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季耶夫长波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康狄夫长波理论又称“长波”、“K-波”、或“康德拉季耶夫长波”,是一种约50-60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长波分成两段:上升的A阶段与下降的B阶段[1]该现象可以用技术生命周期来解释。[2]

长波理论框架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简略图解

长波之名源于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他在著作《大经济周期》(1925年)及同一时期的其余著作中提出了此一观点。另两位荷兰经济学家 J. van Gelderen 与 Samuel de Wolff 在1913年归结出类似的现象。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1919—1920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年)和《大经济周期》(1928年)等论著。他在1925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时间序列统计资料,对经济发展的长波进行了实证研究。康德拉季耶夫通过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他将其所研究的1780~1920年这140年中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或者康波的形成,是人的集体行为的结果。[3]

历史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现象的起落过程,早先有四种解释,分别被称为“创新”、“投资”、“战争”与“资本主义危机”。康德拉季耶夫将长波的A阶段对应到过度的投资,由此带来价格与利率的上升,B阶段则反之。熊彼得则在1930年代以技术的创新解释长波,A阶段对应到新技术的传播及采用,B阶段对应到技术普及后,各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期。

第四国际领导人、比利时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以1964年的一篇论文为长波理论注入新机,当时他预言战后的繁荣景象将在五年后结束。不过曼德尔的理论中并无“长波”,他将之切割成约20-25年的较短周期。

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家多半不承认长波理论,然而长波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华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亦奠基于此。即使在认可长波的经济学家中,对长波的起因、开始年代、及各次长波的划分问题,都没有定论。一些批评者因此认为:所谓“长波”只是强加于大量统计资料上的概念。

不过多数长波理论学者同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已经历了五个长波,而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在熊彼得的理论框架下,这五个长波分别是:

依照这套理论,世界现时(2024年12月22日 08:19:36)正处在第五个长波的转折点。

长波与战争

康德拉季耶夫已经指出,生产扩张使得资本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及新的原料,由此将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华勒斯坦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战争的频率与长波密切相关:大规模战争倾向于在生产上升阶段之前爆发。Joshua S. Goldstein 根据统计资料,推断战争高峰落在长波的生产高峰与价格高峰之间。他以战争能力的提高、竞争加剧与商业繁盛的心理效应解释生产的扩张何以倾向于引发战争。

相关书目

外部链接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 Kondratieff Waves in the World System Perspective. Kondratieff Waves. Dimensions and Perspectives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d. by Leonid E. Grinin, Tessaleno C. Devezas, and Andrey V. Korotayev. Volgograd: Uchitel, 2012. P. 23–64.
  2. ^ Ayres, Robert U. Barriers and breakthroughs: an "expanding frontiers" model of the technology-industry life cycle. Technovation. 1988, 7 (2): 87–115. doi:10.1016/0166-4972(88)90041-7 (英语). 
  3. ^ 江恩小龙. 「康狄夫長波」與「共業」.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