合签到。最早规定太学生、国子学生须住校学习五百天以上,才能参加科举;宋徽宗时提高为三年。太学生免丁粮、官役和差徭,有丰厚奖学金及膳食,据成绩等级享受免解试、免礼部试的优惠待遇。[2][3]
朝鲜半岛
高句丽时代始设太学。新罗时设国学 (学府),高丽设国子监,朝鲜王朝设成均馆。
越南
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黎太祖黎利登基后在首都昇龙设立国子监。国子监制度一直实施至阮朝,1919年阮朝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科举废除,国子监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