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西
浦西,上海市的一个地片名称,是上海市政治、金融、商业、文化的中心区域,因在黄浦江以西,故名。狭义泛指黄浦江以西的沿江地带。广义指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区,包括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徐汇区。[1]通常也涵盖了苏州河以北的上海市区,包括虹口区、杨浦区。近郊上海居民习惯也称浦西为上海。[1]
浦西 | |
---|---|
自然地理 | |
所处海域 | 上海中部 |
管辖 | |
中国 | |
分区 | 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普陀区 |
历史
城墙时代
上海市最早的市区是在原南市区(现被并入黄浦区)部分,上海市民俗称“老城厢”。这个范围为今天中华路人民路的区域里面,即上海县城。城墙于1912年,由沪军都督府及上海乡绅进行筹款拆除,并填护城河,筑成中华路以及民国路(1949年以后改称人民路)。
殖民时代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184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与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在上海县城签订《上海租界章程》,在苏州河以南、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东建立租界,法国也在洋泾浜以南划定法租界。
日后,随着1890年代的租界扩张以及工部局和公董局的“越界筑路”,浦西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包括越界筑路地段。
由于作为租界时期的城市中心,租界当局在浦西投入较多资金用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包括1908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外白渡桥。浦西逐渐成为上海以及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政府时期,浦西聚集了四行两局一库、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数家外资银行驻华总部。
1949年以后
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租界人口激增。1943年,随着租界的结束,浦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租界。到1949年时,浦西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居住着将近520多万的人口。
由于西方殖民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抗日战争起的关键因素。浦西逐渐分化为两极,在上海话中称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基本上是租界地区,即今老黄浦、老静安、老卢湾以及虹口、徐汇部分地区。下只角多为闸北、普陀的棚户区[2]。
1956年以后,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上海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上海的人口趋于稳定增长。尤其在计划生育实行以前,上海人口增加幅度较大。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海公共工程因为计划经济的部分原因导致城市公共设施老化,较多的仍是沿用数十年前租界当局的公共设施。
1990年代以后,浦西开始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如今的浦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繁华最时尚的地区之一。
交通
浦西拥有上海最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拥有高架路、公交、地铁、高架轨交、轮渡等立体化的网络。
目前运营的公交线路有上千条。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以及建成的共有10多条线路。城市中心拥有成都路高架以及延安路高架。市区周边拥有三道环线高架路,即内环、中环、外环。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亦位于浦西地区。
住宅条件
浦西在1980年代,大部分住宅为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花园洋房。90年代初上海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开工、以及旧区改造的进行,大批石库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塔式公寓或者连排公寓,而千禧年至今上海开始大力建设高层公寓小区。 目前浦西可以看到上文所指的所有类型的住宅,目前的新建住宅多以高层公寓小区为主。
观光景点
上海浦西有着众多的观光旅游景点,其中以人文历史类为主要景点区。
- 人民广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
- 外滩:即中山东一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区域,由一段沿黄浦江的马路和沿路的建筑和设施构成,为上海重要的地标之一。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外滩沿路坐拥二十多幢风格各异的的历史建筑,有折衷主义的,也有文艺复兴式的,还有早期现代式的,故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自上海开埠后,外滩就开始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
- 外滩源:外滩源是上海一块历史悠久的区域,位于上海外滩北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是近代上海政治、文化、西学、金融、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保留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建筑。1848年,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最先在这里开始建造。之后,这里又集中了许多的非营利组织,如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等。
- 南京东路:上海市中心一条东西向马路,东起中山东一路的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其中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段为商业步行街。南京东路辟筑于1851年,是上海开埠以后最早修筑的几条马路,并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
- 南京西路:南京西路是上海传统的四大传统商业街,云集了众多高档商场、写字楼包括目前上海浦西第一高楼会德丰国际广场以及酒店。同时这些现代建筑与保留下来的花园住宅、公寓等其它历史建筑一起形成了现在南京西路特有的风味。
- 静安寺:上海静安寺是一座佛教寺庙,位于中国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颇具影响的名刹之一。
- 上海恒隆广场:恒隆广场(Plaza 66)是上海第5高的摩天大楼,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北侧的1266号,陕西北路与西康路之间。地上66层,288米,地下3层,裙房5层,占地30788平方米。设计师为Kohn Pedersen Fox,流线型玻璃主体建筑,建成于2001年,建成时是中国上海浦西地区的第一高楼。包括写字楼和上海高档购物中心。
- 新天地:上海新天地于2001年建成,是香港瑞安集团在上海投资建设的一个现代化餐饮、休闲、娱乐和购物的时尚地标。靠近淮海路商业街,周围有多家高级写字楼。同时,新天地亦是一个保留了上海本土文化的旅游景点。
- 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北苏州路250号上海邮政大楼内,主要由二层展厅、楼顶花园、一层中庭实物模型展区、大清邮政局场景及“未来邮政”环幕影厅组成。
- 淮海路:上海淮海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条著名商业街,云集了众多高档商场、写字楼以及酒店,但同时也仍然保留了不少历史建筑。在上海,广义的淮海路一共包括3段:东端的淮海东路,东起人民路,西迄西藏南路,长373米,在法租界时代原名宁波路。西端的淮海西路,长1506米,东起华山路,西迄虹桥路、凯旋路交汇处,原名乔敦路,开辟于1925年,是最后一批的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30年代改称陆家路。淮海东路和淮海西路都是长度较短的僻静马路,与繁华的淮海中路大异其趣。狭义的淮海路专指淮海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华山路,全长5500米。是横贯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条主干道。1900年法公董局兴建,重庆路以东位于刚刚拓展的上海法租界内,形成华人商住区,多石库门里弄住宅;以西属于越界筑路,当时还是乡村地带,1914年也被圈入上海法租界,到1920年代附近一带形成大规模的高级住宅区,花园洋房和高级公寓较多。1930年代,随着大批白俄难民的到来,在中段迅速形成十分繁华,富有异国情调的高雅商业街。
- 田子坊:田子坊是上海的一处弄堂,位于黄浦区泰康路210弄,为国家3A级景区。田子坊本名志成坊,建于1930年,画家汪亚云一家曾入驻其中的隐云楼,创办了“力社”。2001年街坊改造,黄永玉将其改为今名,与《史记》所载中国最年长画家田子方谐音。2005年,田子坊得以跻身上海十大创意产业聚集区。坊内各式建筑混杂,涵盖了折中主义、新文艺复兴、现代主义、中国传统砖木结构、西班牙式、英国城堡式、巴洛克式各种风格。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最为多样,有20余种。坊内内有酒吧、画廊、艺术工作室、购物小店等。
- 百乐门:百乐门大舞厅是上海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该娱乐场于1933年正式对外营业,曾一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上海的核心地带,吸引了无数社会名流,被誉为“东方第一乐府”。 该娱乐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218号,华山路路口处,东临静安寺。
- 豫园:豫园座落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原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有城隍庙、豫园商城,是建于明朝时期的古典园林。豫园建于1559年,最初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园林,他建造此园林的目的是“愉悦老亲”,而“愉”和“豫”意思相通,故而得名豫园。之后,豫园辗转于多人之手并经受多次战火的摧残。如今,其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代表并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游览胜地。
- 和平饭店:和平饭店(英语:Peace Hotel)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与外滩路口的一家饭店,其有南楼和北楼两栋历史建筑组成。991年到1994年,和平饭店连续4个年度被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并至今仍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被评为世界著名饭店的酒店。
- 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 常德公寓:原称爱林登公寓(英语:Eddington House),位于上海静安区常德路195号,靠近南京西路与愚园路。张爱玲曾于1942至1947年居住在这座公寓5层的65室,并在此期间发表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
- 国际饭店:国际饭店(英语:Park Hotel)位于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南京西路北侧与黄河路西侧的转角处,建成于1934年,是上海的一座著名老饭店,为上海滩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地标之一,也是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的原点所在地。自该饭店建成以来,建筑内部的装潢经过多次更改,所有权也曾有更换。2006年5月25日,国际饭店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汇丰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曾称市府大楼),是一幢位于上海外滩12号的知名建筑,是外滩占地最多、门面最宽、最为壮观的大楼。其曾于1923年至1955年期间作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管辖中国大陆所有的业务。今天大楼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大楼于1921年5月5日开工,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于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1989年,汇丰银行大楼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汇丰银行大楼曾被称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曾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曾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其精致的穹顶壁画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现在,汇丰银行大楼与其北面的江海关大楼一同是每年跨年期间外滩4D灯光秀的举办地。
- 上海亚细亚大楼:上海亚细亚大楼(英语:Asia Building, Shanghai),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也因此被称为“外滩第一楼”。该楼由麦边洋行出资、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于1913年兴建,1916年竣工。大楼总高八层,外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1989年,被选入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 上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位于今上海外滩,南邻格林邮船大楼。大楼选址于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外滩29号,启建于1911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并在1914年建成。目前,进驻此建筑的是光大银行外滩支行。
- 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又称天主之母堂,俗称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8号。该教堂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1960年时,该教堂成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
- 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西路1000号,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和上海的第一个展览馆,中心部分模仿圣彼得堡的海军部大厦中央塔楼,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会德丰国际广场:会德丰国际广场是位于上海南京西路1717号的一幢摩天大楼,紧邻静安寺。会德丰国际广场由九龙仓集团开发,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设有两座附楼。大楼高270米,共54层。截止至2014年7月,大楼是上海浦西第一高楼,上海第五高楼。
- 静安别墅:静安别墅,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片新式里弄住宅,曾被称为“小上海”。住宅北临南京西路,南临威海路,西临陕西北路,东临茂名北路。静安别墅是上海最大型的新式里弄,于民国21年建成,因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故而得此名。1994年,静安别墅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马勒别墅: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路南侧,陕西南路30号。是一所具有浓郁的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1926年就开始了设计的构思,据说这所房子是按照当年花园主人马勒最为宠爱的小女儿的一个梦境所设计。设计用了3年随后从1929年开工到1936年竣工,总共花费了10年时间。1989年,马勒别墅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由名为“衡山马勒别墅饭店”的餐馆使用。
- 上海蔡元培故居:上海蔡元培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上海中山故居:上海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香山路东端,是1918年-1925年孙中山在上海期间的寓所。这是一幢2层楼的花园洋房,紧邻复兴公园(原法国公园)。孙中山在这里曾进行过不少重要活动,如撰写《实业计划》、会见苏联特使越飞等。1945年以后被改为国父纪念馆,现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位于黄浦区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器与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 上海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延安路西藏南路,建于1930年,原名南京大戏院,1949年改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上海音乐厅由华人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筑风格属于上海地区少有的欧洲传统风格。休息大厅十六根合抱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观众厅的构图简介规范,复杂又不显零乱,富有层次变化,色彩庄重淡雅,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自然音响之佳,得到建筑学专家及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阿卡多、祖克曼;钢琴家拉箩查、傅聪、殷承忠,费城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曾来此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 大上海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英语:Metropol Cinema),原名大上海大戏院,后曾改称遵义电影院,位于上海西藏中路500号,是上海近代一家著名的剧院。建筑由上海融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委托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并由陈植所主持,于1933年11月建成。1989年,大上海电影院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其他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1.0 1.1 《上海地名志》>>第三篇 居民地地名>>第二章 地片、区片>>第一节 地片.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当“下只角”变成“上只角”. 新民周刊. 2018-11-30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