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大街

澳門街道

营地大街(葡萄牙语:Rua dos Mercadores;古称澳门大街澳门街,又称大街),是澳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其北端在关前后街口由草堆街起,南端越过新马路以后至天通街与红窗门街之间,共长310米。

 
       
營地大街
 
       
RUA DOS MERCADORES
营地大街,老店有远来饼家和新中央酒店(左后绿色建筑)
道路长度310米(1,020英尺)
车速限制60公里每小时
地点澳门大堂区
起点关前后街、草堆街
主要路口
终点天通街、红窗门街

名称由来

此条街道的官方名称为大街,后又称为营地大街,其名源于此地曾是军队扎营之地。但军队扎营原因的说法有三,其一此地曾是明朝军队扎营之地,以限制葡萄牙人之活动。其二是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借口协助保护澳门免受法国入侵,曾强行在此驻扎而得名。其三是在十九世纪之初,由于海盗横行,清政府曾驻扎兵营在此保护居民。另外,营地大街又称澳门街,曾是澳门中外客商汇聚进行商业活动的街道,其葡文名称Rua dos Mercadores(意即“商人街”)亦由此而来。

沿革

最早期的营地大街,是位于澳门半岛西岸,附近一带的许多水口(较深的水道)则供外国商船停泊上落货物和上岸进行贸易。最初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活动,并在1557年开始在澳门筑屋居住,形成澳门半岛南面海岸一条狭长地带,即澳门街,也是当时澳门唯一的街道。[1]后来随贸易扩展,营地大街不单成为繁盛的贸易市场,亦可说是中国人与葡萄牙人之间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线。澳门最早期只有营地大街作为商业街道,其后与关前街和草堆街组成繁盛的商业街区。后商贾们并同组成三街会馆,供商人间联络感情和沟通商情。当时的清政府利用三街会馆发布公告,其后的澳葡政府亦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随着时间的流逝,营地大街的地理位置亦由于冲积和填海造地成为内陆。昔日营地大街的重要商业地位已不再,但如今仍与新马路十月初五日街等共同构成澳门重要的商业购物区。

文化意涵

珠江三角洲一带流传着“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的说法,此澳门旧称说明了澳门的空间和地位。而当中“澳门街”所指的,便是此历史悠久的营地大街。由于营地大街曾是中国人与葡萄牙人之间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线,故《澳门街道历史考察研究》亦称之为“文化种族的分界线”。营地大街的文化涵意可想而知。

附近老店

 
街道上的旧唐楼
 
街道上的西洋建筑
  • 远来饼家(1920年至1984年为大型茶楼,为当时众多大型茶楼之一;后改为经营传统饼食,原址于1994年被售出并已拆卸,现于原址对面继续经营。诗人郑妙珊为家族成员之一。)
  • 金马轮饼家/茶餐室
  • 景然栈烧腊店
  • 世界书局(已结业)
  • 胜利茶餐厅
  • 巧华机器洗衣(已结业)
  • 新中央酒店
  • 龙栈饭店(今新龙栈饭店)
  • 炜记衣车公司

沿途主要街道

参考来源

  1. ^ 澳門五百年. 亚洲电视本港台. 2010年1月30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