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倒 (小说)
《对倒》是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代表作之一,知名度仅次于《酒徒》。[1]
《对倒》结构创新,用双线平衡叙述手法,以及意识流的技巧,描述了小说中一男一女一天的遭遇及内心世界,侧面反映出七十年代香港的境况。
名称由来
小说的概念来自作者于1972年于拍卖会投得的一枚“慈寿九分银对倒旧票”双连。《对倒》是邮学上的名词译自法文tête-bêche ,指一正一负的双连邮票。这类邮票,必须相连才有价值,一旦分开,便与普通邮票一样,变得平平无奇。[2]
故事
小说背景是七十年代的香港,男主人翁淳于白是从上海移居香港多年的男子,对城市满怀忆旧伤感。女主人翁亚幸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少女,对未来充满世俗浪漫的想像。他们各自街道两端相对行走,途中看到各种物事作出不同思绪。
最终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旺角,并排同坐看同一出电影,然后又分开了。当天晚上,两人都发了个绮梦,男的梦见自己变回年轻时的样子跟女的做爱,女的梦见跟一名英俊的男子做爱,成为两人相连之处,也完整了“对倒”的意义。
看似两个平凡人各自的心境感受描绘,但两人的故事互相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也立体呈现当时香港经济起飞、社会繁荣,但前景不明、人心空虚的面貌。
评价
杨义先生在《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中国卷)》的《编选者序》中对《对倒》的评语:
“这种把意识流手法用于陌生人街头对行,从而产生隔代人不同心态的强烈对比的叙事谋略,实在是匠心独到的创造。”[3]
版本
《对倒》最初于1972年11月18日在《星岛晚报》连载,每天一千字。刘以鬯担心报馆方面不喜欢这类形式的小说,所以写了一百多天后(共11万字,分64节),就将它结束了。是为《对倒》的长篇版本。三年后,刘应也斯写稿并把《对倒》改写成短篇小说(约3万字,分42节),刋登在《四季》杂志上,《对倒》的短篇版本出现了。之后,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教授本桥春光将这个版本译成日文 ,收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中。故此,《对倒》第一次以书籍形式刋出是日文的版本。[4]
1988年,李文静再将短篇版译成英文,刊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译丛》第29、30期。[5]
至于长篇版的《对倒》一直得不到出书的机会,直到二十年后(1992年),才由北京的文联出版公司首次出版,但印数很少,且出版社事前有“即使断版,也不考虑再印”的要求。
虽然刘很希望小说能在香港出版,但一直苦无机会,也担忧《对倒》会被人遗忘了,从此消失。[6]
1998年,《对倒》(短篇)收录在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的《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中国卷)》一书 中。
2000年,刘不再处理办了十五年半的《香港文学》(月刊)的事务,心情低落。好友黄东涛、蔡瑞芬夫妇为鼓励他,建议为他出版新书,于是刘将长、短篇《对倒》合在一起,加上各地学者、作家的评论,结成《对倒》香港版, 由获益出版。[6]
同年,王家卫受《对倒》启发的电影《花样年华》获得巨大成功,并在片尾率先出现“特别鸣谢 刘以鬯”七个红底白字。 [7]《对倒》才被广泛地让人们重新认识。[8]
2003年《对倒》法文译本由Philippe Picquier 出版。[7]
参考文献
- ^ 邝锐强. 存在主義對劉以鬯《對倒》的影響. 香江文坛. 2005, (38): 44-46.
- ^ 刘, 以鬯. 對倒(簡介). 台湾: 行人文化实验室. 2015. ISBN 9789869214124.
- ^ 杨, 义. 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 中国卷. 中国大陆: 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5348919.
- ^ 沈西城. 港日文字緣──日譯劉以鬯《對倒》. 苹果日报. 2010-10-03 [201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 刘以鬯. 李文静. LIU YICHANG: Intersection (translated by Nancy Li) (PDF). 译丛(Renditions). 1988, (29 & 30): 84-101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6).
- ^ 6.0 6.1 6.2 刘, 以鬯. 《對倒》(序). 台湾: 行人文化实验室. 2015. ISBN 9789869214124.
- ^ 7.0 7.1 洪昊贤. 王家衛:「特別鳴謝劉以鬯」. 虚词(P-articles). 2018-07-11 [2018-09-01].
- ^ 西柚. 對倒的時空 (PDF). 香江文坛. 2002, (4): 12-20 [2018-09-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