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小说

洛丽塔》(英语: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罗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英语书写的小说。小说于195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1958年在纽约出版,1959年在伦敦出版,之后小说由作者翻译为俄语。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人物和不可靠叙述者,一个37或38岁名为亨伯特·亨伯特的中年男子疯狂地爱上了12岁的名为多洛蕾丝的女孩,并在成为她的继父后有了性方面的介入。“洛丽塔”一名是亨伯特对多洛蕾丝的个人称呼。

洛丽塔
第一次出版封面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类型悲喜剧小说
语言英语
主题唯我论道德、艺术创作、虐待儿童恋少年恋童 编辑维基数据
故事时代背景1940年代1950年代 编辑维基数据
故事背景地点新英格兰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奥林匹亚出版社(Olympia Press)
出版时间1955年
出版地点 法国
所获奖项世界报20世纪百大书籍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

小说《洛丽塔》出版后,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文坛最有名和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Lolita也进入了流行文化之中来描述3-12岁的少女。小说在1923年至2005年间位于时代杂志百大英文小说之中。在2003年时,在英国广播公司的The Big Read 民意调查中被列入英国200本“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 [1],曾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并已被改编成电影。其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等多项奖项。

情节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或译作杭伯特·杭伯特,Humbert Humbert)在13岁的少年时期,与一12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不久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对性偏好的“小妖精”(nymph)(或译为“小魔女”,定义为“九到十四岁的美丽少女”)的迷恋,并与几个年轻妓女有过关系。在文学上有点成就的亨伯特最先为稳固社会地位而与医生之女结婚又离异。1947年,来到美国时迷恋上符合小妖精定义的女房东夏洛特·海斯(Charlotte Haze)的12岁独生女多洛蕾丝(Dolores Haze),称呼她为小妖精,其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罗(Lo),因此作为书名与昵称。幼年即丧父的朵洛蕾丝则对他的出现感到好奇。

由于少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认为她所有举动都带着挑逗,甚至想要谋杀送洛丽塔去夏令营而让她远离自己的夏洛特。为了继续亲近这名发育早熟、活泼任性的小女孩,亨伯特接受了夏洛特的求婚,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夏洛特发现新婚不久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鄙视,悲愤地写信告知远在夏令营的女儿其目的,却在出门急着寄信时出了车祸身亡,他稍后偷偷地将信烧毁。

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谎称她母亲生病住院,当晚他只订了一间房并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以为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完全没效,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关系(事后她却说道:“我应该告诉警察你强奸了我”)。后来在追问中才知道他不是洛丽塔的第一个情人,在他之前,她与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有过交往-洛丽塔与比他大两岁的巴巴拉搞过同性恋,后又与一个在夏令营认识的13岁少年发生过关系。亨伯特在当天洛丽塔询问母亲的状况时,终于诚实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发生过关系的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与“欢爱”,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

洛丽塔逐渐长大,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14岁时,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为了逃离他开始透过满足他的欲望以存钱,受不了有强烈掌控欲的继父、因藏钱与丧母的事愤而争吵逃家,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终于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朵洛蕾丝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其丈夫并非当初带走洛丽塔的男人,而是一名在打工时认识的贫穷的年轻退役军人。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说这已经是他所有的财产了,将这一切都给了朵洛蕾丝,但他要求她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她只好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Quilty)(因剧作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他们旅行的第一夜与他们搭话的神秘男子,也是为学校演出编写剧本的剧作家,她喜欢上了他的才华而与他密谋脱逃。然而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只想把他当作父亲,而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他这时才坦承自己与奎迪都是同样罪恶的人。

最终,亨伯特犯下杀人罪被抓,因血栓病死于狱中,留下这篇带有个人主观意识、以丰富词藻美化自己(作者描述)的自白,而17岁的朵洛蕾丝则因难产死于1952年圣诞节。

评价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且自我粉饰的艺术家,禀性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纳博科夫曾表示过,他本人不是恋童癖,而是呈现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着这类人(恋童癖与性侵孩童)的存在。这个故事主要不是给其他“亨伯特”看的,而是更多的“洛丽塔”。在世期间亦要求过不要在书本封面放上明显的女孩形象,然而他离世后无法阻挡再版放上(多为电影剧照)女孩模样的封面设计。

他在1962年版中参与编剧与制作,减少了许多两位主角的性接触,因为他希望“有些事只该留在小说里”。尽管在他离世后的1997年版本的最终呈现相对美化了亨伯特并使洛丽塔更显挑逗,但也相对符合小说中的描述(然而上映版删减许多亨伯特黑暗面与情欲的片段)。

改编与延伸应用

《洛丽塔》在1962年时因被导演史丹利·库柏利克改拍成同名的电影而声名大作,该片中译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2]

这部小说在1997年时再次被改编成电影,导演为阿德里安·莱恩

注释

  1. ^ "BBC – The Big Read".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2. ^ “一树梨花压海棠”化用自元稹的七言律诗《白衣裳二首》中“一朵梨花压象床”。“一树梨花压海棠”最早出自明代《尧山堂外纪》,意在调侃老夫少妻。这句诗并不是苏东坡的诗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