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鸲

一种动物

日本歌鸲学名Larvivora akahige)为鹟科鸲鸟属鸟类。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冬时经河北、江苏、而在广东、广西福建越冬、偶见于台湾香港等地,在越冬时多见于混交林的潮湿下木间以及偶尔遇见于低地。[2]

日本歌鸲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鹟科 Muscicapidae
属: 鸲鸟属 Larvivora
种:
日本歌鸲 L. akahige
二名法
Larvivora akahige
(Temminck, 1835)[2]
异名

Erithacus akahige
Luscinia akahige

分类

日本歌鸲、琉球歌鸲欧亚鸲曾被归类于鸲属Erithacus)。2006年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这两种东亚物种与当时属于歌鸲属Luscinia)的蓝歌鸲更为相似,而非欧亚鸲。[3] 2010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歌鸲属多系群。因此,为了容纳包括日本歌鸲、琉球歌鸲、蓝歌鸲及其他曾归类于歌鸲属的物种,鸲鸟属Larvivora)这个被重新使用。[4][5]

描述

日本歌鸲体型约14-15公分。[6] 这种鸟类主要呈灰色和亮橙色。雄鸟从头顶到臀部为橄榄棕色,脸部和颈部为橙色,胸部和下腹呈灰色。它们的尾巴为红棕色,双腿为粉棕色,喙为黑色。雌鸟与雄鸟外观相似,但橙色和棕色较暗淡,分布范围也较小。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胸部有深色斑点,头顶至背部为淡红褐色。[6]

栖地

日本歌鸲栖息于自然环境中,如岛屿、湖泊、山区及温带森林。这些栖地中富含日本歌鸲食用的小型昆虫和植物。具体来说,它们生活在潮湿、茂密且阴暗的区域,如溪谷和溪流沿岸的灌木丛。许多日本歌鸲栖息于日本的阔叶林落叶林,包括本州四国北海道库页岛屋久岛,冬季迁徙至东南亚[6]

伊豆群岛

生活于日本东南部伊豆群岛的日本歌鸲,由于地理隔离,通常被认为是可区别的亚种L. akahige tanensis,与本土的L. akahige akahige群体不同,区分依据包括羽毛颜色等表型特征。[7] 此外,与栖息于夏季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本土日本歌鸲不同,伊豆群岛的亚种会迁徙至低地温暖的森林。由于两个群体之间的距离很大,基因流很少发生,伊豆群岛内的族群近亲繁殖相对普遍。[7]

亚种


历史

日本歌鸲是一种在日本群岛上数量丰富的物种。1835年,康拉德·雅各·特明克在其著作中将日本歌鸲和琉球歌鸲归类于Erithacus akahige。2006年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后,该物种被归类于鸲鸟属Larvivora),意为“毛毛虫食者”,这也构成了其现今学名的一部分。[9]

食性

日本歌鸲的学名意为“毛毛虫食者”,显示它们以甲虫、昆虫、麦皮虫、小蟋蟀、果实及其他小型昆虫为食。它们被视为杂食性动物。

繁殖

日本歌鸲在5月和6月于日本中部地区进行繁殖[6] 雌鸟会用苔藓、细枝、干叶、蕨类和树根筑巢。当雌鸟准备好后,它每天产下一枚蛋,共产3-5枚绿色蛋,并进行约两周的孵化。雏鸟孵化后,会被抚育约31天,直到它们羽翼丰满离巢并独立。日本歌鸲不会终生配对,只在春季繁殖季节寻找伴侣。

鸟鸣

日本歌鸲属于小型鸣禽,它们的鸣声声通常以单音开始,音量极大,随着鸣声过程逐渐减弱。它们的叫声类似于电话铃声:简单而间隔良好的乐句,夹杂着短促的咯咯声。雌鸟在筑巢和孵化期间会鸣声,雄鸟也会鸣唱,但一旦产卵,鸣声的频率会显著降低。[6]

 

参考文献

  1. ^ Erithacus akahig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日本歌鸲.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Seki, Shin-Ichi. The origin of the East Asian Erithacus robin, Erithacus komadori, inferred from cytochrome b sequence dat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6, 39 (3): 899–905. PMID 16529957. doi:10.1016/j.ympev.2006.01.028. 
  4. ^ Sangster, G.; Alström, P.; Forsmark, E.; Olsson, U.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Old World chats and flycatchers reveals extensive paraphyly at family, subfamily and genus level (Aves: Muscicapida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0, 57 (1): 380–392. PMID 20656044. doi:10.1016/j.ympev.2010.07.008. 
  5. ^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编). Chats, Old World flycatchers.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6.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16 [20 May 2016]. 
  6. ^ 6.0 6.1 6.2 6.3 6.4 Collar, Nigel; del Hoyo, Josep; Kirwan, Guy M.; Christie, David. Kirwan, Guy M , 编. Japanese Robin (Larvivora akahige). Birds of the World. 2021 [2021-10-17]. S2CID 244434353. doi:10.2173/bow.japrob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英语). 
  7. ^ 7.0 7.1 Seki, Shin‐Ichi.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Robin (Larvivora akahige) endemic to East Asian islands. Ibis. February 2023, 165 (3): 875–889. ISSN 0019-1019. doi:10.1111/ibi.13197 (英语). 
  8.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日本歌鸲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9. ^ New BirdLife report: 1 in 5 bird species in Europe is threatened by extinction.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1-10-14 [2021-10-17] (英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