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美国关系
美苏关系指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991年)之间的关系。美国在十月革命16年后才与苏联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是盟友。战争结束后,双方开始出现不信任和敌意,最终升级为紧张敌对关系,但缓和政策使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爆发,取而代之以冷战。直到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推动改革,美苏关系改善,至1991年苏联解体。
美国 |
苏联 |
---|---|
代表机构 | |
美国驻苏联大使馆 | 苏联驻美国大使馆 |
代表 | |
末任大使 罗伯特·施特劳斯 | 末任大使 亚历山大·别斯梅尔特内赫 |
1990年对比
简称 | 苏联 | 美国 |
---|---|---|
全称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美利坚合众国 |
国徽 | ||
国旗 | ||
领土面积 | 22,402,200 平方公里(8,649,538 sq mi) | 9,526,468 平方公里(3,794,101 sq mi)[1] |
人口 | 290,938,469 (1990) | 248,709,873 (1990) |
人口密度 | 6.4/平方公里(16.6/sq mi) | 34/平方公里(85.5/sq mi) |
首都 | 莫斯科 | 华盛顿特区 |
最大城市 | 莫斯科 | 纽约市 |
政府 | 联邦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党制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 联邦 总统 两党制 立宪共和制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民主党 共和党 |
领导人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美国总统 |
最常见的语言 | 俄语 | 英语 |
货币 | 苏联卢布 | 美元 |
经济体系 | 计划经济体制 | 市场经济体制 |
GDP(名义) | $2.659 兆 (~$9,896 人均) | $5.79 兆 (~$24,000 人均) |
情报机构 | 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 中央情报局 |
军费开支 | $2900 亿(1990) | $4097 亿 (1990) |
军队规模 | 苏联军队
|
美国军队
|
海军大小 | 苏联海军(1990)[2]
|
美国海军 (1990)
|
空军大小 | 苏联空军(1990)[3]
|
美国空军(1990)
|
核武器(共计) | 37,000 (1990) | 10,904 (1990) |
经济联盟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军事同盟 | 华沙条约组织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冷战时的盟国 | 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联合国有席位:
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 华约: 其他盟友:
|
北约:
其他盟友:
|
1917年至1991年苏联和美国最高领导人。
一战后期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过后,美国政府对苏维埃俄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禁运,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隐蔽行动,包括暗中资助敌对势力。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渴望在俄国实施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曾在1917年建立的军事独裁。[4][5]1918年8月,美国出兵干预俄国内战,美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6]
美国对布尔什维克的反对不单止源自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怀疑。还担心日本向俄国控制的领土扩张,以及他们对捷克军团的支持,因此美国向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派遣了少量军队。 列宁在十月革命中上台后,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使德军将大量军队从东线调到西线。[7]
美国干预俄国内战,与其说是直接进行军事干预,不如说是对白军各种形式的援助。提供主要的援助是补给和食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想完全干预俄国,因为他相信许多俄国人并不完全支持红军,而是希望革命最终会逐渐走向更民主。咄咄逼人干预会让俄国人团结在一起,并将美国描绘成一个侵略者。[8]
二战前
1917–1932年
美国承认苏联(1933年)
二战时期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侵入苏联前,由于苏芬战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入侵波兰及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美苏关系依然紧张,苏联被退出国际联盟。
苏德战争后,苏联与英国签订互助条约,得到了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助,美苏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双方共同聚焦于对纳粹德国和轴心国的战斗中。
美国在二战中通过过租借法案给苏联提供大量的兵器、船舶、飞机、机动车、战略物资和食品。美国和苏联都尽可能多的与德国作战,好让自身意识形态影响范围扩大。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苏联士兵战死,对美国而言并不重要。[9]
总体而言,美国通过交付的材料总计达109亿美元:超过40万辆吉普车和卡车;12,000辆装甲车(包括7,000辆坦克,其中M3和M4约1,386辆);11,400架飞机(其中Bell P-39 Airacobras为4,719架)和175万吨粮食。
西半球向苏联运送了大约1750万吨军事装备,车辆,工业用品和食品,其中94%来自美国。相比之下,从1942年1月到1945年5月,总共有2200万吨欧洲降落以供应美军。按美国陆军的标准,仅美国通过波斯走廊向苏联的交付就足以维持60场分界线战斗。
从1941年10月1日至1945年5月31日,美国向苏联交付了以下武器:427,284辆卡车,13,303辆战斗车辆,35,170辆摩托车,2,328辆军械服务车辆,2,670,371吨石油产品(汽油和石油),占总产量的57.8%。4,478,116吨食品(罐头,糖,面粉,盐等),1,911台蒸汽机车,66台柴油机车,1,000辆翻斗车,120辆油罐车和35辆重型机械车。美国所提供的军械货物(弹药,炮弹,地雷,各种炸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
1942年,美国俄罗斯文化协会(Американо–русская культурная ассоциация)在美国成立,以鼓励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尼古拉斯·罗里希(Nicholas Roerich)为名誉主席。该协会的第一份年度报告于次年发布。该协会似乎在尼古拉斯·罗里奇1947年去世后并没有维持多久。
1945年4月25日,美苏两军于易北河会师。
冷战时期
苏联势力扩张到了东欧,西方国家担心苏联势力的扩张会影响到自身利益,尤其是已经在西欧建立了 经济扩大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美国。逐步扩大了两个对立的意识形态,各自夺取国际影响力。这场扩大日持久的斗争,涉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大约从1947年开始,持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12月26日,史称冷战。
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核武器,结束了美国的核武垄断。直到苏联解体,美苏闲持续进行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军备竞赛。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成为了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外长。
德国战败后,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发展经济。由于直接拒绝苏联参加援助计划意味着对盟友的公开不信任,马歇尔在他的演讲中依然十分坦诚地欢迎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以接受美国的援助。事实上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们心里很清楚,斯大林根本不可能会同意参与该计划,同时美国国会也不会批准一个含有巨额对苏援助的议案。不久,苏联就出炉了马歇尔计划在东欧地区的“替代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这就是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为对抗苏联,组建了是军事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苏联组织了东方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回应。
美苏缓和
缓和(Détente)始于1969年,是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森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尼克森想结束遏制政策,使苏联和中国同时与美国建立更友好的关系。尼克森的用意之一是,两国不得不暂停在越南战争中对北越的帮助,而他们这样做了。尼克森促进了与苏联政府的更大对话,包括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就军备控制及其他双边协议进行谈判。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于1972年在莫斯科,1973年在华盛顿和1974年在莫斯科的首脑会议上与尼克森会面。他们成为了个人朋友。缓和在俄语中称为разрядка(razryadka,表示“放松紧张气氛”)。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签署了赫尔辛基协定与战略武器限制谈判等条约。美苏讨论了另一项条约,即第二阶段裁减武器条约,但美国从未批准过。在历史学家之间,关于缓和的成功程度仍在辩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同意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直接热线,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紧急时刻迅速相互交流。
冷战后期
美苏缓和的尽头
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缓和政策之结束,导致美国与西方国家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为了惩戒莫斯科,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于1980年实施谷物禁运,于隔年恢复。
罗纳德·雷根在1980年赢得总统大选时,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反缓和运动。雷根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缓和(Détente)曾经是苏联用来追求目标的一条单向街。”此后,波兰的团结工会事件、美、苏第二轮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无疾而终及北约于1983年的军事演习,都使得美苏关系日趋恶化。
雷根与邪恶帝国
雷根加速了1979年苏联阿富汗战争后的缓和政策的结束。雷根政府担心苏联获得了超过美国的军事优势,希望增加军费开支将赋予美国军事优势并削弱苏联经济。雷根下令大规模扩充美国武装部队,将资金用于B-1 Lancer轰炸机,B-2 Spirit轰炸机,巡航导弹,MX导弹和600艘海军军舰。为了响应苏联对SS-20的部署,雷根领导了北约在西德部署潘兴导弹的计划。总统还强烈谴责苏联和共产主义,称苏联为邪恶帝国。
冷战结束
1989年,美苏领导人宣布冷战结束。 1991年,美苏两国在海湾战争中联合反对伊拉克。1991年7月31日,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宣布削减两国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但很多人把1991年苏联解体视为冷战的真正结束。
另见
参考文献
- ^ United Stat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January 31,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 ^ Soviet Navy Ships - 1945-1990 - Cold War. GlobalSecurity.org.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 ^ 3.0 3.1 a1c80d6c8fdb/UploadedImages/Mitchell%20Publications/Arsenal%20of%20Airpower. pdf Arsenal of Airpower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the99percenters.net. March 13, 2012 [July 28, 2016] –通过Washington Post.[永久失效链接] - ^ Review of book by David S. Foglesong, America's Secret War Against Bolshevism: U.S. Intervention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7–1920.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n-Line.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 ^ David S. Foglesong, American Intelligence Gathering, Propaganda and Covert Actio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America's Secret War Against Bolshevism: U.S. Intervention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7–1920
- ^ Gibson Bell Smith, Guarding the Railroad, Taming the Cossacks The U.S. Army in Russia, 1918–1920, Prologue Magazine 34 (4) (The National Archives), Winter 2002, 34 (4)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 ^ Fic, Victor M,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Policy in Russia and Siberia, 1918, 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 ^ Marc De Zwaan,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20 – Why did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decide to send American troops into Siberia and Northern Russia on August 16, 1918?, International Academy, May 2007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 ^ National Affairs: Anniversary Remembrance. Time magazine. 2 July 1951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