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通称科特迪瓦(法语:Côte d'Ivoire),是西非国家,东接加纳,南临几内亚湾,西及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北邻马利、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的首都是亚穆苏克罗,而最大城市为阿比让。
科特迪瓦共和国 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法语) | |
---|---|
格言: | |
国歌: | |
首都 | 亚穆苏克罗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阿比让 |
最大城市 | 阿比让 |
官方语言 | 法语 |
官方文字 | 法文 |
宗教 | 基督宗教 |
政治体制 | 总统制 |
法律体系 | 大陆法系 |
领导人 | |
• 总统 | 阿拉萨内·瓦塔拉 |
• 总理 | 达尼埃尔·卡布兰·敦坎 |
成立 | |
1958年 | |
• 正式成立 | 1960年脱离法国独立 |
面积 | |
• 总计 | 322,460平方公里(第67名) |
• 水域率 | 1.4%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24,682,000(第55名) |
• 密度 | 63.9/平方公里(第139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800.59亿美元[1](第89名) |
• 人均 | 6,345美元[1](第143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730.47亿美元[1](第95名) |
• 人均 | 2,574美元[1](第147名) |
货币 | 西非法郎 |
行驶方位 | 靠右 |
电话区号 | +225 |
ISO 3166码 | CIV |
主要节日 | |
家用电源电压 | 220 V |
家用插座标准 | C、E |
家用电源频率 | 50 Hz |
中央银行 | 西非国家中央银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0.516[3](第165名) |
互联网顶级域 | .ci |
“科特迪瓦”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科特迪瓦 |
台湾 | 象牙海岸 |
港澳 | 科特迪瓦 |
新马 | 象牙海岸 |
国名
“Côte d'Ivoire”在法语的意思是“象牙的海岸”(Côte为海岸,d'表属性,是de在元音前的省略,Ivoire为象牙),故以往不少地方采用意译称呼此国:中文为“象牙海岸”、英文为Ivory Coast等。不过,1985年10月14日,科特迪瓦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提出其国名在各语言中沿用Côte d'Ivoire此名,不用意译名[4][5]。即使法文正字法规定,在复合的行政或政治实体名的各部分间使用连字号(如按此例则国名须写作Côte-d'Ivoire),但该国政府并没有跟随,而未采用连字号于国名中。
因应该国政府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用音译名为科特迪瓦[6],香港及澳门特区政府亦跟随[7][8]。联合国自1985年12月31日起使用此音译名[9]。日文也不用汉字译名“象牙海岸”,而改为片假名音译“コートジボワール”。但中华民国政府现今仍意译为“象牙海岸”[10],越南也以意译的方式称呼该国为Bờ Biển Ngà[11]。
当今不以法语为母语的国家在官方场合大部分使用其法语名,但在各种语言中对其称呼大多仍保留了意译的方式:如西班牙称该国为Costa de Marfil;而葡萄牙则称之为Costa do Marfim。德语国家称该国为Elfenbeinküste,但称该国人民就用法语衍生的名称Ivorer或Ivorerin。
历史
法国统治时代
欧洲船只大约于1460年代到达科特迪瓦,而目前对于这个时代之前的科特迪瓦的历史所知不多。目前科特迪瓦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较晚的时候才移入的:Kru族约于1600年从利比里亚移入,而Senoufo族与Lobi族则是从布基纳法索与马里向南移入科特迪瓦。直到十八、19世纪后,Akan族以及属于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从加纳移入科特迪瓦的东部地区,而Malinké族从几内亚移入科特迪瓦的西北部地区。
与邻国加纳相比,科特迪瓦受到奴隶贸易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欧洲进行奴隶交易及贸易的船只比较偏好其它邻近有较好港口的海岸地区之故。1840年代,法国对此地显示出了兴趣,并且诱使海岸地区的酋长给予法国商人贸易上的垄断权利。自此之后,法国在当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将他国势力摒除于外,并且有系统地对内陆地区展开征服行动。一直到1890年代,经过了漫长的战争,击退了从冈比亚来的Mandinka族的势力,才完成了对科特迪瓦的征服行动。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而对Baoulé族及其他东部地区的族群游击式的战事则是一直持续到了1917年。
法国的统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标,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便种植在海岸地带。当此时中、西非其它地区的法国人及英国人通常是当地行政人员之际,科特迪瓦成了唯一有较多数量的“新移民”的地区。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园被法国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恶的强制劳动制度变成了经济的基础。
独立建国与经济繁荣
一位巴乌莱(Baoulé)族酋长之子——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独立之父。1944年他为了像他一样的可可农成立了该国的第一个农业公会。他们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农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国农园园主的殖民政策。博瓦尼很快就升至要位,并且在一年内被选入了在巴黎的法国国会。一年之后,法国废除了强制劳动制度。之后,博瓦尼慢慢放弃了他年轻时较为激进的立场,而法国政府则以让他成为第一位欧洲政府中的非裔部长做为回馈。
当科特迪瓦在1960年独立之时是法属西非最繁荣的地方,出口占了该区域的40%。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第一任总统。他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进一步刺激出口。咖啡产量显著增加,把科特迪瓦推上了仅次于巴西及哥伦比亚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国。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科特迪瓦也成为非洲主要的凤梨及棕榈油的产国。推动这片通常称为“科特迪瓦奇迹”的荣景的是一群法国技师。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欧洲人常常在独立之后被赶出去,但是在科特迪瓦欧洲人却是不减反增。法裔社区的人口从一万增加至五万,其中有许多人从事技师或顾问等等的工作。该国平均每年将近10%的经济成长率维持了20年,是非洲非产油国家中最高的。
经济衰退
政治上,博瓦尼却是采行铁腕统治,新闻并不自由,也只允许单独一个政党存在。博瓦尼的一些计划也被批评为作秀,例如他花了数百万美元将他的村庄——亚穆苏克罗——建设成该国的首都的行为便常常为人所讥讽。1980年代早期侵袭科特迪瓦的干旱配上世界经济不景气,大大地打击了科特迪瓦的经济。由于过度砍伐原木以及砂糖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的外债增加了三倍。阿比让犯罪率的增加登上了欧洲的新闻报导。科特迪瓦的奇迹结束了。
1990年代
1990年,数百名公务员罢工,学生也加入抗议贪污的行列。抗议声浪使政府转向同意多党制度。与此同时,博瓦尼日渐衰弱并在1993年去世。时任议长的亨利·科南·贝迪埃继任总统。
1995年10月,贝迪埃在选举中大胜分裂的反对派而连任。他再度紧缩政治自由,并且监禁数百位反对派支持者。但是此时,至少在表面上看来,经济前景却是看好的,通货膨胀减少,也尝试要削减外债。
博瓦尼一直很小心避免族群冲突,也让从邻近国家来的移民有归化科特迪瓦的权利。与博瓦尼不同,贝迪埃强调“科特迪瓦”(Ivoirité)的观念,并借此剥夺了他的政治对手——双亲之中只有一位是科特迪瓦人的阿拉萨内·瓦塔拉在未来参选总统的资格。科特迪瓦有许多来自布基纳法索的移民,而贝迪埃的政策剥夺了许多来自布基纳法索的移民的科特迪瓦的国籍,也造成了国内许多族群间的关系的紧绷。
与此同时,贝迪埃也除去了许多在军中潜在的反对者。在1999年底,一群不满的军官发动了科特迪瓦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政变,罗贝尔·盖伊(Robert Guéï)将军掌权,贝迪埃则流亡法国。
2000年代
2000年10月举行了一次选举,洛朗·巴博与盖伊在这次选举中互相竞争。然而,这次选举既不平静也不民主。盖伊试图操纵选举,结果引发民众不满抗议,导致180人死亡,盖伊也很快地下台,而选举中可能获胜的候选人洛朗巴博上台。此外,瓦塔拉则是因为他的布基纳法索国籍而被最高法院判定为不符合参选资格,此事件导致瓦塔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穆斯林支持者在首都亚穆苏克罗与镇暴警察发生冲突。
2002年9月19日发生了兵变,叛军占据了该国的北部。在阿比让,前总统盖伊也在自宅中遇害。瓦塔拉则是躲入了法国大使馆中避难。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些人报导这是一起军事政变的企图,但是也有其它消息来源指称,一些反对派被支持巴博的武装份子处决,而叛变则是未经事先计划的反应。政府与叛军的初步的停火协议只维持了很短暂的时间。很快地,争夺主要可可产地的战火重燃。法国派遣军队维持停火线,而民兵、军阀和主要来自利比里亚及塞拉利昂的武装份子则趁机占据该国西部的部分地区。
2003年1月,巴博与叛军领袖签署《马尔库西协议》成立国家联合政府。戒严结束,法国驻军也开始恢复该国西部的秩序。但是主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个联合政府极不稳定。2004年3月,120人在反对示威中丧生。虽然联合国派遣了维持和平部队,巴博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仍然紧张。
2005年12月28日,科特迪瓦完成过渡政府的组建。夏尔·科南·班尼出任总理,政府由10个党派组成。[12]2007年3月29日,总统巴博任命纪尧姆·索罗为政府总理。[13]
新的一届选举于2010年举行,这次选举是自从科特迪瓦革命战争自后首次全国大选,外界期望新的政府领导成员能够让科特迪瓦重新走向民主进步经济繁荣与法治健全的国家。
2010年12月4日,阿拉萨内·瓦塔拉和洛朗·巴博各自坚持自己获胜,分别宣誓就任总统,使科特迪瓦陷入战争危机,但美国、非洲联盟和联合国及西方组织普遍承认阿拉萨内·瓦塔拉获胜。
2011年4月11日,洛朗·巴博被逮捕。
行政区划
科特迪瓦行政区划一级为大区(District),二级为地区(region),三级为省(department),四级为副省(sous-préfectures),至2013年止,共有大区14个,地区31个,省108个,副省510个。(régions):[14]各区下设省,共58个省。
政治
从1983年起,科特迪瓦正式的首都从阿比让迁至亚穆苏克罗,但是实际上的行政中心还是在阿比让。许多国家的大使馆也都还在阿比让。科特迪瓦的人民仍然为此时尚在持续的内战所苦。国际间的人权组织也注意到了双方对待受俘的非战斗人员的行为以及儿童奴工重新在可可产业中出现等等的问题。
从2002年9月19日的事件发生以后(参看“历史”),发生了科特迪瓦革命战争,北部由叛军“新军(法语:Forces nouvelles)”控制。新的总统大选本来预计在2005年10月举行。然而,由于准备工作延宕,选举未如期举行。
度过了2002年到2011年的政治危机后,依靠贸易和可可巨大生产量成为了非洲成长最快的经济发展新星之一,但军队却是由过去内战的叛军和政府士兵组成,由于历经多年冲突,军队也未完全整合改革,内部时常有分裂的声音。2017年1月起因为士兵不满薪资待遇等问题,叛乱从第二大城市布瓦凯(Bouake)一直蔓延到首都阿比让(Abidjan),三座大城市出现军事叛乱,但不久后国防部长东瓦伊(Alain-Richard Donwahi)及随行的几名人质被放出。军队表示并非要政变,只是被迫与政府谈判薪资问题。[15]
地理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海岸,南向几内亚湾,西接利比里亚及几内亚,北邻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东靠加纳。面积322463平方公里[16],海岸线长550公里。境内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总体起伏不大,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潟湖平原。最高峰为位于科特迪瓦与几内亚边境的宁巴山,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呈南北走向,有邦达马河(950公里)、科莫埃河(900公里)、萨桑德拉河(650公里)和卡瓦利河(600公里),河流总流长31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232,700平方公里。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2~4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4~32℃;8月气温最低,平均为22~28℃。
地形
一般说来,全国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加高,中部有少数海拔914到1524米的山峰,高原表面由砂砾所构成。
地理区
这个国家的地形,自南部海岸穿越全国直到北方边境,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咸水湖、森林和草原等三个地区[17]。
咸水湖区
咸水湖区从弗烈斯哥到加纳边界,长约297公里;这一个地区由一条狭长的沙洲将它和大西洋隔开,沿着海岸到利比里亚之间,多数是高耸的岩岸。咸水湖区呈赤道性气候,气温经常在摄氏24.4到28.3度(华氏76度到83度)之间,湿度也在77%到85%左右。在每年140天的湿季中,降雨量高达3250毫米。
森林区
森林地区位于咸水湖区之后,一般树木平均高度达24米,树冠互相衔接,形成浓厚的绿盖。有的大森林高度超过45米,还有许多矮小的树群生长在大森林的树荫间。这个地区是亚赤道气候,湿度较低,约为71%,温度变化无常,通常在摄氏13.9到39.4度(华氏57度到103度)之间,年雨量约990毫米到2490毫米。
草原区
草原区靠近北部边境,是一处植物滋长的大草原。这个地区属热带气候,并分成十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由东北方撒哈拉沙漠吹来干燥多尘的亚尔玛丹风,使此区域自每年十二月起到第二年的二月止成为干冷季节,每年三月到十一月是湿热季节。
气候
科特迪瓦雨季的情形是特别,没有连下十天、八天的雷雨,也没有绵绵不断的毛毛雨,经常是每隔一两天下一场倾盆大雨,下一两个小时后又雨过天晴,凉风习习。
水系
科特迪瓦境内主要河流有柯摩河、邦达马河、沙桑特拉河和加瓦拉河等,都向南流;所有河流虽然只能够通航六十多公里,但是对于漂运木材已相当便利。
经济
科特迪瓦在1960年独立后,与法国仍保持紧密的联系。多样化农产品的出口和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使科特迪瓦成为热带非洲其中一个最繁荣的国家,但是,近年来科特迪瓦正面对全球农产品价格下降,使该国的主要农产品可可和咖啡的出口面临较大的竞争;加上当地严重的贪污情况,农民和出口商的生活变得困难。
科特迪瓦同时也是非洲工商业法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来源请求]
人口及语言
人口约2195万(2012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
科特迪瓦的各族群使用65种语言。其中官方语言是法语,是该国各族群间的共通语,也是前宗主国法国的官方语言,在主要城市、学校里广泛使用,该国也是非洲使用法语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18]。而本土语言中,穆斯林族群使用的迪乌拉语较常见,迪乌拉语同时也是贸易语言。
科特迪瓦是其中一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西非国家。现在科特迪瓦大约20%的人口是来自邻国利比里亚、布基纳法索和几内亚的劳工,其中大部分为穆斯林,且有增长之势;而科特迪瓦仍占多数的当地原住居民则大部分信奉罗马天主教或基督新教,少数信奉原始宗教。因此科特迪瓦本土居民与来自邻国的穆斯林劳工之间时有摩擦。此外,科特迪瓦还有4%的人口不是非洲黑人,他们大多是来自西欧的公民,还有来自北美以及黎巴嫩的基督徒。
交通
科特迪瓦境内交通相对发达,航空交通较方便,国内有阿比让、亚穆苏克罗、曼镇、达劳亚、加尼奥阿、丁博克罗、萨桑德拉和布瓦凯等8个主要机场,另外还有20个小机场,有国际航线班机直接和巴黎连络,和非洲各邻国及欧美各大城市间,也有班机往返;国内航线也忙碌。在海上运输方面,国内的重要港口有阿比让、萨桑德拉、塔布达和柏勒贝等港,可与世界各地的大港口通航。
在陆上交通方面,国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全长80000公里[19],其中6500公里有铺路面,另有20000公里状态不佳的公路,还有150000公里的道路不易通行,全国共有各型汽车约三十多万辆。由于国内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带,因此公路的路面也起起伏伏,经常上坡下坡,公路两旁交通标志齐全,行车舒适。但是在碎石上路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国内有一条单线铁路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自阿比让向北经由布瓦凯通往布基纳法索,这条铁路全长1260公里[20],其中在科特迪瓦境内长660公里。但铁路服务和设备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准,每天班次稀少。
国际贸易
出口贸易
科特迪瓦2009年输出总值约为87.49亿美元[21];主要输出品有可可、咖啡、棕榈油、棉花、橡胶、凤梨、香蕉、木材、纸浆、象牙、矿产和手工艺品等,主要出口贸易国为德国、美国、荷兰、尼日利亚、法国、意大利及布基纳法索[22]。
进口贸易
科特迪瓦2009年输入总值约为64.75亿美元[23];主要输入品有食物、饮料、飞机、船只、汽车及零件、轮船、茶、鱼货、烟类、缝纫机、机械、电器、纺织品;水泥、玩具、煤、滑润油膏、建材、药品、医疗设备、通信器材、电子计算机、事务仪器、玻璃、钟表、原料、假发和日常消费用品等,主要进口贸易国为尼日利亚、法国、中国及泰国[24]。
体育
与其他非洲国家一致,足球是科特迪瓦的第一运动。科特迪瓦国家足球队历来为非洲球坛享负盛名的一支强队,大部分球员效力于欧洲顶级联赛;并以盛产国际巨星为名。著名球星有退役的杜奥巴和托尼兄弟(高路·托尼和耶耶·托尼),特拉布宗体育的谢云奴,里尔的沙洛文卡劳,AC米兰的基斯尔,多蒙特足球会的施巴斯坦·贺拿,加拉塔萨雷体育俱乐部的韦费特·沙夏,曼彻斯特联足球会的艾历·拜利和阿密特·迪亚路,诺定咸森林足球会的沙治·奥利亚、易卜拉欣·桑加雷、韦利·保利等。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Côte d'Ivoir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英语).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4).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4).
- ^ Jessup, John E. (1998), 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1945–1996,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351.
- ^ Grinker, Roy Richard; Steiner, Christopher Burghard(1997),Perspectives on Africa: a reader in culture, history, and representation, Oxford a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671.
- ^ 中国地名委员会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1983年版中,国名为象牙海岸,1993年版改为科特迪瓦。
- ^ 領館及官方認可機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总部礼宾处.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中文(繁体)).
- ^ 2017 澳門年鑑 (PDF).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3) (中文(繁体)).
- ^ 参见科特迪瓦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附注。
- ^ 象牙海岸共和國.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 ^ Xuân Phong. Thị trưởng thành phố Abidjan làm Thủ tướng mới của Bờ Biển Ngà. 越南通讯社. 2023-10-17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0) (越南语).
- ^ 李明,[1],新华网
- ^ 黄伟,[2],新华网
- ^ 象牙海岸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网. 2004年3月15日 [2007-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6日).
- ^ 非洲象牙海岸傳槍響 士兵不滿低薪占領城市. [201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國家面積.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改写自《非洲列国志》--塞拉利昂,页1105~106,1981年出版
- ^ 耿三方. 法语在非洲(3). 《法语学习》. 2006年, (1): 86–87. CNKI FYXX200601020 .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公路. [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1).
- ^ Lawrence Rupley; Lamissa Bangali; Boureima Diamitan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kina Faso 3. Scarecrow Press, Inc. 2013: 214–215. ISBN 978-0-8108-6770-3 (英语).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出口總值.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出口貿易國. [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6).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進口總值.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進口貿易國. [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6).
相关连结
外部链接
- 科特迪瓦政府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维基导游上有关科特迪瓦的旅行指南
- 维基导游上有关科特迪瓦(法文)的旅行指南
- Wikitravel旅游指南 - 科特迪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世界概况》上有关Cote d'Ivoire的条目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科特迪瓦”
- OpenStreetMap上有关科特迪瓦的地理信息
- 维基媒体的科特迪瓦地图集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