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港内海
蛲港内海,又称为尧港内海(荷兰语:Jouckan),是台湾西南部沿海的一个古潟湖。随着蛲港内海逐渐淤积,现今的兴达港港区可以被视为蛲港内海的遗迹,而蛲港内海一带多数的土地仍作为鱼塭使用。蛲港内海过去北至二仁溪,南至漯底山,其范围大致是现今高雄市茄萣区全境、湖内区、路竹区、永安区西部,以及弥陀区部分地域[1]。
蛲港内海 |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市 |
主要流出 | 台湾海峡 |
介绍
蛲港内海的西侧为沙洲,东侧为大湖台地,并有二层行西和阿公店溪的河水注入,两者出海口经多次改道,也使得内海逐渐淤积。根据考古挖掘研究,在新石器时代时,已有居民在蛲港内海活动,并形成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牛稠子文化、晚期的大湖文化,以及距今2000年前持续到400年前金属器时代的茑松文化,其原住民为南邹族与后来侵入的马卡道族的搭加里扬社、大杰颠社。[2] 1603年1月(明万历30年12月),陈第随沈有容军队前往东番征剿海盗,随后写成《东番记》,记载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等海港平埔,皆有原住民居住。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报复士兵被杀害,控制台南高雄平原,1635年圣诞节发动搭加里扬之战征讨世居在尧港(《热兰遮城日记》记载为Jouckan)、大冈山附近、今阿公店溪南岸的马卡道族搭加里扬社。原居住在高雄平原的马卡道族人撤离高雄平原,逃往屏东平原。荷兰人清空高雄平原后,招募汉人来此开垦。[3]:36-391652年爆发的郭怀一事件汉人农民武装起事抵抗荷兰统治,尧港、大冈山附近为重要据点。 汉人来此开垦后,逐渐在蛲港内海岸边搭设棚寮。[2]
至日治初期,蛲港内海已缩小至兴达港港区附近,其他土地大多做为鱼塭养殖或晒盐等使用。1908年开始设立乌树林盐田和竹沪盐田,其在战后属于高雄盐场。而日治初期设立的新打港在战后的1975年改名为兴达港,并在其南侧的原潮流口淤积地建造兴达发电厂[4]。乌树林盐田和竹沪盐田在停止晒盐后,成为了野鸟栖息地,并在后来分别规划为永安湿地和茄萣湿地。