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字

閩南語及臺灣台語拉丁字母書寫系統

白话字Pe̍h-ōe-jī、POJ)是一种以罗马字母书写的台语正写法[1]。白话字本身不仅是音标,经过发展后已被视为一套具有完整系统的书写文字,被广泛的台语使用者作为书写表记的工具之一。

白话字
Pe̍h-ōe-jī
台语罗马字
A sample of POJ text
白话字范文
类型 (修订版)
创造者麦都思(最初版本之发明者)
打马字(最为通行之改良者)
使用时期
1830年代至今
语言闽南语泉漳片
厦门话
台湾话
东南亚福建话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白话字用例:台南东门巴克礼纪念教会

白话字在1810年代由基督教伦敦传道会传教士麦都思海峡殖民地马六甲创造并推行(设计上以漳州话为基础),其于1837年出版《福建方言字典》。外界称为教会罗马字,可是白话字使用者并不认同这个称呼。[2]。白话字于1850年代由东南亚传播至厦门,由多位传教士改良之,当中以打马字版本(设计上以厦门话为基础)最多人使用而成当今主流写法。若条目无特别强调,本条目内文皆主指打马字版本;在学界,常以甘为霖版本与闽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对照,而被称作“甘为霖方案”或“《厦门音新字典》方案”。

白话字已有百年以上的实际使用历史,亦曾经在闽南地区(泉、漳)、台湾和东南亚的教会中普遍使用。1865年宣教师马雅各医师于台南设立传教本部并开始推行白话字,用于圣经、圣诗、报纸、杂志之书写,巴克礼牧师于1885年更发行《台湾府城教会报》(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作为教会的机关刊物,白话字至此确实在台湾落地生根,也陆续产生了不少的白话字文学作品[1]。其后亦有大量非宗教人士使用之,更有人用其书写客家语

在台湾,1970年代国民政府实施国语政策,全面禁止使用白话字,并没收教会的白话字圣经;而同时代,台湾民间的白话字也因为推普运动而渐渐式微[3]。1990年代政治开放后,才开始恢复生机,至2006年,政府以白话字为基础,小幅修改后成为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概说

名称

白话字
繁体字 白話字
简化字 白话字
白话字 Pe̍h-ōe-jī
 
以白话字印刷之圣经

根据张学谦的说法[4],“白话字”这个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区别三种不同的汉语书写方式。第一种是采用文言的汉诗、汉文当作主要工具的书写方式,过去的闽台口语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孔子字”。第二种则是采用官话的白话文书写方式,被称之为“唐人字”。第三种则是人士日常使用的白话,因为这种书写系统既不是高深的汉文,也不是非母语的官话,而是记录日常生活的口语语言,所以叫做“白话字”。

虽然有人将“白话字”称之为“教会罗马字(Church 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数现在提倡白话字的学者,都不赞成采用“教会罗马字”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文字。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称呼会让人联想到教会,“然而实际上,非教会人士使用白话字反而比教会人士还多”。[4]

罗马字母

字母

白话字使用17个基本拉丁字母(A, B, C, E, G, H, I, J, K, L, M, N, O, P, S, T, U)、二个变体字母(, ᴺ)、七个二合字母(CH, JI, KH, NG, PH, SI, TH)、二个三合字母(CHH, CHI)、一个四合字母(CHHI),另外还使用六种附加符号来标示声调

poj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poj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TL a b ts tsh e g h i l/j k kh l m n nn ng o oo p ph s t th u
  • 其余九个基本拉丁字母(D, F, Q, R, V, W, X, Y, Z)仅在书写外语时使用。
  • Ch, Chh, J, S 后接 i 时会形成颚音化。故Chi, Chhi, Ji, Si被视为合成字母。
  • o͘ 右上角的点是 Unicode U+0358 ͘ COMBINING DOT ABOVE RIGHT组合附加符号

字母名称读法

对于个别的字母,或合成字母(二合字母三合字母四合字母等)它们的单独名称在使用上的读法。以下是其中的两种读法列出以供参考。[5]用法范例:比如两个无线电台以ITU-R M.1677国际摩尔斯电码(international morse code)建立通讯连结〈s1 DE s2 K〉(呼叫s1,这是s2,结束);字母读法〈es-(it/chi̍t) de-e es-(jī/nn̄g) ka〉。[6]其它拉丁字母参考读法:c(ce), d(de), f(ef), q(qu), r(er), v(ve,(vi)), w(wi), x(ex,(eks/iks)), y(ye), z(ze,(zi))。[7]

字母 a b ch chh e g h i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u
读法 1 a be che chhe e ge ha i je ka kha el em en e nge ә/ɤ/o ɔ pe phe es te the u
读法 2 a bi chi chhi e gi hi i ji ki khi li mi ni i ngi o pi phi si ti thi u

子音

双唇音 齿龈音 龈颚音 软颚音 声门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鼻音 m [m]
毛(mo͘ )
n [n]
耐(nāi)
ng [ŋ]
雅(ngá)
塞音 不送气 p [p]
边(piⁿ)
b [b]
文(bûn)
t [t]
地(tē)
l [d]
柳(liú)
k [k]
求(kiû)
g [g]
语(gú)
(不标) [ʔ]
英(eng)
送气 ph [pʰ]
颇(phó)
th [tʰ]
头(thâu)
kh [kʰ]
去(khì)
塞擦音 不送气 ch [ʦ]
曾(chan)
j [ʣ][a]
字(jī)
chi [ʨ]
尖(chiam)
ji [ʥ][a]
入(ji̍p)
送气 chh [ʦʰ]
出(chhut)
chhi [ʨʰ]
手(chhiú)
擦音 s [s]
衫(saⁿ)
si [ɕ]
写(siá)
h [h]
喜(hí)
边音 l [l]
柳(liú)
  1. l齿龈边音l],不过其音值则是[d/l],音韵地位应该是浊齿龈塞音d]。
  2.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毛、耐、雅”没有在十五音里,罗马字将其写做 (m, n, ng)。实际声母为 (bⁿ, lⁿ, gⁿ)。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白话字不标。
  3. 在部分早期文书当中,曾经以ts来取代后方不是接母音/i/与/e/的ch,如:tsa
  4. 除了字首以外,ptkh也可以放在字尾形成一个闭音节,但此时h表示的为不送气声门塞音/ʔ/,如:Pe̍h(白)。

母音

单母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基本 鼻化 基本 基本 鼻化
高元音 i [i]
衣(i)
iⁿ [ĩ]
圆(îⁿ)
u [u]
污(u)
uⁿ [ũ]
张(tiuⁿ)
中元音 e [e]
礼(lé)
eⁿ [ẽ]
生(seⁿ)
o [ə]
高(ko)
[ɔ]
乌(o͘ )
oⁿ [ɔ̃]
唔(oⁿ)
低元音 a [a]
查(cha)
aⁿ [ã]
衫(saⁿ)
复合母音
双母音 三母音
白话字 ai au ia iu io oa oe ui iau oai
国际音标 [aɪ] [aʊ] [ɪa] [iu] [ɪo] [ɔa] [ɔe] [ui] [ɪaʊ] [ɔai]
鼻母音
m [m̩]
姆(ḿ)
ng [ŋ̍]
酸(sng)
  •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 鼻母音不需要子音单独也能成为一个音节,如:黄(n̂g)、姆(ḿ)。
  • 要标注鼻音时,在整个音节的右上方加上“”,如:hohⁿ(𠳝)。
  • 声母是 m、n、ng 时,不加表示鼻音的 ⁿ。

韵母列表

韵腹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
[m] [n] [ŋ] [p̚] [t̚] [k̚] [ʔ]
[a] a aⁿ am an ang ap at ak ah ahⁿ
[aɪ] ai aiⁿ aih aihⁿ
[aʊ] au auh
[e] e eⁿ eh ehⁿ
[i] i iⁿ im in ip it ih ihⁿ
[ɪa] ia iaⁿ iam ian iang iap iat iak iah iahⁿ
[ɪaʊ] iau iauⁿ iauh
[ɪə] io eng ek ioh
[ɪɔ] iong iok
[iu] iu iuⁿ iuh iuhⁿ
韵腹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
[m] [n] [ŋ] [p̚] [t̚] [k̚] [ʔ]
[ə/ɤ/o] o oh
[ɔ] oⁿ om ong op ok o͘ h ohⁿ
[ɔa] oa oaⁿ oan oat oah
[ɔai] oai oaiⁿ
[ɔe] oe oeh
[u] u un ut uh
[ui] ui
[m̩] m mh
[ŋ̍] ng ngh

声调

 
白话字的五个主要常用声调,由左而右分别为2、3、5、7、8。至于1、4两声调则不须标号

以下以a为标注范例:

调号 1 2 3 4 5 6 7 8
传统调名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赵氏声调标志 ˥ (55) ˥˩(51) ˧˩(31) ˧(3) ˨˦(24) ˧(33) ˥(5)
白话字 a á à ap/at/ak/ah â ã ā p/t/k/h

调号标记规则

以下简介的是《圣经》巴克礼译本调号标记原则,有些文献可能会有差异。http://ip194097.ntcu.edu.tw/memory/TGB/thak.asp?id=1834&page=12

  1. 白话字书写时,标记之调号为该对应汉字本调,至于实际读出的声调则需以连续变调之规则进行变调。
  2. 顺序:《o>e>a>u>i>ng>m》;而 ng 标示在字母 n 上。
  3. 例外
    1. oai、oan、oat、oah 标在 a 上。
    2. oeh 标在 e 上。
  4. 在第4、8声调时,仅第8声调标记在入声字母(-p、-t、-k、-h)的前一个元音字母上。

轻声及变异特性

根据《圣经巴克礼译本,表示轻声的字词只要书写各个字的本调,并于轻声音节前方加上两个连划(--)。然而在不影响句子意思时,一般会省略标记。

亦有用〈 · 〉来替代传统的半形连字符〈--〉、比如: 这里的〈chia--ê〉写为〈chia ·ê〉[11][12]

再而同样的汉字,读轻声与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或语气上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

  • kiaⁿ sí(惊死,害怕死亡,“胆小”);kiaⁿ ·sí (惊--死;怕得要死)。
  • 后日 āu ji̍t(日后、以后、将来;不特定未来);āu ·ji̍t(后天

音节

以下为白话字的音节列表,不计声调共有716种音。

书写规则

连划

白话字印刷书传统上是音节之间以连划 (hyphen) 相连,单词之间以空白断开,如:Tâi-pak Tāi-ha̍k(台北大学)。

但是单音节词是否有必要相连成复合词,常引起讨论。导致每个人、甚至每次的连法都不尽相同。Tâi Pak Tāi Ha̍k (台北大学),这样写对白话字使用者也不会造成阅读困难。

无连划

手写书信有朝不写连划的方向发展,各音节分开写 (类似越南文)。只剩外来语会以不标声调的形式将音节相连。如:Bu-lun (武仑,布农族)。

字首大写

同英文之书写习惯,在每一句句首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另外在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的每一个词之词首,也以大写书写,如:Tâi-oân (台湾),Chhòa Pôe-hóe (蔡培火)。

历史

肇始与发展

 
白话字缮打范例

白话字可以说是源自东南亚华人和西欧传教士合作的成果。传教士在东南亚建立前进基地并透过当地华人的协助下设计出福建话的罗马字书写系统后,这套书写系统就进一步被介绍到东南亚各地、福建、台湾。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后,台湾从原本是白话字文化的边陲,逐渐变成白话字文化的重镇。当初孕育出白话字的东南亚唐人地区反而逐渐衰退、被华语文取代。福建也因历经战乱、文革、人口变迁、推广普通话等因素而几乎不再使用白话字[16]。由于白话字在台湾人心目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也被称为台湾字。譬如,台湾罗马字协会即如此主张且每年五月份还办理台湾罗马字文化节以推广白话字。

在17世纪文献中,如英国人明郑通商的商馆纪录中,便存在以罗马字母拼写闽南语语音的“白话字”雏型。例如以Ponpoan(本藩)代称延平王郑经,以Camcock(监国)称呼郑克臧,以Sinpouan(新藩)称呼郑克塽,以Tanniah(大娘)称呼郑成功王妃董友,以Go Chungkung(五将军)称呼郑成功五子郑智,以Ched Lawyea(七老爷)称呼郑成功七子郑裕,以Punhee(本院)称呼宰辅陈永华,以Pumpoe(本卫)称呼刘国轩[17]

1860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正式准许外国传教士去中国传教。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在闽南和台湾传教。

白话字最初在厦门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815年马礼逊马六甲开办的英华学院所拟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白话字的最初原始方案可能是发迹于英华学院。由于清朝从18世纪雍正年间开始禁制基督教,西方传教士直到鸦片战争都无法到福建闽南地区去传播基督教。因此,英国传教士把传教的工作重点放到了海外华人身上。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年-1857年)于1816年被派往马来亚马六甲(当时为英国殖民地)进行传教工作。 为跟马来西亚当地的福建人(闽南人)沟通,麦都思也开始学习福建话,于1820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词汇册子,并且在1832年出版了一本英语版的闽南语字典 《从阅读和口语成语看福建方言词典》 (Dictionary of the Hok-kë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1832) 。这是西方第一本英语版的闽南语词典,他在这本字典里首度使用原始的白话字 (Pe̍h-ōe-jī )来做闽南语的罗马拼音。不过,这是教会罗马字(教罗)的原始版,跟现在的教罗仍有差别。麦都思的原始白话字可说是受了马礼逊的影响 ,但为了拼写闽南语做了许多改变。因此,白话字(闽南语教罗)的起源可说是源自东南亚。

1850之后,由于鸦片战争厦门被迫打开门户,许多英国传教士陆续前往厦门,闽南以及台湾传教,在麦都思的基础上继续改进教罗,陆续出版了许多英语版的厦门话字典。外国传教士来厦门传教,就是使用这方案学习厦门腔闽南话。1844年-1848年,约翰·卢还在厦门编了一本《罗马化会话字典》(按即《厦门词汇》),显然也是为了帮助传教士学习厦门腔闽南话。由此可见,这种白话字起初是为了外国人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们自己阅读《圣经》,就把原来为外国传士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白话字用来翻译《圣经》。第一个用白话字翻译《圣经》的是养雅各,他用罗马字拼写《圣经》的一部分,即《创世记》中约瑟的历史记载。而第一个拿这种白话字对教徒进行教学的是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养雅各、罗啻一起在厦门的一个教会学校教学罗马字,使用的书就是养雅各翻译的《圣经》。

在白话字推行初期,罗啻编纂了一部《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按即《厦门话课本》),1855年在广州出版。之后,杜嘉德根据约翰·卢的《罗马化会话字典》(《厦门词汇》)编纂了一部《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按即《厦英大辞典》,1873年)。打马字先是于1852年编写了一本《唐话番字初学》,后来又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个字典》(1894年)。这些对于闽南白话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白话字编撰了《厦门音新字典》。

白话字产生以后,在教会里迅速传播,影响很大。这些教会人士之所以会推动白话字,是因为他们认为白话字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1. 白话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2. 白话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3.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白话字;
  4.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5.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6. 白话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18]

在以上所列的这些理由当中,除了第四点和宗教直接相关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白话字的工具性用途相关的。

在中国大陆,1920年代以后,由于国语运动兴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会不再宣传白话字,但是白话字的影响在教会里却不断扩大,许多教徒继续学习和使用白话字,用白话字读《圣经》,用白话字写信。

在台湾,由于1945年之前为日本统治时期,白话字的使用并不受当时国语运动的影响。大约1970年代以后,由于中华民国国语(北京话)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会于主日学时不再教白话字,导致教会内白话字使用者有明显老化与断层的现象[3]。台南市政府文化资产管理处曾于2012年委托国立成功大学蒋为文教授针对台湾现有的白话字使用者做调查访问并进行影音记录[19]

根据1955年黄典诚先生的统计,当时闽南话白话字的传播地区和人数如下:

 
陈嘉庚的堂兄弟所提供的新加坡白话字书信
地区 人数
福建(闽南等地) 34000人
广东(潮汕等地) 1000人
其他省市 8000人
台湾 32000人
越南 2000人
缅甸 1500人
泰国 7000人
菲律宾 7000人
马来西亚 10000人
印尼 10000人
其他国家和地区 3000人
合计 115500人

拼法演变

年代 作者 白话字的拼法演变与国际音标对照[20] 来源
[ʨ] [ʦ] [ŋ] [ɪɛn]~[ɛn] [iat̚] [ɪk̚] [iŋ] [ɔ] [◌ʰ]
1832 麦都思 ch gn ëen ëet ek eng oe ʼh [nb 1]
1853 罗啻 ch ng ian iat iek ieng ʼ [nb 2]
1869 MacGowan ts ng ien iet ek eng h [nb 3]
1873 杜嘉德 ch ts ng ien iet ek eng ɵ͘ h [nb 4]
1894 打马字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5]
1911 Warnshuis & De Pree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6]
1913 甘为霖 ch ts ng ian iat ek eng h [nb 7]
1923 巴克礼 ch ts ng ian iet ek eng h [nb 8]
1934 蒂普森 ch ng ian iat ek eng h [nb 9]
 
出版于1885年之《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号,文字使用白话字。教会人士将此报续办迄今,堪称台湾历史最悠久之报纸型“期刊”

白话字在台湾

政府压制

 
台湾省政府于1955年禁止教会使用台语拼音之公告

在白话字传入台湾之前,台湾第一个用来拼写当地语言的罗马字系统并不是“白话字”,而是源于17世纪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描写西拉雅语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时间大概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为止。之后才有闽南语白话字传入。

1880年代,是白话字发展的高峰时期,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并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民族国家,所以民间的文字推广运动并未遭受到国家的打压。因此,在台湾清治时期的末期,通晓白话字的人不但不局限于长老教会的信徒,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流传于一般民众之间,极盛时期拥有数十万人的读者人口(酒井亨 2003)。不仅如此,白话字也开创了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基础。在1920年代传统汉字文人使用白话汉文书写创作之前,已有不少用白话字,亦即罗马字书写的台湾新文学作品(蒋为文2004)。

然而,等到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后,殖民政府当局以片假名另造台语拼音系统,并透过教育体系等权力机构流通该新造的系统,以便打击、打压白话字。1922年,台湾近代抗日运动中最重要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在蔡培火热烈建议下,于1924年将白话字的推广订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决定出版白话字相关书籍[21]。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湾总督府所申请设立的白话字研习班,不但未能得到许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镇压、禁止(酒井亨 2003)。最后,连以白话字书写发行的《台湾教会公报》(原《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因妨碍日本殖民者的“国语(日语)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停刊(酒井亨 2003)。

二战后,因为推行国语而打击白话字的例子不胜枚举:1957年,下令禁止在教会公报中使用白话字;1973年,在香港发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辞典》(使用白话字)亦被禁止进口、没收[22];1975年,天主教玛利诺会基督教台湾长老教会新译的台语圣经以及泰雅语圣经(均使用白话字)亦被查禁;1984年,中国国民党专政时期的教育部,函请内政部制止教会使用罗马字拼音传教;其他杂志一刊登白话字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 2003;董芳苑 1996;张裕宏 nd)。

解严以后的发展

随着台湾解严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经因为倍受打压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白话字,也在母语运动参与者的推动下慢慢重新恢复生机。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一些县市,开始用白话字编小学的台语文教科书,这是白话字第一次正式进入公部门所设立的学校里面。后来,国民党又发布了以汉字书写台湾话的《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表》及其拼音方案《TLPA》。由于这个方案(《TLPA》)的初衷是“注音方案”而非“文字”,因此它简化了些许白话字的拼法,使之更易于电脑输入,如将声调符号改为数字标调、上标的小 n 改成平写的 nn 等。不过,这套方案却被一些人(如张学谦 2004)解读为国民党“分而治之、打压台语文”的策略。

母语运动的推行者以不同的台语文书写方式(包括白话字),对台语的书写进行种种的实验。比如说《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TGB通讯》、《台湾乡土杂志》等刊物[23]。以及〈5%台译计划〉、台湾罗马字协会等团体,在1990年代以后的积极进行推展白话字(蒋为文 2001;陈郑弘尧 nd)。

此外,开始有台语文运动的推行者将白话字加以现代化、电脑化的工作。比如说开发和白话字相关的文书处理系统(见郑良伟 1993;苏芝萌 1995等)。并有了网络线上字典、百科全书等。2004年6月底,ISO(国际标准组织)通过叶密豪等人联名申请将白话字符号加入统一码之提案(张学谦 2004)。

白话字(台湾字)文献数字化也是2000年代的重要工作之一。最早将白话字文物以图片方式在网络上呈现的应属脱汉中心的“白话字文物展览”网站。该网站受限于经费,内容虽不多,但却是最早且将白话字文物依其重点分类简介的网站。之后,在民进党执政期间因有较多资源挹注在台湾本土研究,例如2003年成立的国立台湾文学馆,故后续的数字化工作越来越丰富与精致。目前主要的数位网站有:

2013年5月,由台湾罗马字协会等约20个团体于台南合作办理“第一届台湾罗马字文化节”--台语甘字典百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包含[24]

  1. 白话字文物展及史迹导览
  2. 第六届台湾罗马字国际研讨会及第二届台越人文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
  3. 讲台语故事比赛
  4. 查甘字典比赛
  5. 专书出版
  6. 复制白话字印刷机等。
第二届台越人文比较国际研讨会及第六届台湾罗马字国际研讨会于成大办理,计有来自越南、荷兰、丹麦、日本、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及台湾等约八十余篇论文之发表。此次会议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目的是向国际表达台湾人拟将白话字及其文化申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后并安排外宾参观白话字文物及遗址。与会的国际学者均相当肯定台语白话字的文化资产[25]

取得官方地位

2006年10月14日,台湾教育部公布“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台罗),系在白话字基础小幅修改,成为台湾闽南语的拼写标准。可以说经过白话字在台湾经过二世纪的发展,经过学界支持、以及官方整理后,终成为标准的拼音方案。

白话字、台罗仅有少数拼写不同,学习其中一种即可迅速理解另一种;而为了尊重白话字的历史,台罗也特别将白话字标示鼻化元音的-ⁿ及标示[ɔ]的o͘ 列为“传统版”。

文献及出版品

 
蔡培火关于社会评论的书籍《十项管见》,出版于1925年,是用白话字书写的

白话字的出版品在各种不同领域都累积了不少文献。由于白话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的目的而生的,宗教领域的文献自然在白话字中占了相当程度的重要地位(蒋为文 2001)。虽然“白话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的目的来设计,时至今日已经不仅仅限于描写教会事务。在1980年代以后, 对应台湾政治运动的开展,台湾的本土文化界也展开台语文运动,强烈诉求“口说台语、手写台文”。今日较为普遍的3种台文书写方式“全汉”、“全罗”,以及“汉罗”里面所用的台语罗马字,许多团体或个人就是使用全罗的白话字来出版台文作品。譬如,台湾罗马字协会台文笔会就是主张使用白话字的台文团体[26]

第一本白话字的新约圣经《咱的救主耶稣基督的新约》(Lán ê Kiù-chú Iâ-so͘ Ki-tok ê Sin-iok)在1873年由马雅各牧师编辑出版,第一本白话字的旧约圣经《旧约的圣经》(Kū-iok ê Sèng-keng)则在1884年出版(以上两个书目系引自蒋为文 2001;Tada 200a, 2000b),对白话字在早期台湾教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白话字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则在1885年由巴克礼(Thomas Barclay)牧师发行。

至于,在非宗教领域的相关文献,除了上述白话字字典辞典的编辑以外,不论是在文学数学医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也都有相关著作出版[27]。比如说,倪为林于1897年出版的数学书籍《笔算个初学》、戴仁寿于1917年出版的《内外科看护学》、郑溪泮于1926年所出版的小说出死线》、蔡培火于1925年所出版的社会评论书籍《十项管见》等(引自蒋为文 2001)。

国立台湾文学馆于2011年出版一套《台语白话字文学选集》,共分《文化论述kap启蒙》、《台译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五册,以原文白话字及汉罗改写版并存,共近两千页。该书选录的文章大多是1885年至1920年代之间出版的文学及文化论述作品。收录原则为:[28][29]

  1. 对台湾新文学史的书写有贡献。
  2. 对台湾文学创作有影响力。
  3. 对台湾语文的保存及发展有贡献。
  4. 对台湾思想、文化发展有贡献。
  5. 对台湾历史研究有史料价值。该书的出版,不仅呈现了台湾文学馆白话字资料收集计划之研究成果,并提供台湾文学与台湾语文研究的重要史料。该书的出版足以证明台湾新文学的发展比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还早。

计算机处理

白话字最初因为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附加符号而未被一些文字处理软件很好的处理。对白话字的支持现已得到改进并有一些充足的资源来正确输入和显示。一些输入法可以输入符合Unicode规范的白话字符号,包括OpenVanillaMac OS XWindows),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的跨平台台语输入法,以及能在浏览器中输入白话字的Firefox扩展。[30]白话字最初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时候还未被Unicode标准完全支持,引发了一些变通办法。一种方式是将所需的字符编在Unicode私用区,但是需要编者和读者同时安装相应的自定义字体[31]。另一种解决办法是把一些急需的字符替换成相近的符号,比如把ā换成ä或者用标准的o加上间隔号来表示o͘ [31]。2004年引入Unicode 4.1.0的组合附加符号 COMBINING DOT ABOVE RIGHT(U+0358)以后,所有所需的字符可打成标准的白话字而不需要替代方法[32][33]。然而,即使收录了这些字符,仍需要能够正常显示文本的相关字体显示,包括组合附加符号

Unicode 输入码位

以下为白话字所使用的字符及对应的 Unicode 码位。白话字所使用的五个声调字符应当使用组合附加符号(英文:Combining Diacritical Marks)内的字符,而非使用注音符号使用的占位修饰符号(英文:Spacing Modifier Letters)[34][35]。由于白话字并未收录于大五码 (Big5),因此部分台罗拼音字母并未收录于 Unicode 内,Unicode 官方表示未收录字符可以使用间距修饰字符进行自动拼字[36]

白话字带调字符表[1]
字母、阴平(一声) 阴上(二声) 阴去(三声) 阴入(四声) 阳平(五声) 阳去(七声) 阳入(八声) 其他
组合附加符号 ́ (U+0301) ̀ (U+0300) h ̂ (U+0302) ̄ (U+0304) ̍h (U+030D) ˘ (U+0306)
单音标
大写 A Á (U+00C1) À (U+00C0) AH Â (U+00C2) Ā (U+0100) A̍H (U+0041 U+030D) Ă (U+0102)
E É (U+00C9) È (U+00C8) EH Ê (U+00CA) Ē (U+0112) E̍H (U+0045 U+030D) Ĕ (U+0114)
I Í (U+00CD) Ì (U+00CC) IH Î (U+00CE) Ī (U+012A) I̍H (U+0049 U+030D) Ĭ (U+012C)
O Ó (U+00D3) Ò (U+00D2) OH Ô (U+00D4) Ō (U+014C) O̍H (U+004F U+030D) Ŏ (U+014E)
U Ú (U+00DA) Ù (U+00D9) UH Û (U+00DB) Ū (U+016A) U̍H (U+0055 U+030D) Ŭ (U+016C)
M Ḿ (U+1E3E) M̀ (U+004D U+0300) MH M̂ (U+004D U+0302) M̄ (U+004D U+0304) M̍H (U+004D U+030D) M̆ (U+004D U+0306)
N Ń (U+0143) Ǹ (U+01F8) NH N̂ (U+004E U+0302) N̄ (U+004E U+0304) N̍H (U+004E U+030D) N̆ (U+004E U+0306)
小写 a á (U+00E1) à (U+00E0) ah â (U+00E2) ā (U+0101) a̍h (U+0061 U+030D) ă (U+0103)
e é (U+00E9) è (U+00E8) eh ê (U+00EA) ē (U+0113) e̍h (U+0065 U+030D) ĕ (U+0115)
i í (U+00ED) ì (U+00EC) ih î (U+00EE) ī (U+012B) i̍h (U+0069 U+030D) ĭ (U+012D)
o ó (U+00F3) ò (U+00F2) oh ô (U+00F4) ō (U+014D) o̍h (U+006F U+030D) ŏ (U+014F)
u ú (U+00FA) ù (U+00F9) uh û (U+00FB) ū (U+016B) u̍h (U+0075 U+030D) ŭ (U+016D)
m ḿ (U+1E3F) m̀ (U+006D U+0300) mh m̂ (U+006D U+0302) m̄ (U+006D U+0304) m̍h (U+006D U+030D) m̆ (U+006D U+0306)
n ń (U+0144) ǹ (U+01F9) nh n̂ (U+006E U+0302) n̄ (U+006E U+0304) n̍h (U+006E U+030D) n̆ (U+006E U+0306)
双音标 [2]
大写 O͘ (U+004F U+0358) Ó͘ Ò͘ O͘H Ô͘ Ō͘ O̍͘H Ŏ͘
小写 o͘ (U+006F U+0358) ó͘ ò͘ o͘h ô͘ ō͘ o̍͘h ŏ͘
备注
1.^ 黄色底色代表 Unicode 没有单独编码码位给该字符,需要使用组合序列来表达该字符(如上示范)[34]
2.^ O͘ 字母系列可以使用三种组字方式:字母 O + 音标 dot (˙, U+0358) + 八声音标;字母 O + 八声音标 + 音标 dot (˙, U+0358);八声预先组字母 O + 音标 dot (˙, U+0358)。此处省略标注 Unicode 组合。[35]

另外,白话字也需要上标n:

白话字上标
字符 Unicode 码位
U+207F
U+1D3A

Unicode 内未收录的字符需要由字体本身进行预先组字设计,才可正确显示[35]

支援字体

目前支援白话字的字体包括:

输入法

市面上有多种输入法可输入白话字和/或汉字:

实例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白话字、汉字对照)

Liân-ha̍p-kok sè-kài jîn-khoân soan-giân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
Tē-it tiâu 第一条
Lán-lâng siⁿ--lâi chū-iû, 咱人生来自由,
Tī chun-giâm kap khoân-lī siōng it-lu̍t pêng-téng. 伫尊严及权利上一律平等,
Lán-lâng ū lí-sèng kap liông-sim, 咱人有理性佮良心,
jî-chhiáⁿ èng-kai í hiaⁿ-tī koan-hē ê cheng-sîn lâi hō͘-siong tùi-thāi. 而且应该以兄弟关系的精神来互相对待。

旅行者1号闽南语问候语

航海家金唱片闽南语问候语

美国太空船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0年仍然正常运作。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唱片有12英寸厚,镀金表面,内藏留声机针。其中包括闽南语厦门腔之问候语。其意为:太空朋友,你们好!你们吃饱了吗?有空时,就来我们这儿坐一坐[38]

闽南语语音内容对照 白话字
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饱未? Thài-khong pêng-iú, lín hó! Lín chia̍h-pá--bē?
有闲,就来阮遮坐喔。 Ū-êng, tō lâi gún chia chē--ô͘!

春晓

春晓  孟浩然 Chhun Hiáu  Bēng Hō-jiân
春眠不觉晓, Chhun biân put-kak hiáu,
处处闻啼鸟。 chhú-chhú bûn thî niáu.
夜来风雨声, Iā lâi hong-ú seng,
花落知多少? hoa lo̍k ti to-siáu?

注释

  1. ^ 1.0 1.1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20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臺灣白話字文學及相關作品. 2020-05-14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 
  2. ^ 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15-12-01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2). 
  3. ^ 3.0 3.1 教会内台语白话字使用人口kap现况调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蒋为文著,发表于2013《台语研究》期刊,5(1),pp.74-97。
  4. ^ 4.0 4.1 张, 学谦. 白話字ê本土化kah現代化. 台语研究. 2014, 6卷 (1期): 42-70. doi:10.6621/JTV.2014.0601.03 –通过华艺. 
  5.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台湾族群母语推行委员会 (编). 白話字字母歌. Pe̍h-ōe-jī ki-chhó͘ kàu-châi. 使徒出版有限公司. 2003. ISBN 957-28504-9-0. 
  6. ^ International Morse Code. 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 (报告). ITU Recommendation. Geneva, CH: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October 2009 [2021-07-14]. ITU-R M.16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英语). 
  7.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1-20, (20 Volume Set) ",Clarendon Press; 2nd edition (March 30, 1989). ISBN 978-0198611868 ; ISBN 0198611862
  8. ^ 洪惟仁.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臺灣普通腔的形成. 新竹: 清华大学语言所博士论文: 99. 2003. 
  9. ^ 庄雅雯; 冯钟纬; 陈如意. 〈入〉字頭「g」變體在鶴佬客地區與非鶴佬客地區之差異 (PDF). 台湾的语言方言分布与族群迁徙工作坊论文集. 2009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0). 
  10. ^ 洪惟仁. 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 (PDF). 台湾语文研究. 2012, 7 (2)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0). 
  11. ^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译者:蔡雅菁,"小王子 台语版"(Le Petit Prince),前卫出版社,台湾,2020-03-18. ISBN 9789578019041
  12. ^ Neutral tone mark.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13. ^ Campbell (1913),第1–4页: Entries under the initial ts have been tallied under the modern spelling of ch.
  14. ^ Embree (1973).
  15. ^ Kì (2008),第4–25页.
  16. ^ 蒋为文. 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的開基祖. 收入于蒋为文、周定邦、杨蕙如(编)《台语白话字的故事》. 2016. 
  17. ^ 赖永祥.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台湾文献. 1965. 
  18. ^ 引自张学谦 2004,原文是白话字,已翻译成中文
  19. ^ 蒋为文2012《教会罗马字调查研究计划期末报告书》。台南:台南市立文化资产管理处委托计划案。
  20. ^ Adapted from Klöter, Written Taiwanese, pp. 113–6.
  21. ^ 〈蔡培火kap台湾文化协会ê罗马字运动之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录于蒋为文著2011 《民族、母语kap音素文字》台南:成功大学。
  22. ^ Articles on Hoklo. Hoklo Culture 福佬文化.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4-24). 
  23. ^ 陈郑弘尧 (nd)一共列出了25本台语文的相关刊物,其中有不少是采用白话字当作书写工具的。关于没有在这里列出来的相关刊物,可以参考该文。
  24. ^ 台湾罗马字文化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活动官网。
  25. ^ 台湾罗马字文化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活动官网。
  26. ^ 蒋为文. 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的開基祖. 收入于蒋为文、周定邦、杨蕙如(编)《台语白话字的故事》. 2016. 
  27. ^ 关于比较详细的相关书目,可以参考杨允言所编辑的《POJ书目》
  28. ^ 台语白话字文学选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蒋为文总编辑,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
  29. ^ 台语白话字文学选集 总目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成大台湾语文测验中心提供。
  30. ^ Iunn,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Written Taiwanese, p. 29
  31. ^ 31.0 31.1 31.2 Iunn,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Written Taiwanese, p. 20
  32. ^ Iunn,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Written Taiwanese, p. 11
  33. ^ Combining Diacritical Marks (PDF). unicode.org: 34. [2010-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0). 
  34. ^ 34.0 34.1 aiongg. aiongg/POJFonts. GitHub - POJ Fonts. 2020-11-22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35. ^ 35.0 35.1 35.2 35.3 曾国榕. 談金萱的台羅變音符號設計. justfont blog. 2019-01-11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台湾)). 
  36. ^ FAQ - Characters and Combining Marks. unicode.org.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37. ^ Fonts version 3.006 (OTF, TTF, WOFF, WOFF2, Variable). GitHub.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2010-09-06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38. ^ Voyager-The Interstellar Mission,"Voyager - Languages"[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PL/CIT,August 20, 2010.
  1. ^ 1.0 1.1 入、热在泉腔中发为[ʥ][ʣ],在漳腔中发为[ʑ][z]。但在年轻一代,泉腔已多改发为[d]/[l][8];而漳腔则在部分福佬客聚集地区(如台中丰原)将[ʑ](ㆢ)改发为[g],但[z](ㆡ)则保持原音[9][10]

参考文献

群组注释

  1. ^ Medhurst, Walter Henry. Dictionary of the Hok-kë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1837. 
  2. ^ Doty, Elihu. Anglo Chinese Manual of the Amoy Dialect. 1853. 
  3. ^ MacGowan, John. A Manual of the Amoy Colloquial. 1869. 
  4. ^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of Amoy. 1873. 
  5. ^ Van Nest Talmage, John. New Dictionary of the Amoy Dialect. 1894. 
  6. ^ Warnshuis, A. Livingston; de Pree, H.P. Lessons in the Amoy Vernacular. 1911. 
  7. ^ Campbell, William. 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iang-chiu and Formosa (Taiwan). 1913. 
  8. ^ Barclay, Thomas. Supplement to Douglas' Amoy-English Dictionary. 1923. 
  9. ^ Tipson, Ernest. A Pocket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English-Chinese. 1934. 

一般参考

  • 陈郑弘尧,母语刊物,暗光鸟e厝[online]。(引用于2005年1月7日)[2]
  • 董芳苑,1996,论长老教会与台湾的现代化,见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页183-206。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Douglas, Carstairs.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London: Trubner & Co.
  • 甘为霖编辑,1965,厦门音新字典,9版。台南:台湾教会公报社。
  • 蒋为文,2001,白话字,囝仔人teh用e文字?台湾教会白话字e社会语言学分析,脱汉中心[online]。(引用于2005年1月5日)(该文收录于蒋为文2005《语言、认同与去殖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南:成功大学)[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蒋为文,2004,罗马字是台湾新文学ê开基祖,白话字研究中心[online]。(引用于2007年10月7日)(该文收录于蒋为文2005《语言、认同与去殖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南:成功大学)[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酒井亨. 台語羅馬字的衰退係外來政權鎮壓的後果[online]. 2003年6月11日 [2003] [2005年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12日). 
  • Medhurst, Walter Henry. 1832. A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Macao: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 苏芝萌,1995,HOTsystems鹤佬台文系统。苏芝萌出版。
  • Tada, Kei,2000a,Fw: POJ subok [online]。6月4日(引用于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仓库[5]
  • Tada, Kei,2000b,Fw: subok [online]。9月7日(引用于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仓库[6]
  • 杨允言,POJ书目 [online]。(引用于2005年1月7日)允言 Un-gian e台语文网页[7]
  • 张学谦,白话字是啥? [online]。(引用于2005年1月5日)张学谦e台语文网站[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学谦,2004,白话字世俗化、本土化kap现代化的历程 [online]。9月13日(引用于2005年1月7日)Tai-gu-bang 仓库[9]
  • 张裕宏,白话字基本论:台语文对应&相关的议题浅说 [online]。(引用于2005年1月5日)允言Un-gian e台语文网页[10]
  • 郑良伟,1993,台语电脑文书处理系统使用手册。台北:前卫。
  • 李煕泰,许长安,厦门话文,厦门文化丛书,鹭江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精装本
  • 蒋为文、周定邦、杨蕙如2016《探索台语白话字的故事》(THE ODYSSEY OF TAIWANESE SCRIPTS;CHÁU-CHHŌE TÂI-OÂN-JĪ Ê KÒ͘-SŪ)台南:台湾罗马字协会、国立台湾文学馆。
  • 蒋为文(编)2015《白话字运动先行者》台南:亚细亚国际传播社。

参阅

外部链接

一般
文献
输入法
字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