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综合症

巴黎综合症(英语:Paris Syndrome,日语:パリ症候群)或称巴黎症候群,原本只是指日本人在实际前往巴黎后大失所望,以至于陷入崩溃紊乱的状态[1][2];后来这个词汇引申为热爱法国文化的人在去完法国后的所得到的大量文化冲击;也可引申为原本对一个人事物充满美好的幻想,但后面被现实无情打破的心理状态。

巴黎综合症
症状抑郁
类型疾病
病因适应障碍
诊断方法未知值
治疗对症治疗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精神医学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名称及历史

此词汇由1991年的日本精神科医师太田博昭日语太田博昭提出[3]。他在对比、总结患者的病状时候,发现那些去过巴黎的日本人普遍都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实际表现为:日本人因为对巴黎存有过高的期望,误认为法国人肯定比日本人好,但在实际接触过巴黎这个城市后发现完全相反,巴黎人也有粗鲁的一面,他们的谈吐、着装、礼仪、收入、品位均达不到日本人幻想中的要求,甚至还不如普通的日本人,患者在此现实之下倍感无助[4]

此症状在2004年后正式被欧美承认,于法国精神病学杂志《Nervure》(A. Viala, H. Ota日语太田博昭, M.N. Vacheron, P. Martin及F. Caroli攒写)中提及,在医学上分类为司汤达综合征的一种。

成因

患者基本都是20岁至30岁之间的富二代女性[5][6],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看到或者听到和巴黎相关的小说电影、旅游节目、别人的经历,在其中产生憧憬的感觉,其中小部分的人甚至只是看了日本人所画的漫画就浮想联翩,例如《凡尔赛玫瑰》。她们为了圆自己的梦而努力赚钱,用尽手段去巴黎旅游,结果发现自己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巴黎竟然不过如此,所以才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心理创伤[7]

除了患者在主观上的期待过高之外,在客观上也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该病症,例如:

  • 语言障碍:很少有日本人会说真正的法语,而法国人的英文又不好,在法日两国人无法正常沟通之下就误以为对方在讨厌、攻击自己。
  • 文化不同:以严谨、礼貌的教育为第一位的日本人,遇到随性热情的国家的人对他们进行的一些举动时,会觉得他们的言行过于粗鲁,不符合日本人文化中所认为的“优雅”,加上住在巴黎的白人拉丁人吉普赛人黑人伊斯兰教徒的举止行为均不同,如果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巴黎人”的话,那巴黎则会被查看出更多缺点。
  • 厌烦疲惫:在长时间的飞机旅行中感到疲劳、心情烦躁,加上旅行团过于紧密的行程、被偷窃物品、或者不能适应时差和美食,在这好几重的心理压力下对任何事物都会带上负面滤镜,令部分人士对巴黎产生绝顶的厌恶感。
  • 认知失调:患者原本就对一些事情,例如爱情、明星等有着过度理想化的倾向,但是因为其它的事情没法像巴黎一样有效验证,所以不了了之,而巴黎是第一个以实际证据的形式打醒她们幻想的案例。

参见

参考文献

  1. ^ Fagan, Chelsea. Paris Syndrome: A First-Class Problem for a First-Class Vacation. theatlantic.com. The Atlantic. 18 October 2011 [20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February 2021). 
  2. ^ Haupt, Tomas. Japanese Tourists Show Growing Interest in French Destinations. Tourism Review. December 9, 2019 [12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pril 2020). 
  3. ^ 太田 博昭‘パリ综合征’トラベルジャーナル、1991年。ISBN 978-4895592338
  4. ^ Caroline Wyatt. 'Paris Syndrome' strikes Japanese. BBC News, Paris. [200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7). 
  5. ^ “在留日本人のパリ综合征”朝日新闻、2005年2月2日
  6. ^ Tamami, Katada. Reflexions on a case of Paris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Nissei Hospital. 1998, 26 (2): 127–132 [November 5, 2009]. ISSN 0301-25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7. ^ パリ综合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年9月10日,.- Yahoo!辞书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