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1中近程防空导弹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8年5月22日) |
红旗一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苏联的“S-75”型(北约命名为SA-2)仿制而来的中近程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它由导弹、制导站、发射架和地面支援设备等组成。导弹动力装置由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级组成,拦截目标高度为公里,斜距为12-29公里。是50年代中期世界上较先进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高空、高速飞机和飞航式导弹。
红旗一号导弹 | |
---|---|
类型 | 地对空导弹 |
服役期间 | 1966年-至今 |
生产历史 | |
生产商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360–2,396 kg |
长度 | 10,778 mm |
直径 | 700 mm |
仿制过程
- 1960年,以一机部为主,国防部五院协同,开展“红旗”1号的仿制工作。在五院成立总设计师室。
- 1960年8月,苏联撤走专家。聂荣臻指示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把导弹仿制出来。
- 1961年2月,五院科技人员搞清了导弹的总体设计参数选择、气动布局、强度计算以及各分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写出了技术报告和总结。
- 1962年9月,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调整、加强了总设计师组织,由三机部调少数人员到五院总设计师室联合办公。总设计师室作为生产厂和设计单位间联系的纽带,协调解决仿制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 1963年4月完成了模型弹的仿制。
- 1963年6月,在地空导弹试验靶场进行了两发模型弹的飞行试验,均获成功。随后,又相继完成了运输、振动、静力、防水等试验,证明仿制的导弹各系统工作情况正常,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 1964年5月,仿制的制导站完成了校飞试验,并首次与试制的闭合回路战斗弹对雷达伞靶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击落伞靶,试验成功。
- 1964年9月26日,改进引信后的导弹重新进行发射试验,成功地击落了米格-15型靶机。
- 1964年10月6日,导弹成功地击中了中高空模拟目标。
- 1964年12月10日,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仿制的战斗弹初步定型,命名为“红旗”1号导弹。
- 1966年6月改进了天线系统,“S-75”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
战斗使用
1959年10月至196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防空导弹部队用苏制“S-75”与国产“红旗”1号防空导弹多次击落入侵的U-2型高空侦察机及无人驾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