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龙属
建昌龙属(学名:Jianchangosaurus)是一属镰刀龙类恐龙,生存于距今约1.26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中国。模式标本发现于辽宁省的义县组,是一副几乎完整的幼体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建昌龙是一种体型小、体重较轻、两足、地面生活的食植动物,估计可以长到2米(6.6英尺)长,臀部高约1米(3.3英尺)。[1]
建昌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早期,
| |
---|---|
正模标本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鸟吻类 Averostra |
演化支: | 坚尾龙类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
演化支: |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
演化支: |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
演化支: |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
演化支: | 手盗龙形态类 Maniraptoromorpha |
演化支: |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iformes |
演化支: |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 |
演化支: | †镰刀龙下目 Therizinosauria |
属: | †建昌龙属 Jianchangosaurus Pu et al., 2013 |
模式种 | |
†义县建昌龙 Jianchangosaurus yixianensis Pu et al., 2013
|
发现与命名
模式标本41HIII-0308A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县义县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购买了该标本,并在准备过程中将错位的骨骼重新复位。模式种是义县建昌龙(Jianchangosaurus yixianensis),属名意为“建昌县的蜥蜴”(来源于中国辽宁省的一个县的名字,即化石发现地;希腊语单词“sauros”(σαυρος)意为“蜥蜴”)。种名是指义县组;拉丁语后缀“-ensis”意为“来源于……的”。该属由蒲含勇、小林快次、吕君昌、徐莉、吴炎华、常华丽、张纪明以及贾松海于2013年命名。[1]
叙述
建昌龙的模式标本41HIII-0308A是一具几乎完整的幼年恐龙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部分。建昌龙估计臀高1米(3.3英尺),长约2米(6.6英尺)。[1]格雷戈里·保罗估计模式标本个体重量约为20千克(44磅)。[2]
该属有五块骶椎,这种情况与其他基础镰刀龙类相似。肱骨长158.5 mm(6.2英寸),比肩胛骨短约7%。尺骨的长度为12.43 cm(124.3 mm),是肱骨的78%——这接近于在基础镰刀龙类铸镰龙的身体结构中观察到的比例(77%)。耻骨比坐骨长20%,向前方突出,没有“后腰型”的状况。胫骨(31.6 cm(316 mm))比股骨(20.6 cm(206 mm))长1.5倍,这是镰刀龙类中已知的最大比例,与恐龙爬行习惯的发展密切相关。[3][1]
区别解剖特征
根据蒲含勇等人2013年的研究,建昌龙可以根据27颗紧密排列的上颌牙齿来区分;眶前窗的背缘由上颌骨、鼻骨和泪骨构成,但大部分边界由鼻骨形成;眶前窗边缘没有颧骨;一个较短的间隙存在于齿骨前端;齿骨上的牙齿有凹的唇面和凸的舌面(除了六颗前牙外,所有的牙齿都有这种情况);在前背椎骨中缺乏突出的隆起;前尾端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横截面,关节面高而宽;手爪骨稍微弯曲,其屈肌结节位于关节面的腹侧;髂骨浅而细长;围绕杯足窝的脊与髋臼缘汇合;耻骨领之间有广泛的接触。[1]
颅骨与齿列
颅骨保存良好,几乎完整,只缺少腹侧泪骨、后颈颧骨、眶后骨、方轭骨和上隅骨。建昌龙有27颗上颌牙齿和大约25至28颗齿骨牙齿。然而,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上颌前部是没有牙齿的[注 1],他们假设它的上颌前部被喙覆盖。前颌骨侧面颊缘有一系列的孔,这也支持了这一点。相比之下,在大多数现代鸟类中,喙持续生长并脱落,在某些物种中,其颜色随季节而变化。[4][1]
下颚前部向下翻转,与上颚上的喙相配合,起到采摘食物的作用。头骨长23 cm(230 mm),比股骨长10%,这是北票龙所不具备的条件。该属颅骨的衍生特征强烈暗示了它对食草的适应性。[1]
建昌龙有27颗上颌牙齿和大约25到28颗齿骨牙齿。[注 2]牙齿上的牙冠随着向颅骨后部发展而变小。上颌的牙齿表现出“传统”的牙齿形态,即面向口腔外部的牙齿表面是凸面的。下颚的牙齿具有相反的形态,即面向外侧的牙齿表面是凹的。蒲含勇等人2013年指出,这种牙齿形态很可能在进食时使咬合力最大化,以切割植物材料的纤维,类似于鸟脚类和角龙类。[1]
羽毛印痕
在化石中发现了一系列宽而不分枝的羽毛印痕(只有远端可见)。根据它们的形态,这些印痕被认为是原始羽毛,与北票龙颈部发现的羽毛相似,这些羽毛是在同一地层收集的。作者指出,长而宽的丝状羽毛(EBFF)的出现表明它们可能被用于视觉展示。[1]
个体发育
唯一已知的建昌龙化石是一具亚成体的骨骼。支持此个体发育不成熟的形态学证据包括观察到所有颈椎和背椎骨,以及颈椎肋骨和骶骨椎体的椎体弓软骨结合是敞开的(即没有融合)。肩胛骨和喙突也未融合,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本属的一个个体发育特征,也表明它是一只幼龙。然而,这种情况也可以在某些成年基础镰刀龙类身上观察到。[5][1]
分类学
与原始的铸镰龙、北票龙一样,建昌龙也被归为镰刀龙类基群。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比铸镰龙更为衍生,但比北票龙更原始。本属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尾部椎体呈椭圆形的镰刀龙类。[1]
以下演化树来源于蒲含勇等人(2013年)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展示了建昌龙作为一种非常原始的镰刀龙类与该分类群中其他属的关系:[1]
镰刀龙下目 Therizinosauria |
| |||||||||||||||||||||||||||||||||
以下演化树则是来源于Hartman等人(2019年)的研究,这份研究证实了蒲含勇等人的观点:[6]
镰刀龙下目 Therizinosauria |
| |||||||||||||||||||||||||||||||||||||||||||||||||||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Pu, H.; Kobayashi, Y.; Lü, J.; Xu, L.; Wu, Y.; Chang, H.; Zhang, J.; Jia, S. Claessens, Leon , 编. An Unusual Basal Therizinosaur Dinosaur with an Ornithischian Dental Arrangement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PLoS ONE. 2013, 8 (5): e63423. PMC 3667168 . PMID 23734177. doi:10.1371/journal.pone.0063423.
- ^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2n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62−168. ISBN 9780691167664.
- ^ Coombs, W. P. Jr.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ursorial adaptations in dinosaur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78, 53: 393–418. doi:10.1086/410790.
- ^ Bonser, RHC; Witter, Mark S. Indentation hardness of the bill keratin of the European Starling. The Condor. 1993, 95: 736–738. doi:10.2307/1369622.
- ^ Brochu, CA. Closure of neurocentral sutures during crocodilian ontogeny: implications fo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fossil arch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6, 16: 49–62. doi:10.1080/02724634.1996.10011283.
- ^ Hartman, S.; Mortimer, M.; Wahl, W. R.; Lomax, D. R.; Lippincott, J.; Lovelace, D. M.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 PeerJ. 2019, 7: e7247. PMC 6626525 . PMID 31333906. doi:10.7717/peerj.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